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几个社会转型期的文学特征

(2019-09-27 22:03:13)

浅析几个社会转型期的文学特征

崔东奇

 

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路上,既有坦途,也有坎坷;既有社会发展相对平稳的阶段,也有社会变革比较剧烈的时期。其中,人类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更会带来人们意识领域的普遍革命。这样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较为典型的有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当前的改革开放时期。这几个时期显示出一些共性,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共同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从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的“大同”时代转变成保护私有制、“家天下”的奴隶社会后生产力继续发展,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

周灭殷后,在开国之初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分封给许多宗室和功臣土地和奴隶后,周王实际上并不能处置各个邦国的土地和人民。所以,各个族群、邦国以武力相互兼并的过程从未停止过。相传商有三千余国,周初也有一千余国,春秋时只剩一百余国,战国时更只剩十余国。周初所建立的邦国,范围并不大,经过不断兼并,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一些大国。它们拥有远远超过王室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自然也就拥有了远远超过王室的权威,各国之间的武力争夺使社会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

以前,文化学术完全由官府掌握,到春秋中叶,出现了第一个由私人授学的学派,即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此后,各家学派竞相出现,并由此形成“士”这个阶层,士不仅以自身的知识专长为统治者服务在竟争激烈的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在相对独立的立场上,讨论哲学、政治、伦理、经济、军事、文艺等多方面的问题。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呜”的局面,不仅标志了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而且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在文化由官方控制的时代,巫、史是合一的,思想上崇尚神权至上、君权至上。后来,巫的作用逐渐退化,于是就有了专门掌握文献典籍和记录统治者言论及国家重大事件的史官,也就有了《尚书》《春秋》等官史。以后随着文化的普及,出现了由“士”编篡的史书,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这些作品在语言表现方面比较成熟,具有显著的文学性。

在论辩争鸣的风气中发展起来的诸子散文,显著提高了人们运用文字表达自身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些散文作品还常常引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显示出较强的文学性。

中国早期诗歌,从《诗经》到《楚辞》,从简朴自然到华美多采,从民间集体创作到文人个体创作,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为文学立下了两座丰碑。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清朝末年,中国封建社会已由衰微而几近崩溃。国内,新旧阶级之间矛盾重重,外面,又有列强的大炮。所以,社会危机四伏,有识之士纷纷寻求出路。李贽、龚自珍首先对封建文化的黑暗与愚味发起了激烈的攻击,在思想上开始了启蒙。林则徐、魏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在思想,政治、文学、科学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努力。许多人更为积极地关注和了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使国家岌岌可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随之壮大,在此形势下,一批接触了西方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呐喊,并形成了愈演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以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提倡资产阶级新思想新道德为宗旨,以《新青年》为阵地,以陈独秀为旗手,开展得轰轰烈烈。

文学革命成为这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作为新文学的主要手段,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又提出了反对封建文学的“三大主义”。鲁讯、刘半农、叶绍钧、郭沫若等人的小说和诗歌,以其巨大的生命力对思想陈腐、内容反动的旧文学予以痛击。语言上,有着二千年历史的文言在白话的全面进攻下不得不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变化意义重大,使文艺乃至文化终于走近了大众。不仅语言上发生了变化,文学主张、文学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在“为人生”“表现人生”的呼声中,文学创作贴近了社会现实,再加上大量外国文学的译作,文学空前繁荣了起来。

“五四”文学革命从理论主张到各种体裁的创作,从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是封建制度形成以来最彻底的一次大革新,其影响波及了整个意识领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当前的改革开放阶段

 

建国后,中国政治上的“左”倾和封建思想的残留,使文化的自由度远远不够,因而总体上是在压抑中生长,枝叶凋零。一些现代文坛上的大作家在当代却少有力作。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摧残了大批知识分子,也使文化整个停滞和倒退了。直到1978年后,情况才有了改变。

改革开放后,老一代作家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文学底子,再次拿起了笔:一代知青反思伤痕后,也倾吐了自身的叹息;新一代青年作家在改革开放的自由氛围中,思维和创作极为活跃。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全面繁荣;各级文学组织、社团如雨后春笋,已经发展到了最基层,报纸、杂志广播、网页应有尽有。其实,音乐、舞蹈、绘画等传统艺术和时装、广告、选美、水上芭蕾、艺术体操等新兴艺术使古老的中华大地呈现出空前的自由和繁荣。

当前的文艺比之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有生机和活力,因为,时代给了它宽松的环境,它的根又扎在人民群众这块辽阔的沃土上,再加上各种文艺载体的极大丰富,使其得天时地利人和,繁荣可说是情理之中。

总观这三个文化高峰期,可以发现它们有着极大的共性。首先,当社会发生变革时,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极大提升。自我意识的觉醒必然对政权、君权、神权等所有压抑个性的东西予以质疑甚至批驳,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使有识之士寻求适合新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这些活动使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大大增强,甚至跨越国门,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互通。

其次,文化在社会的进步中更贴近最下层的平民百姓,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更通俗化、平民化、民族化,因而有了更广大的基础和生命力。普通民众接受的教育有所提高,从只关心衣食住行上升到关注社会、接近文化。春秋战国时的兴办私学、五四时的推行白话、当前的通俗文学热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现象。

透过这些共性可以发现,社会变革对文学有很大的影响。社会转型期的文学会比其它时期的文学更加繁荣,而文学的繁荣反过来又会促使转型期的社会向更民主、更自由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四书五经[M]湖南:岳麓书社,1990,373

[2] [2]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鬼谷子与孔子
后一篇:三种养生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