家长拿什么拯救孩子?
(2009-03-12 13:28:27)
标签:
学习负担自杀、杂谈 |
分类: 评事街 |
昨日《现代快报》载:常州一16岁高中生因学业太累跳楼自尽。报道称:该生开朗活泼乐观,学习成绩也很好。他死前在自己的QQ空间上写到:明天的化学考试不想考了,作业也许会做但也不想做了,累了,先走一步了……
又一条鲜活的生命转瞬消逝,“累了”的人得到了永久的解脱,而更多的人却为他的解脱方式而无尽受累。为什么?为什么吞噬学生生命的魔障总是原本应该给他们带来知识、带来快乐、带来幸福的学业课业?
这个高中生在其空间写到:我的梦想是开个不为赚钱的咖啡店,不出风头,生活俭朴,但是许多声音说“不!”你要好好读书!读大学、硕士!博士!最后出国!这样念下去完全没有意义……
不能说这些就应该成为终结生命的理由,但也不能排除这种目标负担长期压迫学生身心且无法消弭、最终成为他寻求“解脱”的来由。相信那些说“不”的声音多半来自家长亲友、也许还包括老师。作为一种对子女的愿景,其本身也许并不错。关键是:家长师长和学生交流了多少,有没有尊重孩子的理想,在“为了孩子好”的主管思想上有没有更多的考虑这种“好”是不是孩子所要的?
对很多学生来说,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学现状是很难令其快乐学习的。作为学生个体(包括群体),他们很难与惯行的教育体制、运转方式、评价标准抗争,而只能无奈地沦为学业课业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帮助孩子的,应该也只能是家庭、是家长,应该也只能用理性的、正确的家庭教育来抵制、缓解学校应试教育带给孩子的危害,以经常性的方式帮助孩子释放学习和课业压力,用平和的、启发式的、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深有用意的谈话与孩子沟通、交流,要告诉他们人有多种活法,而生命、健康、家人、快乐是最重要东西。
当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学习产生迷茫、不解、困顿、恐惧的时候,家是他们最后的港湾;但如果家长意志与应试教育形成“合力”,非但不去消除孩子的身心压力反而强化了具体的功利性目标,则极其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我是不主张媒体报道学生自杀的,心理学家认为自杀的报道就是自杀的广告;我也知道被报道出来的案例只是实际案例的一部分。但就是这些,已经使人触目惊心。也许家长们都得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前一篇:“山寨”已经成了一锅杂烩
后一篇:“五一黄金周”之争不能见利不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