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史痕迹 |
图片:徐天宁/伊比扎 Sept.10th.,2004
文字:徐天宁/伊比扎 Sept.12th.,2003
灯下翻出以前用“黯然销魂0000”ID于2004年9月10日发在新浪车坛BBS里的这篇考证,笑自己当时竟然还有这样的闲工夫,写得出如此干净的文字。现在么?没了认真的理由,不行了。这首与陈亮应合的贺新郎是我最喜欢的词,其次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第三是耆卿的“今宵酒醒何处”。
贺新郎(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词前小文】:
点明作词之处在于稼轩山居之地:停云堂,堂之所以取名停云,语出陶潜〖停云诗并序〗:“停云,思亲友也。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这“霭霭停云,停云霭霭”的风味,算是辛稼轩暂时避世的一种境界。
【起首上片的“甚矣吾衰矣“三句】:
用典出自于〖论语-述而-第七〗: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这两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问何物能令公喜】:
经查考是源于〖晋书-列传第三十七-温峤-郗鉴(子愔/愔子超/愔弟昙/鉴叔父隆)〗:
点明作词之处在于稼轩山居之地:停云堂,堂之所以取名停云,语出陶潜〖停云诗并序〗:“停云,思亲友也。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这“霭霭停云,停云霭霭”的风味,算是辛稼轩暂时避世的一种境界。
【起首上片的“甚矣吾衰矣“三句】:
用典出自于〖论语-述而-第七〗: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这两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问何物能令公喜】:
经查考是源于〖晋书-列传第三十七-温峤-郗鉴(子愔/愔子超/愔弟昙/鉴叔父隆)〗:
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温英气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谓不能测,遂倾意礼待。超亦深自结纳。时王珣为温主簿,亦为温所重。府中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超髯,珣短故也。寻除散骑侍郎。时愔在北府,徐州人多劲悍,温恆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用了唐太宗和魏征的典故,据〖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载: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徵、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这里的用典还是陶公的停云诗: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停云霭霭,时雨蒙蒙。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江左沉酣求名者】:
经查,系出自苏东坡的和陶之作,〖和陶饮酒二十首〗之其一: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身如受风竹,掩冉从叶惊。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岂识浊醪妙理】:
此处用典见杜工部〖晦日寻崔戢李封〗:
朝光入瓮牖,尸寝惊敞裘。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
兴来不暇懒,今晨梳我头。出门无所待,徒步觉自由。
杖藜复恣意,免值公与侯。晚定崔李交,会心真罕俦。
每过得酒倾,二宅可淹留。喜结仁里欢,况因令节求。
李生园欲荒,旧竹颇修修。引客看扫除,随时成献酬。
崔侯初筵色,已畏空尊愁。未知天下士,至性有此不?
草牙既青出,蜂声亦暖游。思见农器陈,何当甲兵休?
上古葛天氏,不贻黄屋忧。至今阮籍等,熟醉为身谋。
威凤高其翔,长鲸吞九洲。地轴为之翻,百川皆乱流。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
【回首叫云飞风起】:
见汉高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打了胜仗以后在回军途中,回到了故乡沛县,宴请同族邻舍酒醉之后击筑而唱,且慷慨起舞,伤怀泣下(〖汉书-高帝纪〗)。唐李善解释:“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刘邦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语出〖南史-张融传〗:在晋时,挣脱名教而独树一帜的玄学第一次倡导个体人格,重个性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与战国时期士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以社会作为个体人生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古文经的繁琐、今文经的荒诞、道教的仙气、佛学的轮回,跟着现实的事功一起,为玄学所剔除,从中抽绎出来的,是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清谈名家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张融说:“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体现出魏晋时人张扬的个性。
再多说几句, 由张融起始的“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的狂傲心态,在后世尚有若干击节者,清唐贷有云:“凡临旧画,须细阅古人名迹,先看山之气势,次究格法,以用意古雅、笔精墨妙者为尚也。而临旧之法,虽摹古人之邱壑梗概,亦必追求其神韵之精粹,不可只求形似。诚从古画中多临多记,饮食寝处与之为一,自然神韵浑化,使蹊径幽深,林木荫郁。古人之画皆成我之画,有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之叹矣。故临古总要体裁中度,用古人之规矩格法,不用古人之邱壑蹊径。廖曰:“落笔要旧,景界要新”。何患不脱古人窠臼也!”而张潮也在〖幽梦影〗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虞卿以穷愁著书,今皆不传。不知书中果作何语?我不见古人,安得不恨!”但张融典故用的最爽利的,还是在稼轩词中。
【知我者,二三子】:
孔子的“二三子”就不必去穷究出典了。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用了唐太宗和魏征的典故,据〖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载: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徵、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这里的用典还是陶公的停云诗:
【江左沉酣求名者】:
经查,系出自苏东坡的和陶之作,〖和陶饮酒二十首〗之其一: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身如受风竹,掩冉从叶惊。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岂识浊醪妙理】:
此处用典见杜工部〖晦日寻崔戢李封〗:
朝光入瓮牖,尸寝惊敞裘。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
兴来不暇懒,今晨梳我头。出门无所待,徒步觉自由。
杖藜复恣意,免值公与侯。晚定崔李交,会心真罕俦。
每过得酒倾,二宅可淹留。喜结仁里欢,况因令节求。
李生园欲荒,旧竹颇修修。引客看扫除,随时成献酬。
崔侯初筵色,已畏空尊愁。未知天下士,至性有此不?
草牙既青出,蜂声亦暖游。思见农器陈,何当甲兵休?
上古葛天氏,不贻黄屋忧。至今阮籍等,熟醉为身谋。
威凤高其翔,长鲸吞九洲。地轴为之翻,百川皆乱流。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
【回首叫云飞风起】:
见汉高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打了胜仗以后在回军途中,回到了故乡沛县,宴请同族邻舍酒醉之后击筑而唱,且慷慨起舞,伤怀泣下(〖汉书-高帝纪〗)。唐李善解释:“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刘邦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语出〖南史-张融传〗:在晋时,挣脱名教而独树一帜的玄学第一次倡导个体人格,重个性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与战国时期士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以社会作为个体人生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古文经的繁琐、今文经的荒诞、道教的仙气、佛学的轮回,跟着现实的事功一起,为玄学所剔除,从中抽绎出来的,是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清谈名家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张融说:“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体现出魏晋时人张扬的个性。
再多说几句, 由张融起始的“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的狂傲心态,在后世尚有若干击节者,清唐贷有云:“凡临旧画,须细阅古人名迹,先看山之气势,次究格法,以用意古雅、笔精墨妙者为尚也。而临旧之法,虽摹古人之邱壑梗概,亦必追求其神韵之精粹,不可只求形似。诚从古画中多临多记,饮食寝处与之为一,自然神韵浑化,使蹊径幽深,林木荫郁。古人之画皆成我之画,有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之叹矣。故临古总要体裁中度,用古人之规矩格法,不用古人之邱壑蹊径。廖曰:“落笔要旧,景界要新”。何患不脱古人窠臼也!”而张潮也在〖幽梦影〗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虞卿以穷愁著书,今皆不传。不知书中果作何语?我不见古人,安得不恨!”但张融典故用的最爽利的,还是在稼轩词中。
【知我者,二三子】:
孔子的“二三子”就不必去穷究出典了。
前一篇:如何发挥菲亚特车的最佳性能
后一篇:半日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