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记忆
(2013-12-28 11:14:17)
标签:
食物饮食健康美食 |
分类: 嫣言嫣语 |
今年10月去法国开会,虽然经常出门已经能够尽快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但每次唤起想家的念头都是从食物开始的。食物是有记忆的。
这次的会议餐饮是由开会所在小镇上的社区中心提供的,就我个人的饮食习惯来说,我感觉肉食、甜食偏多,而粮食、蔬菜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比较少。做农业的人总是会对各个国家的食物感兴趣,于是我就问周围很多法国参会者,他们认为这样的饭菜是家庭的味道还是饭店的味道?大多数人都回答更像“学校食堂的味道”。看来食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味道那么简单,实际上,每个时期、场所、人群所对应的食物的记忆都是不同的。
上个月,爸妈从保定老家到北京来看我,特意带来了老家的酱菜,农场很多人都说这酱菜这么咸有什么好吃的。记得从小家里几乎每顿饭都会熬粥,喝粥的时候总是要就着点酱菜,一大碗热乎的杂粮粥加上一小碟酱菜,这顿饭吃完后就会觉得浑身都特别舒服。于是,这酱菜就勾起了我对儿时一家人生活的记忆,其实,因为从小一大家人每天一起吃饭,对于食物的记忆不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包括每顿饭上发生的故事。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爷爷奶奶总喜欢给我开个小灶,爷爷也总是把他从外面买来的一些零食塞到我的手里,印象中很深的有酸枣糕和山楂糕,这也使得我现在的口味中偏爱酸的味道。每天的午饭和晚饭都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座次都是有区分的,因为爷爷的偏爱我总是能和他坐在一起,家里地方小,妈妈和娘娘总是要等有人吃完饭才能上桌子。奶奶喜欢“喝稀的”,实际上就是将各种不同的豆子和谷类混合在一起放在锅里熬。我印象中,初中的一次作文让写自己喜欢的一种食物做法,我就写的“豆儿粥”,很多同学现在还拿这篇文章开玩笑。从小家庭的饮食文化就让我懂得吃饭并不是吃的越多越好或者越奢华越好,食物、家庭、亲情、友情这些都不断形成食物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豆儿粥于是就伴随着我从小到大,从保定老家走到北京上学再到创办分享收获农业项目,无论在农场还是去外面餐厅吃饭,如果有豆儿粥就不必有太多的菜,喝粥就着点咸菜,那味道就已经很舒服。喝粥的时候,也经常会想到奶奶还有一家人曾经的生活。
每次出国,能够让我有自身文化辨识的也是食物,身体觉得非常渴望家里的食物的时候,最想的也是来一碗打卤面或者豆儿粥就咸菜。其他的东西再好吃,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能连续多次吃。
工业技术的引入,让食物逐渐过渡为了快速食品,人们用于做饭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是吃加工食品或快餐,同时,越来越少的家庭收入分配到食物上——2011年,中国城镇消费者将他们可支配收入中的36.3%用于食物。10年前,这一数字是38.2%,20年前,这一数字是53.8%,1978年是57.5%。饮食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构成,到如今,随着家庭人口的规模减少,特别是大城市三口之家,家庭的饮食文化的传承或者说传统知识的教育系统被改变,随着在食物消费上的降低,在外就餐的增加,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再被社会的发展重新建构着。电视上不断轰炸的广告、大街上满眼的广告牌比起家庭更多的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到我们的头脑中改变着我们心中的食物的印象。我们该吃什么和不该吃什么,经常会听取很多营养学家的建议,而不再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可饮食真的有那么复杂吗?
对于我们的孩子,食物留给他们哪些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