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官舟寨
官舟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26
  • 关注人气:6,4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讲 会同方言太神奇 会同话里听古音(上)

(2009-04-24 11:17:58)
标签:

炎帝文化讲座

会同

炎帝故里

会同话

方言

上古汉语

分类: 炎帝与粟裕(研究)

“炎帝故里讲坛”《炎帝文化系列讲座》讲义 

第六讲 会同方言太神奇 会同话里听古音(上)

杨汉立 

内容:会同话是上古汉语的活化石,可以破译汉语及其音形义的起源秘密

 

    会同话难懂,恐怕是外地人的一个共同感觉,对此连我们很多会同人都承认。另外,我们会同人学普通话,有着太多的障碍。这是为什么?以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因为会同话很古朴,会同人习惯了古朴的发音。

    会同话到底古老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据我和宋泽计老师研究,会同是上古汉语的活化石,与汉语起源和中华文明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更是可以为“炎帝故里在会同”提供有力证据。

    一、会同话保持着远古特性:音平直,义古朴,完全有别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

    让我来读一首诗经中的诗: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这首诗,普通话读不押韵,而会同话读押韵 ?为什么?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会同话的特点。会同话的主要特点为就是音平直、义古朴。这就是为什么周边县市区的话都相似而独有会同话不同,会同成为语言“孤岛”的根本原因。本文仅想从我们研究所获得的大量有用之材(已经破译或甄别了成百上千古今汉字音、形、义的来源)中挑选出极少的内容来,就会同话的古老性作些说明。

    1、语音古朴。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会同话大部分是平直、短促之调,三声四声很少。比如“你今日还冇有吃夜饭”这句话,普通话这样说:“Nǐ jīnrì hái méiyǒu chī wǎnfàn.”而会同话却是:“Nī jier[ə](国际音标,下同) hāi māoyōu qī yafān.”9个音中,普通话只有2个一声,可见其富于变化;会同话都是一声和“近轻声”(从古入声而来),没有一个三声四声,没有标注音调的jie和ya,就是近轻声,这足见其古朴。

    第二,会同话没有zh和ch这两个需要翘舌的复杂声母,正是上古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外地人总是嘲笑会同人把“中共中央(zhōnggòng zhōngyāng)”说成“东工东央(dōnggōng dōngyāng)”,其实笑人痴者自痴,他们不知道这正说明了会同话的古老。清代语言学家钱大昕分析形声字,得出一个结论:汉语声母中“古无舌上音”,即:有d、t,无zh、ch。会同话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zh和ch这两个声母。普通话里的声母zh在会同话里大多读成“d”,如“丈”,普通话读“zhàng”,会同话读“dang”。而ch,在会同话里有的读“d”,如“陈”,普通话读“chén”,会同话读“den”;有的读“t”, 如“乘车”,普通话读“chéngchē”,会同话读“tentē”。

    第三,会同话保留着许多普通话中消失了的上古汉语语音语调。如前说的,会同的许多词初听起来像一声,细听又不是,介于二、三声之间。还有大量的词,无法用汉语拼音标注,用国际音标也只能也些接近。如读“[ŋ]a”音的,就有“牙、伢”等如读“[ŋaŋ]”音的,就有“昂”等;读“[ə]”音的,就有“热”等;还有读“[ŋ]ao、[ŋ]an、nia、p[ə]”等等。诸如此类的会同土音还有不少,经我们破译,普通话里没有而上古汉语里有。还有一些字会同话里保留着古音,而普通话在已经改变了其读音,如:“行”,古音读hēn,《说文解字》云:户庚切。

    第四,会同话单音节字多,多音节词少。比如,正宗的会同话(特别是没有上过学的会同人说的会同话)不说“花朵”说“花”,不说“凳子”说“凳”,不说“宝贝”说“宝”,不说“妹妹”说“妹”……甚至把许多双音节词切合为单音了,比如:“我们”就是说成“我”“们”切,此音汉语拼音无法标注,只能以国际音标表示:[æŋ];“半日饭(午饭)”读成:bòrfān;“哪的(里)”读成nái……当然,这些并不就是古汉语,但可以说明会同人习惯并喜欢单音节词,这种习惯源于上古汉语。

    第五,会同话的许多词汇可以看出原始人的生产生活。限于篇幅,在此仅举一例:现代汉语里的单音节词“箭”,会同话说的是“箭枝子”。那么这里有什么稀奇呢?我们想要说的我们所研究的成百上千的字中的“至”字,《说文解字》里解说为:“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许慎凭何这样解释,这只是他的一种猜想,因为“至”字甲骨文写作“ ”,他便认为其上部以鸟尾表示鸟,下部的“一”表示地面。但这太牵强附会了,我们分析认为:此字上部为一枝箭,箭头可以明显看出,不用多言;箭尾像鸟尾,因古人在箭尾捆扎鸟羽以保持箭的正确的飞行方向;“一”不是表示地面,而是表示箭射出后飞行的终点或者目标。那么,“至”的本义就是“箭从起点到终点”和“箭飞行的极限”,引申为“从……到……”和“极”之义。其实,如果联系起会同“箭枝子”的说法可能就是古时对“箭”的称呼,进而知道古人其实就把“至”读成近乎“枝”的音。这真是“大道至简”,“真理是朴素的”。会同话的一个词汇就一个字的来源,这个字加上会同话的这个音可以看出渔猎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情况?

    我们想想,人从四肢着地活动的爬行动物进化为直立行走的原始人以后较长时期,无论发声器官,还是大脑,都还不能发出复杂多变的声音,说的话肯定还像大多数爬行动物一样高平、短促、简单,恰如老虎的“嗥”、牛的“哞”、羊的“咩”。而且,这些动物的叫声几千年不变,在不同国家同一类动物发出的声音也大体相同;即使是人,刚生下的婴儿都是一样的啼哭、一样的笑,这是动物的本能。原始人的智力水平不是很高,身体器官进化有限,舌头要灵活翘起来配合发音比较困难,所以简单古朴。此其一也。

    其二,人类在开始会说话时,受智商水平所限所有表达都从简。人类语言的发展是大脑思维发展的结果,人类从只能像动物一样发出声音到能够说出话来,因大脑进化必须较长的时间而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原始人开始说话时,连话都说不完整,只能用简单的词汇加手势来表达意思,属于鲁迅先生所说的“吭哟吭哟派”,所以简单是远古时期人类语言的必然。

    其三,原始人研究自身和自然的知识与水平有限。人类一切发明都是观察研究自身、自然的结果。《系辞·下》云:“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为中华文明之源的易学如此,所有的文化莫不如此,那么古人发明语言文字也是如此。据我们的研究表明,汉语就是根据中华始祖人类观察研究自身、自然的结果(具体在我们以后的其他系列文章中阐述)。但是,原始人研究自身和自然的知识和水平有限,只能作一些规律性的研究,不可能像现代科学这样更多从具体细微方面去解释,所以“大道至简”。

   2、字义古老。现选二字分析:

   (1)

    少男少女头发乱了,大人们便会催促他们“把头发若一下”;如小孩哭了,夫妻间会催促对方“去把妹若一下”;如谁心情不好有了脾气了,其朋友、同事、亲人便会相互告诫对方:“最近他(她)心情差,你们要若着他一点呀。”这些话中的“若”字,即运用了“若”字的最原始的意义:顺。

    “若”字在现代汉语里最常用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好像”,如:旁若无人;若无其事。二是“如果”,如:假若;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在甲骨文里,已有“若”字,写为“ ”,像人用两手使头发顺乎的样子。可知其本义为“顺、顺从”。“若”字在殷商卜辞中出现次数繁多,除极少数用于人名或地名外,都为“顺”义。如:

癸未卜,彀贞,王象为祀,若。(《殷虚书契前编》)此辞的大意是:癸未日占卜,彀(人名)判定:用王的大象去祭祀,顺。

    此义在《诗·小雅·大田》仍有保留:“既庭且硕,曾孙是若。”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庄稼长得挺直粗壮,顺了祖先的心愿。”

    “若”字演化至先秦时期为何有了“选择”、“或者”、“你”这些意思?我们经过探讨后发现:其实“都是文人惹的祸!”为什么敢这样判断?许慎的《说文解字》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若,择菜也。从艸(草)右,右,手也。”由此可知,若之本字“ ”,期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几个阶段。形体的变化由“梳头”之形演变为“择菜”之状,这自然会引起文人的推理和猜测,从而衍生出“选择”、“或者”、“你”之类的意思,当然与“顺”义风马牛不相及了。

     然而,在会同方言中“若”依然“任它风雨骤,稳坐钓鱼台”。至今也只有“平顺、顺从”这唯一的含义。

    (2)

    “彖”字读“tuàn”,此字仅见用于《周易》“彖曰”句。现代汉语已无此字的位置了,《现代汉语词典》录入也只是因为现代研究周易的人不少,用以说明《周易》里头有此字。

     从中古以来,文人们就在理解这个字的字义上出现了问题。许慎《论文解字》:彖,豕(猪)走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易》卦辞谓之彖,爻辞谓之象。《系辞传》曰:‘彖也者,材也。’”又说:“‘古人用彖字必系假借,而今失其说。’”刘献认为:彖者,断也。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说:“彖,念tào,也有人念tuàn。彖就是断语,是对一件事情下的判断与结论。彖是古代一种动物……可以咬铁,铁到期嘴里,牙齿一咬就断了,这种动物就叫做彖。因此,《易经》就借这种动物的功能与现象,作决定性判断的结论代号。彖辞是对卦象的断语,具有不易的绝对性和肯定性的结论。所以就叫彖辞。

    从以上观点可知,学者们大多把“彖”释为“裁断”,认“彖辞”是对卦象的断语。但是,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不符合《周易》中“彖”的本义的。

   《周易》相传为文王、周公所作,是用来占卜的书籍。本来只包括卦象、封辞、爻辞三个部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借着读《易》,说《易》的机会撰写了一些注释或论文,主旨在于阐发他们所理解的《周易》原理及道德伦理、宇宙观念、人生哲学。”(《全本周易序》)后人把这些“注释或论述”缀于《易经》之后,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据此可推知,《系辞》中“彖者材也”的解释不足信。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易经》既然在春秋之前的殷商时期就存在并广泛地运用于占卜了,那么给卦象下“断语”自然也早就是掌管卜筮的太卜们的份内事。下“断语”以定成败吉凶,恐非“彖辞”所能为之。

   会同方言里恰好有一个念“tuàn”的词,仅用于表达“猪或狗彖仔”。译为现代汉语,即“猪或狗产仔”。很明显,彖即“产”,即“生”之义。来看看彖的小篆“彖”,就是阴门下出一条豕(猪)来,这真的是有意思,古人在造字时就告诉了这个字的意义,我们为何视而不见呢?

    回过头来再看一看《周易》,“彖辞”不就是一些思想家看了每卦的卦象、卦辞、爻辞后“衍生、生发”的多点认识么?

    简而言之,原始人发声并不太复杂,且其发声系统也还没有进化得能够承担发出很复杂语音的重任。尽管千万年来会同人与所有炎黄子孙一样进化为现代人,能够说优美繁复的话语,但千万年来神奇地固守着自己独有的古老文化,为汉语提供了一个原始的标本。这个标本的价值比大熊猫更大,大熊猫只是一种动物活化石,对于研究动物的进化有重大意义,而作为上古汉语活化石的会同话,对于破译上古汉语、汉文化,破译汉语、汉文化甚至中华文明的起源,推进现代汉语的研究、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我们的研究表明会同话就是这些工作的密钥,我们已经通过会同话,用全新的方法系统地分析、重审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字,将对过去的相关研究及其结论有根有据地作出颠覆性的判断,大量学术论文正在撰写之中。

    谢谢大家,下一讲再见。

视频见http://video.huitong.gov.cn/video/ZTP/997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