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日南京《金陵晚报》报道:家庭照里藏着“四方碑亭”。报道中称南京市民在看到媒体上报道纪念长城抗战的“四方碑亭”后,热心读者与报社积极联系,给记者提供了清晰可见的”四方碑亭“老照片。现转载如下:
2月27日的“老南京”版介绍了玄武湖梁洲曾经有过的一座“四方碑亭”。这座纪念抗日长城战役的碑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近一两年来,有学者和政协委员呼吁,在玄武湖公园里重建四方碑亭。
专家告诉记者,四方碑亭的照片,目前仅发现有一张存世。而本报的报道刊出以后,有两位读者给记者提供了“四方碑亭”的老照片,为还原其真实面貌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此前仅存一张模糊照片
据专家介绍,1933年爆发的中日长城战役中,中国军队第十七军在军长徐庭瑶的指挥下与装备精良的来犯日军浴血战斗。十七军在古北口一带坚守阵地将近70天,以伤亡万人的代价,抗击了来势汹汹的日军,击毙日军2000余人。
长城抗战结束后的1933年下半年,徐庭瑶将军就撰写了“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1935年,徐将军倡议,在玄武湖梁洲建碑立亭,以纪念长城抗战阵亡将士。据资料记载,“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外面有亭,碑亭四面有墙,墙上有门。碑身正面镌刻有徐将军亲自手书的碑文,背面则镌刻着十七军在长城抗战中殉国的近百名营长以上军官的名单。
南京民间将“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俗称为“四方碑亭”,此碑亭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保存完好,可惜的是在六十年代中期被拆毁。
玄武湖研究专家李源告诉记者,此前学者掌握的“四方碑亭”照片仅有一张,且很不清楚,无法看到四方碑亭的具体细节。本报的报道见报以后,立刻有读者给记者打来电话,称自己家中珍藏的家庭照片上,就有四方碑亭的身影。
家庭照记录“四方碑亭”
家住锁金村的市民石发年给记者提供了一张家人合影的照片。74岁的石发年说,他的父母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在玄武湖公园工作,一家人对玄武湖感情很深。1957年,石发年的一位堂哥参军,家里其他七个堂兄弟姊妹为其送行。那一年元旦,大家在玄武湖梁洲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这张照片上,八位年轻人站在前面,后面是树木和花圃。再远处,有一个四方立体形的建筑。此建筑每一面都有门,看起来很是雄伟,“这就是当年的‘四方碑亭’!”石发年说。
家住石鼓路的老读者田坤植提供的老照片就更为清楚。田坤植今年84岁,在他床头柜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1947年拍摄于玄武湖梁洲的照片,“我是镇江人,那一年我才19岁,在南京下关当学徒工。”田坤植说,每逢有假日,他喜欢逛逛南京。在当时,玄武湖就已经是南京最有名的公园之一了,到了星期天,来游玩的人特别多。田坤植在一次游玩时,特地到梁洲,由玄武湖公园的照相馆为自己拍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的田坤植穿着崭新的黑布长袍大褂,又精神又帅气。他的背后就是“四方碑亭”。田坤植的身子只挡住了碑亭的一小部分。四方碑亭的全貌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碑亭四面有墙,墙上有门,里面是一通碑身为黑底色的石碑,碑额和碑座都有精美雕饰。
通过这张老照片,抗战史研究者胡卓然查到的“四方碑亭”建筑设计细节得到一一印证:碑亭的柱子采取“陶立克”柱式(古希腊柱式之一)和西式平顶,纪念碑放置于碑亭的中央,纪念碑的上顶放置圆形玻璃天窗,下衬铅条玻璃,墙内墙外与柱子、踏台口等均用水泥构筑。
当年为什么要在四方碑亭前留影呢?田坤植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四方碑亭当时是玄武湖的一个重要地标建筑,名气很大,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李源告诉记者,热心读者石发年和田坤植提供的照片虽然是家庭照片,但却无意中保留了“四方碑亭”的样貌,因此格外具有价值。
石发年提供的老照片背景是“四方碑亭”。
田坤植19岁时在“四方碑亭”前的留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