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农家石嫣
农家石嫣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71
  • 关注人气:4,2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2011-10-13 10:52:39)
标签:

有机农业大会

ifoam

csa

分类: 嫣言嫣语
这次我和先生程存旺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Organic World Congress)是应世界社区支持农业联盟Urgenci的邀请,这次会议是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举办,而且又是在我们的近邻韩国举办,之前对韩国的综合农协有一些了解,而且也想看看在综合农协保护下的韩国农村是什么样子,但最重要的当然是了解现在世界范围内有机农业运动的现状和趋势。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我们从9月27日抵达韩国金浦机场到10月4日离开韩国,应该说收获很大,对于我个人来说,因为之前有很多的资料储备(说到这,就还得提起三年前在美国种地的那半年时间,除了种地外就是阅读,很多关于有机农业的经典著作都是那个时期读完的,直到现在还感觉自己在吃那半年的老本),对现在整体形势有一定的预测和把握,收获更多的则是实践性的内容,比如:举办这样规模的大会如何组织、场地布置、人员安排;有机农业现有领域的交叉融合,分论坛的安排,目前所讨论的焦点问题;如何更广泛的推动社会各相关主体的参与和认知,政府、学校、市民等等。下面几篇文章,我将就以下几个方面做重点介绍:
    之一,大会的组织和安排;之二,大会的会议日程及重要讨论内容;之三,重点讨论世界各国的社区支持农业案例分享(日本、加拿大、美国)和参与式保障体系(PGS)、社会公正项目(与小农结合AJP);之四,关于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有机展与有机农业商业部分);之五,大都市与农业(主要介绍在韩国首尔的见闻);之六、农业的多种属性;之七,关于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和展望。


    第一,大会的组织和安排。
    这次来韩国参加OWC的有来自全世界74个国家的将近2000名代表,不仅有北方发达国家,还有南方发展中国家,南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拉美、亚洲等国家都有代表来参加,而且很多代表都是由会议组织方出资资助,而主要的出资方则是韩国政府。想想整个会议花费大概是在250多万美元,对于政府的收益在何方呢?对于目前看来还很难有直接收益,不能形成规模化招商引资的有机农业产业来看,政府能够花如此大精力推动此事,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当前正面临选举阶段,而这个省所在的智囊团倒是十分聪明的,可以借用有机农业表达出更加亲民的形象。韩国当地政府的参与则使得此次会议成果具化为:环境友好型学校午餐计划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政策的进一步推动。
    再有的感受当然是韩国会议组织者的效率以及会场使用各种方法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和场地恢复使用。
    首先,刚到韩国所住的旅馆时,整个会议的接待室内只有两个工作人员,不断的接待随时到达的嘉宾,而整个会议负责对外联系的就只有一个叫做Jennifer的人,包括VIP嘉宾和普通嘉宾在内的所有人都由她牵头负责定机票和酒店。我们就在想,如果这样一个会议放在中国,该是如何的排场啊。虽然,我们当时都认为可能后勤会出问题,但其结果却出乎每个中国参与者的预料,会议后勤虽然略显混乱,但还是正常进行下来了,这的确令人佩服,感觉整个会议的组织者规模都不超过我们这次第三届CSA大会的规模。这证明他们的工作效率非常高。
其次,大会的会场看起来是借用了市区一个体育场、体育馆和青少年中心的区域,并没有重新建设任何建筑,而是通过两个大区域中间的一个城市花园将两个主场馆连接起来,而其它所有的展示区域都是使用大型帐篷搭建,包括花园中的移动式厕所,应该会议结束后就会拆除并移走,不形成太大的资源的消耗,这也很值得我们各地方政府借鉴。而,整个中心花园展区的布置则更具农耕特色,所有的地上绿化作物都是蔬菜、稻米、玉米等作物还有猪牛羊的展示区,而不是大片的高耗水、耗肥的草坪,这应该需要一年前就开始规划了,更重要的是,会场外看到很多的并非有机农业的专业人士,而是韩国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主妇、孩子等在花园中组织自己的活动,而孩子们的参与更是让每个到场的参会者看到了有机农业的未来,同时也体现了这届大会的主题“有机就是生活(生命)!”。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再次,每个会议特别是有机农业大会,很重要的就是每天的餐饮了。这次大会会议主办方特别注意了食材和营养的搭配。这让我首先想到后来日本有机农业协会JOAA的一个消费者讲日本的传统饮食习惯的时候,也可以提到了他们的主要饮食结构是:糙米、豆面酱汤、海带、豆角和发酵食品。大会的主办方没有提供大鱼大肉(当然我发现韩国人的饮食结构肉素分的比较开,要不就是没有肉的各种拌饭,要不就是大块的烤肉),每天的自助午餐基本有二十个品种,其中蔬菜大概占6-8个品种、豆制品1-2个品种,蘑菇1-2个品种,肉类也就2-3个品种,泡菜大概2-3个品种,还有水果2-3种,这样的午餐感觉吃起来没有太大负担,不至于下午开会打瞌睡。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农业和文化的关系,因为很多人还是觉得农业就是农业,跟文化有何关系,跟市民有何关系,自负的认为农业就等于技术,把农业又孤立起来了。所以,我还是想说一说“综合性思考”的重要性。记得今年四五月份《集体行动的逻辑》作者奥斯特罗姆(诺经济学奖获得者)来京时跟学院的老师们交流,特别提出复杂性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在学术领域,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否则研究的东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也许是中国的教育体系从小到高考甚至到大学,因为是基于试卷教育,不是单选就是多选,开放性的问题很少,于是,就无形的形成了一种A问题答案即是B的思维方式,这也被称为线性的思维方式,而这样的思维就导致我们很多时候困于一个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无法自拔,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很危险的,很难再有创新;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对于问题钻死牛角尖,无法看到答案的多样性。而这对于做有机农业的人来说更是需要注意的,有机农业是和很多生命的、非生命的要素打交道,千万别觉得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就是全部。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参加第17届世界有机农业大会所见、所思(之一)

    因此,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再次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这是90年代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也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业本体论的重新理解和定位,除了重视农业的生产功能外,还要重视农业具有就业增收、环境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就以前了解的日本韩国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政策,其实质也是要把农业的多种属性体现出来,这包括农业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到的是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我们来看跟我们有可比性的日本韩国,日本食物的自给率很低,基本都靠进口,但唯有稻米至今仍然是百分之百自足,同时还要保护在地化品种,政府推动各大企业采购本土大米,这其实是因为东亚的农耕文明的基础是水稻文化,保护孕育自己文化的稻米其实也是保护了基本的本国的人类安全。而韩国同样如此,在这里不多赘述,可以参考小毛驴巧真写的《韩牛意识》。再谈教育,别觉得市民、小朋友在稻田里跑两圈就是简单的小资行为,人与自然本就该亲近!如果还秉持着工业文明的那些糟粕,二元化的认为农民就是农民、市民就是市民,二者只能对立,那很难理解我们如今所构建的生态文明的客观内涵。食育——人无良心,则无粮(良)食,若贪欲过重,在东亚这样一个人口资源极度紧张的地区,若目标就是为了所有人的不负责任饮食(浪费、大量肉食),那无论再有几个地球也无法满足,老祖宗早就告知我们要节制欲望,要让孩子起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珍惜食物、尊重农民,这更是一个重大的国家安全的计划,绝不是小资的行为。
    似乎跑题跑大发了,但回到会议方提供的餐饮所相关的饮食文化,我想再次强调饮食文化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而不是现在被追捧的营养主义的那些无不与MONEY相连的片段化的营养学内容。从我做农业开始,就不再关注这些营养的话题,比如什么和什么搭配,每天要吃什么,补充什么营养元素,我只遵循从小跟着爷爷奶奶时那些基本的饮食文化,那就是:吃好的食物、多素少肉、适时适量!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冷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