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一窝蜂“理转文”将自食苦果
(2008-10-14 13:22:39)
标签:
高考理转文炒作应试教学教育 |
分类: 评事街 |
有媒体报道:新学期开学后,不少高二学生纷纷要求从理科转入文科,一些学校甚至出现文科班和理科班的比例互换:文科班达到六成以上,而原来选择理科尤其是化学的学生纷纷要求放弃化学转入文科如地理。其理由是:选择理科将在现行高考模式中“吃亏”,如果达不到相应标准,则本科无望。而刚刚结束的2008年的高考评分及录取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为这种大规模转科提供了佐证。
据传,今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确定后,大约有4万名总分达线的考生因其选科标准未能达到2B而将“无缘”本科。尽管这一数据从未获得官方认证,但其后有关方面破天荒地通过征求平行志愿方式,特别向总分达到相应标准、选科含一个C的考生增加投放了大约5000个招生指标以缓解矛盾,可见该类考生数量不小。而在一系列的招生咨询会上、在各家媒体收到的家长反映和投诉热线中,更有大量个案显示:包括一部分“名校”考生在内,他们的高考语数外3门总分及一门选科均颇高,却在化学考试上栽了跟头未能达到B级。按当时政策,双B为本科门槛。这一较为集中的现象使得当时的考生、家长和中学教师谈化学而色变。
眼巴巴瞅着08高考一举一动的09届及其之后的考生、家长和学校,在“高考重于泰山”的价值观驱动下,自然不会对此无动于衷。于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游击战术被普遍接受:不是理科(化学)难吗,那我们就放弃;什么学科容易通过高考拿到B,我们就转;报纸不是说文科容易吗,那就弃理从文。
于是,转科蔚然成风。
回到江苏高考“10年5变”的历程看,1999年之前是文理分科的“3+2”高考,高考成绩评价和录取标准基本延续不变,高中教学亦相对稳定。当时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高三应试现象比较严重。换言之,高一高二还是可以做到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任务的--尽管文理分科本身也是应试做法。
始于2000年的江苏高考模式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不变的高中教学框架,迫使中学不得不离开其熟悉的模式而研究、应对新高考,并拿出与之适应的新办法。对于中学来说:从“路径熟悉”到“路径锁定”,已经把“3+2”摸透了,当然不变最好。这也就是一些教师、校长包括家长反对高考模式变革的深层理由。
从2000-2002,短短3年,“小综合”变成了“大综合”,急剧的变化使得习惯老套路的高中应试教学几乎陷入“抓狂”的状态。虽然从3年的高校录取结果看,并没有出现因为高考模式改革而导致的录取率的大滑坡,但是高考改革的变化引起的人心不稳和应试教学的浮躁还是主导了社会舆论:人们希望有一个稳定不变的高考方案。而其潜台词则是:高考稳定了,中学才能稳定;方案稳定不变了,应试教学才有实际意义。
换言之:假如高考这支鞭子抽个不停,应试教学这只陀螺只能被动地转个不停。而这种“疲于奔命”的旋转是考生、家长、中学难以容忍的,同样也很自然地会受到媒体的批评。
始于2003年的高考模式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了”上述舆论:官方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承诺“3年不变”、后来又保证“5年不变”。而中学也终于可以定下心来应对这个可以满足一届教学轮次(3年)的方案了:其最具应试色彩、最具功利目的、最有可能获得预期效果的办法就是分学科组织教学。
分科教学的核心价值指向既然是高考,那么它必然形成“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模式,也必然坠入应试教学的泥沼。在2003-2007的5年里,高中从满足选科组合到限定选科组合,学生从传统的行政班到分学科跑班,应试锣鼓越敲越响,节奏越来越快,影响也越来越坏。及至2008年高考方案出台,中学的选科、分班再次大范围、大规模地上演。分科教学从2000年前的高三分科提前到高一下半学期,而由于高二进行的作为高考组成部分的学业水平测试,学生提前至高一就进入了高考应试状态。
值得深思的是:这一切都被媒体广泛关注、公开报道,而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却并不明确,似乎“既不鼓励也不反对”。记者几年前曾在省教育厅关于高考改革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前主要领导提问“对中学愈演愈烈的分科应试教学怎么看?”
从03方案的“1+1”选科到08方案的“选科倾向”,高考模式改革的学科导向基本稳定在“3+2”,但在中学的教学应对、学生对未来专业的选择、被录取新生与高校的对接上,还是存在一系列理念上、设计上和操作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当前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两者衔接上的种种毛病。
回过头去看,尽管2003届的考生和家长也曾惶恐面对再次变脸的高考,但是也惟有这一届学生真正享有了自主选科、从而在整个应试教学的沉闷环境里得到了一点点“自由呼吸、学我所爱”的欢喜。当年高考报名后的学科组合信息显示:理论上的15种组合均有考生存在。这意味着当年不少中学还是能够根据新方案开足选科的。
可惜好景不长。中学实际上没有能力、或即使有能力也没有气力将这种“好景”维持下去:15种选科组合昙花一现,第2年便销声匿迹。03届以后的学生家长则被频频通知“到校开家长会”,而几乎每次开会都是向家长宣讲高考形势,要求家长和学生尽早确定选科。曾经有家长向记者诉苦:女儿就是喜欢政治和化学,可是学校根本不开这个组合班,最有把握拿分的机会被剥夺,还无处申诉。
分科教学必然基于教师队伍等因素。由于教师和课时都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样化选科要求,更因为其指导思想上认定某些选科组合虽然符合学生兴趣、但在高考竞争中却不能形成有效的升学率,所以中学纷纷限定选科组合,基本上回到了文理分科的时代。而一旦分科完成,则意味着学习课时的重新分配,非考试学科跌落为附庸,甚至在跨过会考门槛后完全丢弃。
即使从简单应试的角度讲,越来越早的分科教学也让学生无所适从。例如,要求学生在高一就确定高三考文科还是理科、甚至决定报考哪类专业,一旦选定就进入分科教学,非高考学科少教甚至不教,事实上是将学生绑上了应试战车。而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是很难决定高考选科和报考专业的,即使让其家长选择,也多半是一头雾水、首鼠两端。
此外,不分文理科的高考划线办法导致高校在录取时生源调剂异常困难。高考模式改革由文理分类到综合再到跨学科组合,指针倾向于打破文理分割,导向是促使学生诸学科全面发展。从中学跨文理选科的实际情况看,高考录取时的文理一条线也不难理解。但问题是:在应试教学中有文理倾向和实际分科教学,在高等院校有文理定位清晰的专业,偏偏高考以不分文理的一条线来录取,是典型的“理念”超越了“实际”,必然带来操作上的问题。
矛盾焦点是:如何在一条线的状态下对上线考生进行专业分配。选择理科的学生是否愿意进入人文学科领域的专业?文科考生能不能调剂到以理工科为主干学科的专业?08高考之前,高校反馈的实际结果是:偏理科的考生转文尚且说得过去,而文科考生进入理工科专业则几乎无人可以支撑。
这不能不说还是中学应试教学结出的苦果。
虽然高中分科应试教学是长期的客观存在,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引爆今秋高中生大量转科的导火索是08高考。同时,人们却忽视了另一个因素:不问缘由、不加分析、不指后果的传播,客观上对大规模“理转文”起到了观念诱导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早在08高考之前,就有媒体“透露”江苏高二理科生“纷纷弃理转文”。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有,但并不普遍。这个消息在其传播过程中被逐级放大:“理转文”由一班变为一校,由一校变为多校,进而被渲染为一地或多地的普遍现象,且几乎没有舆论出来分析、评价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的恶果。这就造成了学生和家长不断接收理转文的信息,产生了“人家都转了,我也要转”、“不转会吃亏”等等不良的自我暗示,从而形成强烈的从众心理,最后变为实际的需求和行为。
原本,“风生于青萍之末”,如果发现其苗头不对,完全可以通过有效方式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然而,“三人成虎”式的舆论传播愈说愈“真”,终于演变成类似亚马孙丛林的“蝴蝶效应”,掀起了各地学生转科的歪风。
在这个明显的应试行为发生过程中,中学出演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有媒体曾经引用“某重点中学教务处负责人”的话说:理改文对学生来说,并不会影响他们以后读大学的专业。因为现在越来越多专业是文理兼收的,如物流、会计、金融、管理等。事实上,对很多学生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迈入本科层次的院校,之后才是选专业的事。
还有报道称:为了帮助学生“科学”转科,有学校还向学生传授了“宝贵”的建议:转到哪个科,要看这门学科南京的均分在全省是否靠前,还要看所在学校这门学科的均分是否在南京市靠前,这样横向比较后,转到相应的学科拿本科的成功几率更大一些。
在这样的舆论引导下,恐怕理科生不转文都难。
站在理性而不是哗众取宠、人云亦云的角度评判理转文的盲动,不难发现其隐伏的巨大危险和严重后果。
投机失败的代价:说08高考化学难就躲、地理易就进,是一种明显的考试投机。从高考恢复30年、尤其是近10年来的命题难度看,基本上是均衡的;而假若单单从某一年、某一科的难度上说,则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几乎都在不同年份出现过让本届考生直呼其难的试卷,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考试现象。试问:这么多人从化学跳入地理,难道明年地理就不会难?选择历史,历史就一定容易?这种高考试卷上的押宝到底赌的是什么?
毁灭兴趣的代价:按理说,初始选择理科的学生,必然对理科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多半还有些学科特长。尽管高考的压力几乎容不下兴趣增长和特长发挥,但毕竟是行进在自己认同的学科规道上,且还有赢得高考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期待。而现在,仅仅为了“好拿分”就去放弃兴趣、扔掉特长,是不是过于轻率?还有,就算转入了地理或者历史,在剩下来的10个月里,能培养出学科兴趣吗?又怎么能保证一定可以在文科学习中获得预期效果?
专业破灭的代价:对考生来说,高考拿分的目的是进入自己选报的理想大学和理想专业。因此,即使赢得了高考但是并不能实现自己的高考志愿也是很大的遗憾和痛苦。不少理转文的考生说自己的终极目标还是高校的“理”,而目前转文则是不得以的应试手段,但他们完全忽视了选科和高校专业的对应关系:眼前的这一转身将使其错过高校理想的专业。
从高校招生专业的学科分类看,理科招生指标是远远大于文科的;即使是文理兼收的专业如经济类,其专业主干课也是有学科倾向要求的。例如金融、财经、财会、电子商务等等,都离不开高等数学、也少不了计算机(物理)。所以,招生时的“文理兼收”,并不等同于培养上的文理平均。
截至目前,我们还不知道09年怎么考;我们也不知道在确定了09年如何考以后会不会还有转科。
学生的时光,就这样在应试的折腾中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