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是中国父亲节!忠烈千秋父爱如山

(2018-08-08 16:21:02)
标签:

父亲节

抗战

父亲

建川博物馆

文化

分类: 历史

今天是中国父亲节!忠烈千秋父爱如山

今天是88日,在我国的台湾,父亲节则在每年的这一天。这是因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好象一个 “父”字,所以父亲节特别被定于八月八日。

    为何将八月八日定为父亲节,说来话长。更与中国抗战有密切关联。

                       今天是中国父亲节!忠烈千秋父爱如山

1945年8月6日,上海《申报》刊文《八八父亲节缘起》。文章称:美国为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曾发起创立母亲节。而今,中国也应该发起创立自己的父亲节。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当时,日军虽败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这一倡议“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实有风险。文章末尾,公开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别是:颜惠庆、袁希濂、陈青士、梅兰芳、史致富、严独鹤、费穆、陆干臣、富文寿、张一渠。

    上述诸人,均系名流,虽久处沦陷区,但爱国之志仍存。如颜惠庆于北洋时代,曾任外交总长、署理国务总理等职,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遭日军所执,次年被迫返回上海,坚持不出任汪伪政府任何的官方职务。

1945年的这次民间发起的父亲节活动,影响范围有限。至19465月,又有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李登辉(原复旦大学校长)、钱永铭等数十人,联名向国民政府请求定每年的88日为父亲节。其理由是: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

    该请求获国民政府批准。每年的8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是日,子女佩花以作纪念——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逝世者,佩以白花。相关的推广工作也随后展开。譬如,作为父亲节的首倡者之一,194687日,颜惠庆被邀请去青年会做关于父亲节的演讲,谈了不同社会中父亲的地位和责任。次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报上满载关于父亲节的报道

今天是中国父亲节!忠烈千秋父爱如山
在建川博物馆抗战展厅内,一面硕大的“死”字旗在向后人讲述着一位父亲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卫国情怀

        1937年秋,在王建堂出川抗战之际,收到父亲王者成赠送的一面旗帜,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死”字的左右两侧写着这样的几行小字: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当这面死字旗展开时,在场之人无不为这旗帜上的文字震慑鼓舞。这就是中国父亲,抗战中的父亲。

                                    今天是中国父亲节!忠烈千秋父爱如山
    2009年,《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面世。作者章东磐把几次滇西采访的经历整理成文,辑成了这本《父亲的战场》。二十多篇文章,十来个人物,五六处战场。没有恢宏的大场面叙述,也没有战略战术的专业分析,有的是动人心魄的小细节,和一个个人物命运的波澜诡谲。《石牌》荡气回肠、《高黎贡山》震慑人心、《功果桥》令人扼腕、《松山》惨烈揪心,那场大战和无数小战役的剪影,都被作者一笔一划勾勒出清晰的影像。让我们看到了父辈的抗战征程是何等壮烈。

今天是中国父亲节!忠烈千秋父爱如山
现在,展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敬老传统,纪念抗战英魂,让中国自身父亲节的文化传承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意蕴深厚。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此呼吁:政府将富有历史内涵的每年88日中国父亲节确定为节日。让我们共同庆祝自己的父亲节,提高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