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药管局计划从明年年初开始,全面禁止未经注册的中成药在英国销售。目前,我国仅有一家企业的药品通过注册。与此同时,加拿大等国的相关部门也就中药的安全性发出警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出口的部分植物提取物又被生产成“洋中药”高价返销回中国。
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看来,这只是英国执行欧盟于2004年颁布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该指令被业内人士称作2004/24EC指令)的延续行动,并不是一个突发事件。
该指令要求,2011年5月1日之后,未经注册的中成药不得作为药品在欧盟市场上销售。
“但在国内的中药企业中,至今仅有成都地奥一家公司的产品通过了注册,其他公司还都在申请注册或者考虑注册的过程之中。”刘张林同时也坦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北京市京翰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文生说,中国出口的中药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植物提取物,它们往往又被加工成“洋中药”,并高价返销回中国。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之下,如何提升自身品质以更好地实现国际化,已然成为摆在国内中药行业面前的一大问题。
出口为何屡次碰壁
我国中药商品出口屡次受阻,这早已成为业界的一种“家常便饭”。那么,作为中华瑰宝之一的中药,何以在国际化道路上屡遭坎坷?
此前,曾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国家屡屡向中国的中药商品出口施压,存在着故意增设贸易壁垒的嫌疑。
张文生对此表示,不排除存在这种可能性,但这并不是中药出口受阻的最主要原因。
中医药资深人士段金生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不兼容。
在段金生看来,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中医理论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比较模糊;西医理论则是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一般来讲比较明确。
段金生说,虽然近代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未停止,但到目前来讲仍没有实现系统性的突破。
“因此,理论模糊、标准模糊、功效模糊、含量模糊、副作用模糊的中药总是难以被国外所接受。”段金生认为。
段金生曾在欧洲一些国家从事过中药的销售、报检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西医更多会考虑某一单品的作用,认为其可能产生某种毒副作用;而中药讲究的是“以毒攻毒,辩证施治”,这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上的冲突。
张文生说,西医要把药品成分精确到单体,中药往往是以混合物形式出现,大多情况下很难区分中药里的成分。
“再加上欧洲对中药植物的种植环境、提取流程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有一套非常缜密的食品药品管理法。”段金生认为,而中药目前的一些试验方法、检验数据等也还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对方的认可。
“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张文生认为,这也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时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与“洋中药”的博弈
在中药国际化举步维艰的同时,一股“洋中药”返销中国的潮流正在悄然兴起。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植物提取物出口额高达3.3亿美元,占中药商品出口额的47%。
有消息称,这些由我国出口的植物提取物在国外被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洋中药”或保健品、化妆品等,其中不少产品又返销回中国。
刘张林说,中国的植物提取物进入国际市场后,主要提供给当地作为植物药或是饮食增补剂,大部分都是直接出口到国际市场后直接消费。
刘张林同时也表示,像银杏的植物提取物也有转回国内销售的,不过这个所占的比率都比较小。
但张文生认为,“洋中药”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我国的中药企业相当于提供一种原材料(植物提取物),国外制药企业根据原材料的特定功效将其提纯做成单体,相当于一种西药。”张文生表示。
据张文生介绍,目前这种“洋中药”模式在法国、德国比较流行,在形成产品后,再由中国企业作为进口药品引进国内使用。
据称,德国每年都从我国大量进口银杏叶,生产出产品后再将其返销回中国。
“目前国内使用的这类药品至少有几十种,其实所谓的这种‘进口药’,都是从中药材里提取出来的。”张文生说,“而且这已经在我国中药产业里占了比较大的一个市场份额。”
神威药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振江曾对媒体公开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部分中药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已经占到了1/3。
不过让张文生感到痛心的是,我国中药企业在这个产业链里主要负责的是供应原材料,即进行材料的粗加工,其中的利润还是更多地被科技发达的西方企业所获取。
即便如此,张文生仍对国内中药企业自主进行提纯制药抱有较大信心。
张文生认为,我国中药企业的优势在于中国是原料产地,我们对其了解也更深入、方便。此外很多临床试验都在国内完成,这也是一个便利条件。
“目前中国这些药厂更多地还是热衷于做仿制药,研发投入也比较少。如果能够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相信很快就能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张文生表示。
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在刘张林看来,英国此次亮出红灯,对中药未来的国际化进程恰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即中药不能总是游走于灰色地带,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盟的市场,都要争取通过药品注册的方式获得认可。
“中国的中药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一定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药企应该不断加强对国际市场法规的研究工作。”刘张林认为。
张文生认为,想要实现中药国际化,国内的中药企业就要努力转型,做好前期的研究和市场推广工作,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争取获得更多的认可。
在张文生看来,目前我国很多中药产品的品质并不十分稳定,比如同样是六味地黄丸,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由于原料、指标控制的不同,疗效差异会很大。
“这在国内都会受到非议,拿到更加注重标准的国外就更成问题了。因此标准问题非常重要。”张文生表示。
此外,张文生还提出,中药实质上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它能否得到认可,与中医的处境密切相关。
“中药最终还是要由中医去指导使用,承认了中医,也就自然会接受中药了,这才是最根本的。”张文生认为,想要真正实现中药国际化,首先应该让国外民众更多地认识并接受中医。
“在中医药现代化理论探索没有系统突破之前,如果中药无法按照现代实证思维进行再研究,包括组分研究、活性物质筛选、科学设计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药产品是无法被西方主流医药市场接纳的。”赵振因此呼吁应加大对我国中药企业的资金支持。
■蔡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