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宋词元曲的研究与比较

(2019-10-16 10:34:13)
分类: 参考文献

唐诗宋词元曲的研究与比较

 

诗词中纯净、辽阔的意境,极致的感性,恰恰弥补了信息泛滥、节奏紧迫的现代生活带给我们的拥挤感、浮躁感。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曾说:利用小孩记忆力强的优势,多背诵。好的作品,有丰富的内涵,等到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诗词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我们有必要具体了解一下它们的来源与区别。

一、唐诗宋词元曲的来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1.宋词的流派
    a.婉约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词风影响,以婉约为主。这类词作以小令为主,辞句婉丽,内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乡之叹,远人别离之恨。格调含蓄婉约,后世推为词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词是北宋词坛之大突破。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较婉约派扩大,感情亦较奔放。
    c.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
    2.宋词的代表作家作家 时代 风格特色 词集名称
    李煜 字重光,世称李后主 五代 前期反映宫庭生活,格调华丽后期倾诉亡国之痛,格调哀怨 《南唐二主词》
    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变 北宋 多写都市繁荣生活工於羁旅行役擅写长调语言显浅平易 《乐章集》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 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以诗为词,词境扩大笔力纵横,气势磅薄 《东坡乐府》
    周邦彦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北宋 格律精严,颇有法度多以唐人诗语入词,怀古伤今擅写咏物之作 《清真集》(又名《片玉词》)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南宋 前期多反映闺情,感情真挚细腻后期多写漂泊流离之痛苦 《漱玉词》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意境雄奇阔大,瑰丽奇伟擅以民间口语入词擅於用典擅写农村风光 《稼轩长短句》
    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 擅创新调(自度曲)多记游、咏物之作音调谐婉,辞句精美,结构严密 《白石道人歌曲》
    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句法和风格上都是不同的。曲比较通俗,诗和词则雅一些。唐诗主要是五、七言诗,词则要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曲和词类似,要按曲牌填写。所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填曲。宋词的词牌是中原地区的曲调,元曲则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所以元曲又叫北曲。

二、唐诗宋词元曲文学性之比较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大家可能都通过前面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不免断章取义,因为这句之后还有一句叫做:“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说,元曲成形时代近,又粗疏,所以不管是史志和《四库全书》都没录进去,同时后来的儒道学人都非常看不起元曲。

曲子地位低,但词地位就高了吗?其实词地位也不高(只不过王国维是填词的,就没有多提这个点了)。词诞生之初,所本之音乐为“燕乐”(隋唐时期以胡曲和琵琶调而诞生的音乐系统),最初的词和元曲一样也是被文人所鄙弃。诸如五代和凝被称为“曲子相公”之后,怒而烧词、欧阳公的词作被曾慥洗白作“欧阳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

和凝大约没什么人知道,但是《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应该都有所谓耳闻:文坛表率,当世儒宗啊,就欧阳公这个地位的存在,都因为填小词被人抨击.....词地位之处境可想而知。

然则诗不同,自《诗三百》开文学之滥觞,地位便尤高,其次孔子云“思无邪”;又云“诗可以兴、观、群、怨”------这直接是将诗赋予了文学之最高总成;而后经周汉魏晋南北朝,诗体业已涵养极年,逮至唐时,臻至巅峰。大家要知道,古代以儒家为正统,儒家以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讲诗可以教化,还有谁可以反驳?因此,诗比词、曲都更“根正苗红”。

其次,便是艺术风格。这点前文已经提到,诗之题材丰茂,自创时便有(诗可以兴、观、群、怨);南宋以降,词直以“花间”为正宗,非艳科、非歌承平事便不雅;元曲自不必多说,更为淫俗。宋词、元曲题之即狭隘,又谈何与诗一较艺术之高低?

举个例子,三者的风格是这样的:

曲:《一枝花·不伏老》: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关汉卿)

词: 《菩萨蛮》: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

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后世影响这点其实不用多谈,时代优势,唐先于宋,宋先于元,而旧体之终结已在民国。若论后世之影响,唐诗必大于宋词大于元曲。其实抵至清代,诗词之地位已经分庭,盖词之歌法具亡,亦与诗同作文学之体裁,其体裁之富、作者之丰,与诗已不遑多让,所以清代又称之为“诗词中兴”,然则曲子一如王国维所言,为时既近,托体稍卑而《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

三、结束语

这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理解。单从文学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因为唐诗是文字最精简的文学体裁,却包含了博大精深的画面意境和内容解说,说白了就是没有废话。而从宋词到元曲,格律是越来越松、文字是越来越多,所要表达的思想生活内容却没有什么增加,从这一点看是大大退步。
    但一个事件总有两面性,从唐诗到元曲是越来越民俗化,易于理解和口语化,使文学不在曲高和寡,这是有利的一面。

我们现代人大多喜欢唐诗宋词,唐诗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宋词不拘格式,清新雅丽。而当我们习惯了唐诗宋词的优雅缠绵之后,我们几乎会自觉抵制元曲这个世俗化的产物。元曲显得直白低俗,不耐咀嚼,有时还充满了龌龊和猥琐。
    因为元曲不像诗词那样,社会各个阶层都在创作。元曲是一群有志难伸,很可能一辈子不得志的读书人排遣寂寞、消遣社会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用力太过,流露出些许尖酸刻薄的个人情绪。
    但是,当你静下心来,去接近它,细细地品读,就会发现它真的好。也有唐诗宋词的意境与高远。在粗糙俗气中,看到它的精致雅气。

是越来越现代化,和人胃口。
随着年代的推移,人的思想在进步,语言表达在进步,相比起来《诗经》《离骚》《论语》是更加难理解。
    这也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宋朝其实我国封建经济最飞速发展的时代,官员素质以及士族阶级兴盛的年代,随着元代的进一步巩固,带来了经济的繁华和文学的兴盛,市民文学的兴起导致我们所看到的宋词和元曲更加接近现实,更适合大众口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