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行为窗口,看见孩子(他人)之前,先看见自己

标签:
pet价值观44 |
分类: PET/断舍离 |
PET里面提出的第一个名词应该就是“行为窗口”——划分谁在问题区(有的地方也称行为行为四边形)。
要知道,PET的书我看了好久,课也我上了几次,最近看界线方面的书,猛然发现这戈登爷爷真的太了不起了,这个划分问题区不就是所谓的“界线”问题嘛——在沟通中,谁不爽谁就有问题,谁有问题谁负责。(似乎又回到了张德芬的三件事上去了)
http://s5/mw690/001zdZrKgy71PlYiqFu44&690
(这是我找到的最全的行为窗口表,由PET北区代理张卓老师制作,话说张卓也是我的PET老师窦珺的老公,好厉害的俩公婆哦)
相信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经历,明明知道不该对孩子发火(控制、说教、指责),但是每次都是完事儿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问题,比如看了某个鸡汤文章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了焦虑、比如来了大姨妈生理问题导致心情不好、比如碍于旁人要做样子给他看、比如被孩子带到沟里去了。。。。。。我觉得所有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没有看见自己!
我们上班之前都知道要换下睡衣换上工装出门、你正电话里跟老公斗气领导喊去一下也会稍稍收拾一下心情、开家长会之前也会想想如何不要把工作的烦恼带到老师面前。。。。。这些说的似乎都是大事。但是象和孩子说话、沟通这样的“小事”如果我们也能拿出觉察、试着看见自己的态度来,肯定也会减少走弯路的机会。
科恩在《无条件养育》里面也提到过,更深沉的爱是爱自己、关注自己,深入地看见自己以后,才能有能力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以及关系中的其他人。
这里我思考的几个点:
1、我们也没有能力也不习惯去看见自己
如果我们过往没有被父母看见、被他人看见,我们也没有能力也不习惯去看见自己。“感受”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人包括我经常在某件事情上只知道“很生气”,巴学园的英子老师也常说,生气是第二情绪,那么冰山底下到底藏着什么?也就是第一情绪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觉察不到,当然更说不出来说不出口。这个问题上中国女人要比男人幸福。武志红有篇文章说到:很多男人觉得谈感受是件很羞耻很危险很麻烦的事情!
别以为找到谁在问题区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几次在每次做小组活动的时候,我都有发现,本来以为是孩子(老公、婆婆乃至他人)的问题,按照问题归属权的划分方法,最后发现基本都是自己的问题,当然还有的归到最后谁都没有问题。
就拿教材上的这个练习来说,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下,问题归属于谁都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我窃以为判断的标准是“在当下”Be
in that moment.
3、
如上图的那条接纳线,微微辣老师把它形容为情绪海岸线,我们知道海岸线会随着月球的引力、地壳运动、冰川变化等等因素运动。
我们人的情绪也会受他人、自身、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而变化。就拿孩子玩水这个事情来说:孩子今天这个行为你是允许的明天你可能会看不顺眼了、大孩子你是不允许的小的孩子你又是允许的、当婆婆在身边的时候你是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