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六个娘娘庙

标签:
道教娘娘庙五顶六顶文化 |
分类: 佛学道教哲理 |
从明朝开始,在北京城四郊,分别建筑五座碧霞元君祠,俗称五顶,即东顶、西顶、南顶、北顶和中顶。分别位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再加上妙峰山上的金顶共六顶。这六顶中都供奉泰山山顶的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道教遵奉的一位女神,因此人们也称碧霞元君祠为娘娘庙。
老北京人对娘娘有特别的崇拜,这娘娘就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身份是道教里面的女神,在北京娘娘的祠叫“泰山顶上天仙圣母”,老北京俗称娘娘庙。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很多种传说。有一种传说,她是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女儿,和她的父亲一起住在泰山;还有一种传说认为,在很早以前,黄帝派一位神去泰山管理,又派了7位仙女帮助他,其中的一位刻苦修行,终于得道,这位仙女就是碧霞元君;第三种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姓石的姑娘,无意中见到了最高的女神,从此来到泰山修行,3年后得道,人们称她是碧霞元君;另有一种传说,碧霞元君是一位姑娘,她帮助了许多人,15岁时遇到神仙,经过神仙的指点修炼,最终得道成仙。
几千年来,人们始终认为,碧霞元君能赐嗣降福,所以对她的崇拜一直很兴盛,特别是华北地区的人们,对碧霞元君尤其崇拜。宋真宗时,封碧霞元君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建祠祀之。明代开始流行,兴建元君庙,并在每年四月朔日至十八日,供祭和举行庙会。
明清时期,北京城建周围五座著名的碧霞元君祠,俗称五顶。很多人都问,为什么称碧霞元君祠为“顶”呀?原来泰山顶上有碧霞祠, 为碧霞元君本庙,北京的碧霞元君祠,源自泰山顶上之碧霞祠, 故虽在北京城中, 亦沿称泰山“顶”的说法,同时这五顶也代表北京的五行方位,即所谓的:金、木、水、火、土,北是水, 南是火, 东是木, 西是金, 中间是土。
据史书记载,明清两代北京寺庙众多,城内庙宇多为香火之地,城外庙宇多为游春、庙市的场所。北京的“五顶”,在600多年前北京建立和规划时就被高道定为重要的穴位和顶点,一直到现在,当时高道定位的地点,依然是北京最重要和最旺盛的位置。中顶以社火、走会为主;南顶跑车、赛马闻名;西顶为皇太后祝寿之所;北顶、东顶为庙市,是民间物资交流的场所。
一、北顶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北端,是北京北端的标志性建筑,就在北京的奥运公园中,在鸟巢的身边,为了这座著名的北顶娘娘庙水立方建设时北移一百米,北顶就到了水立方的南面,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北顶娘娘庙是明代皇家敕建的庙宇,清乾隆年间重修,原有四进殿堂,庙前有大戏台。每年阴历四月十八日,是碧霞元君诞辰的日子,庙里都会举办庙会。这里就热闹非凡,有做小买卖的,还有耍杂耍的。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庙会尚盛,后来就逐渐衰落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北顶后殿倒塌,仅存山门、钟楼和前殿。现在将北顶修缮一新。朱红的庙墙,精致的吻兽,映衬着鸟巢钢铸的梁架,古典与时尚交汇在一起,别有韵味。
北京的其他四顶的位置是:
二、东顶在东直门外,据说大概是在今天东直门外东湖别墅的位置,建于明成化年间,俗呼东顶。因庙侧有一株数百年的老榆树,顺义、通县一带人又称为孤榆树庙,现已无存。
三、南顶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外南顶村,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民国年间倾倒,现已无存。
四、西顶亦称广仁宫碧霞元君庙,俗称娘娘庙,位于海淀区蓝靛厂。如果你去过世纪金源购物中心或者经常走蓝靛厂路的话,一定记得金顶街。西顶娘娘庙还在,而且边上太监养马的关帝庙也在。初名“护国洪慈宫”,又称“广仁宫”。明天启二年(1622),还是太监魏忠贤倡议重修。香火应该是五顶里面最盛的。西顶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称护国洪蕊宫,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五十一年(1712年)赐名广仁宫。西顶庙会,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举行,盛况在五顶之首。清官府亦特派大臣前往拈香。西顶有大殿五进,旁有七十二司,以及清圣祖御制碑、乾隆御书联额并御制诗碑。西顶娘娘庙内有九个娘娘塑像。民国时曾为舍粥厂,1949年后曾为疗养院,70年代辟为北京橡胶五金厂。现存山门、大殿、配殿及古柏等。
五、中顶位于右安门草桥北面,建于明天启年间,保存相对完好。史书记载:“中顶碧霞元君庙在右安门外十里草桥地方,每岁六月初一日有庙市。市中花木甚繁,灿如列锦,南城士女多往观焉。”观赏花木,是中顶庙会的特色。由于时值六月,附近河池甚多,因此,盛开的荷花给游人以无限乐趣。“月朔日,各行铺户攒聚香会,于右安门外中顶进香,回集祖家庄回香亭,一路河池赏莲,箫鼓歌,喧呼竟日。”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顶山门前的狮子很有特点,和其它地方不一样。在北京地区很少见!另外中顶还有一块石碑也比较有特点,老北京称“百子碑”就是石碑上刻有很多形态各艺的小人。
这些庙宇的选址据说和风水有关,和北京的风水紧密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