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人。其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移家长安。在随父到长安后,他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遗命司马迁完成撰写《史记》。
三年后,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他主持了改秦汉以来的颛顼历为夏历的《太初历》工作,这就是民间沿用至今的农历。此后,开始正式写作《史记》。这年司马迁四十二岁。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辩罪,在天汉三年,被汉武帝处以死刑,下"蚕室",受"腐刑"。后来出狱后,司马迁被升为中书令。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基本完成。此后,他的事迹就无从考证,约卒于汉武帝末年。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中华民族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o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
出于对秦直道的狂热激情,让我得知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是第一个考察并记录秦直道的人,因此10月18日,我以一种敬仰的心情来到陕西韩城的汉太史司马祠:
|
|

一进门是一段有800多年历史的古道 :



穿过这道书以高山仰止字头的门又是一段200多年历史的古道:

图中的轿子曾用来抬送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

假如被轿子抬着走这条路大概不止是高山仰止,而是高高仰止:

从司马太史祠看西禹高速路的高架桥颇为壮观:

司马太史公的墓在最高处


司马太史公的后裔专门请人刻了一个上香的石案 :




据导游小姐讲,司马迁曾主张不管是匈奴人,还是胡人,也都是炎黄子孙,都应和睦共处,他的这种思想感动了元朝皇帝忽必烈,因此从元朝开始司马迁的墓被改造成了蒙古包的形式:

导游的这番讲解令我感慨不已:司马太史公不愧是我大中华的文史圣祖,乃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也.
司马太史祠周围一片田园风光:

太史祠里还有韩城民俗展览:








太史祠紧邻黄河古渡口:

还有如此红色景点:


远眺太史祠:

出于对司马太史公的敬重,我又不辞辛苦来到距离太史祠10多公里的徐村,司马后裔居住的村庄,参观据说是司马迁的最初墓地:

穿过石门,沿着小路向上攀登, 这个墓地也是建于高处:


周围也是一派田园风光:

金秋时节,柿子挂满枝头:

司马后裔居住的徐村:

据说为躲避可能发生的株连九族灾祸,司马后裔改为两大姓:同和冯.这是把司马二字拆开改造而成.
从西禹高速公路高架桥上俯瞰司马太史祠:

陕西韩城的汉司马太史祠是一个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好去处,门票35元,导游费35元,随着西禹高速公路的开通,到这一景点的交通非常方便,从西安到这里两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建议朋友们来西安旅游不妨抽一天时间到此高山仰止.
陕西富县车路梁大气磅礴的秦直道遗迹之旅(原创图文)
中秋节徒步探寻陕西淳化县秦直道遗迹之旅(原创图文)
探寻陕西甘泉县秦直道遗迹之旅(原创图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