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骊靬古城,留头宴及其他

(2007-10-07 10:41:05)
标签:

随笔/感悟

骊靬城

牛肉小饭

留头宴

乌鞘岭

四号出差去张掖。路过去了甘肃永昌境内的者来寨。据史考,曾有一支古罗马军团神秘消失在战争之后,传流落之甘肃永昌境内,其居住地被西汉王朝赐名“骊靬(liqian)城”,现当地人称之为者来寨。骊靬一词在古汉语中是罗马的称谓。听说好久了,乘此机会凭吊和体会曾经叱诧风云、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军团的后裔居住地,的确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事情。
 
骊靬古城,留头宴及其他骊靬古城,留头宴及其他
 
甘肃永昌县者来寨骊靬亭  [左图为手机拍照,右图为网络照片]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大军东征安息(今伊朗东北),在卡尔莱(今叙利亚的帕提亚)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统帅克拉苏被俘斩首,一度所向无敌的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所率的第一军团约6000余人拼死突围。33年后,罗马帝国与安息在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签订了和约,双方开始相互遣返战争俘虏。当罗马帝国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的官兵时,安息国当局否认其事。罗马人惊奇地发现,当年突围的古罗马第一军团6000余人神秘地失踪了。第一军团的消失成了罗马史上的一桩悬案,而这桩悬案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中西方史学界。
 
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及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提出,者来寨是古骊靬城遗址,而骊靬城则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之城。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

在考察者来寨的过程中,关教授发现,尽管这里的村民们讲汉语,族系也为汉族,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个子高大,蓝眼睛,眼窝深陷,头发呈棕色,汗毛较长,皮肤为深红色。关意权教授等人找到的种种证据无疑支持了他们的推论,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骊靬城定居了下来。(以上资料摘自网上,摘者有删选)
 
者来寨离永昌县城约20多公里、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设想当初汉政权设“骊靬城”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他们与世隔绝吧。阴雨霏霏中,我们一行五人冒雨来到寨子。整个村落空旷无人,跟普通的西北农村的村落一般无二,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只是在村西北角上,永昌县政府修建了一个古罗马特有的四角方亭作为曾经是“骊靬城”标志。
 
想起来,我插队的地方,永登县河桥镇一带。也有这么一个很奇特的人群。他们在永登县的淌沟、河桥、马军、马莲滩一带。他们尽管既非藏族、也非回族属汉人,但个个长的人高马大,浓眉卷发,宽颌深眼,有很多人至今还是红头发、高鼻梁。记得我插队那时就问过他们,祖先来自哪里?他们只说是汉人不知道。我一直以为他们有可能是藏民归汉,但现在看起来,他们应该和永昌的骊靬民族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因为就体貌特征来看,他们到更象是古罗马的后裔。不知道是否有过历史学家去研究过这一现象。
 
昨天要离开了。政府官员请我们赴宴。到了酒店以后,迎门一张红帖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上书“赴留头宴的客人请上二楼大餐厅”,留头宴?百思不得其解,一同与我有着同样秉性、好为人师的陈经理,望文生义就开始解说。谓之“婴儿满月宴”,因为解释到位,故妄听之。
 
 
骊靬古城,留头宴及其他张掖烧壳子,干脆爽口,地方名品。做法不知。骊靬古城,留头宴及其他
 
张掖搓鱼子。因制成品状若小鱼儿而得名。将面用盐水和成软面后,稍醒。刀切成溜条,在面案上揪搓而成。这是一种功夫,要想将所有的溜条搓成大小如一,长短相宜的面鱼,实属不易!可烩可炒,为张掖地方小吃中的名品。
 
席间,同行的史经理问张掖一地方官员,“留头宴”的张掖风俗。答曰:所谓“留头宴”,是指男孩子满12岁,开始真正蓄发成人的一种地方风俗,有点类似于成人仪式。张掖风俗认为十二属相是一种轮回,12岁正好是一个属相过程,本地人认为是轮回即重生,故予以纪念,形成所谓“留头宴”。既然是仪式自然要大摆宴席而参与者随礼随份子则自不待言。
 
我们闻此一惊,感到诧异。因为张掖与兰州相隔不到六百公里,我们竟然对此风俗一无所知。席间官员们对此风俗表达了无奈看法,说以前仅仅是男孩子开“留头宴”,现在呢,由于一胎化的实施,女孩子家庭也盛行“留头宴”,表面上看起来是男女平等的一种趋势,但实质上是民间一种借机敛财的手段,更是很多官员形成腐败的根源。不过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罢了,闻之叹然。
 

骊靬古城,留头宴及其他

  
张掖牛肉小饭。把面皮橄稍厚一点,切条再切成丁,另煮。煮好后倒入以鸡汤、肉沫、粉皮、豆皮,红椒,粉面勾清芡形成的烩汤中,盛碗后撒以牛肉薄片,佐调加红椒油、醋。滑腻香浓,颇具地方特色。
 
昨天回兰,于乌鞘岭突遇大雪。鹅毛的雪片纷纷扬扬,顷刻间遍山尽然,白茫茫一片。让人猛然间感到了冬季来临时的肃杀和凛冽。尽管车内开着暖气,也让人感到阵阵的寒风侵骨而来,想来那应该是一种来自内心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所致。乌鞘岭位于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祁连山余脉。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志书对乌鞘岭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

乌鞘岭是河西走廊之门户,丝绸之路之要道,古代岭下有戍卒守关,过往商旅、征夫、使节等均在此交验文书。这里历经烽火狼烟、金戈铁马。公元376年,前秦攻前凉,前凉三万兵众大败乌鞘岭,前凉遂亡。岭上汉、明长城蜿蜒西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岭脊尚有著名的道教湘子庙遗址。近年建成亚洲最长的铁路隧道(全长约25公里)而举世闻名。
  

骊靬古城,留头宴及其他 

 
一大清早,妻子说节过完了,该把红旗摘下吧,保存好明年再挂。想想真是快,秋风骤起,树叶飘落。又过去了一年……
 
长假结束,祝各位博友工作愉快,诸事顺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