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馥娜的诗歌担当

标签:
林馥娜博客诗歌文化品本怀评论 |
分类: 众说馥娜 |
浅谈林馥娜的诗歌担当
——以《事实与虚构》(组诗)为例
吕本怀
林馥娜的《诗者》,既是一首很漂亮的诗,也是一篇很精彩的诗论,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初步感受到她的诗歌担当。
“在梅花鹿的眼光,圣婴的原初抚摸里/长大成人的灵魂与孩童的心性洞见/一切中唯一的你,所有里独立的我”,在如此唯美的诗句里,我既感受到了她那颗赤子之心,也感受到了她的独立人格,以及她写作时对诗歌主旨与表达手法的不断创新。而在“在不存在的,或者早经约定的旷野/野玫瑰砰然怒放/无数的你开口说话,所有的我吐叶开花”里,则充分体会到诗歌在她笔下终于成型时的愉悦,这份愉悦就仿佛菩提开花,既神圣无比又自然而然。
作为一个来自乡下的女孩,她身上似乎已没多少乡下的痕迹;尽管乡村的诸多传统仍在她的血液中流淌,但她显然对城市生活已经习惯并十分投入,并成为目前数量还不很多的城市诗歌的倡导者,在她的诗歌实践里,则已写出不少以城市生活为表达对象的好诗。
作为一个先写古体诗词、再写现代诗的写作者,她不但从古体诗词中吸收了不少营养,而且更着重于现代诗歌表现题材的拓展与表达手法的创新,并已基本形成自己的风格;作为一个女性诗人,她的诗里很难看到她对自己性别的注重,我以为她的多数诗歌都是中性的,有些甚至还很雄性,常能展现出“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
我一共读了她近四十首诗,仔细阅读之后,感到当代女诗人群体中林馥娜绝对是一个异类,她不但跳出了性别,而且还跳出了国门,在阅读中时常有“在月球上看地球”的感觉,这让我感到她是一个特别敢担当的诗人。在她的诗歌里,主要呈现出以下四种担当:
一、扛起“城市诗歌”的大旗
与那些至今还沉迷于虚假世外桃源者不同,林馥娜能全身心地融入她所在的城市,发现并表达她所看到的种种人、事、物,并将其中一些现象提炼成了意象,如“中山大道”、“地铁”,这是对中国诗歌发展的重大贡献。
一些人直到此刻还孜孜不倦地在乡村里寻觅,似乎并不知道乡村意象数千年来已被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人挖掘殆尽,很难再觅新的空间;即使有些人得意于自己的发现,但只要耐心翻阅古书,就会发现不过是在拾取古人的牙慧——正如我们在别人刨过无数遍的红薯地挖红薯,虽也可能有个把漏网之鱼,但这鱼肯定小之又小。
林馥娜则不然,她不但已创作了上百首城市诗歌,而且还对全国范围内(以广东为主要对象)的城市诗歌进行了具体梳理;不但率先分析了“城市诗歌”的发展,而且还提炼出城市诗歌创作的系列价值与主张。在未来,不管谁说到城市诗歌,如果不提林馥娜的名字,可能就会显出其有些浅薄与无知。
二、提出了公民诗歌的概念
一定有不少人曾读过林馥娜的《钉子户》,钉子户本来是个不光彩的概念,钉子户里确也有些胡搅蛮缠的角色,她却从大多数钉子户的维权里,发现了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在目前的中国依然淡薄,诗人能在司空见惯的现象里加以提炼,我个人以为弥足珍贵。
林馥娜对自己,也一贯以一个公民的标准来要求。在她看来,作为一个公民必须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思想,能厘清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与界限。关于这一点,在《黑暗时代——对一场电影的复述》《四月,钦名命的昏庸》《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局外人》《真理国》《诗者》等诗歌里表达得尤为充分。
当绝大部分诗人还在满足于做一个廉价的吹鼓手,当很多女性诗人还在津津乐道于展示自己的下半身,林馥娜却能以批判为己任,针对现实里(不管是否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种种弊端表达出自己的公民立场,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即使这种声音在今天还十分微弱,但正是微弱才更值得被铭记,试想鲁迅先生当年,很多时候不也在孤军奋战吗?
三、推崇世界公民,具有全球视野
这种推崇与具有主要表现在《薇依》里。薇依是法国思想家,她将“人”定义为“世界公民”,并终生为之呼吁、为之努力。林馥娜对她推崇备至:“一再的牺牲/所有能切割的”“不停的绊倒/不停地站起来”,甚至因她的每一次站起,“地府就向人类发射一束幽光”。在全球化越来越加快,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村庄的现实面前,尤其在目前极端民族主义喧嚣与泛滥的现实面前,林馥娜的世界公民意识与全球视野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中国当代诗人群体里,具有这种意识与视野的肯定不止林馥娜一个,然在女诗人群体中,能自觉具有这种意识与视野的足以算得上凤毛麟角。
四、留意身边人事,具有悲悯情怀
林馥娜特别留心城市群体的悲欢离合,充分体谅并表达出他们生存的艰难。《请向生存的勇气致敬》便具有极其广泛的代表性。作为在大都市里打拼的一员,从老板到员工,从白领到蓝领,面对今天高企的房价,面对不断增长的教育费用与其他生活费用,哪个敢说自己过得十分轻松?难能可贵的是,面对生存的不易,诗人并没去抱怨什么,更没去煽动仇恨,而是用亲情与自然来调节自我、慰藉众生。即使有巨大的生存压力,她也没忘记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使命,持之以恒用诗歌来“担起弱者的道义”。
《意外》应该来自诗人某次看电影的感悟,“又胖又憨的熊猫阿宝终于打败了凶狠贪婪的残豹/他的师傅就寿终正寝了”,按照一以贯之的思维,“这符合鞠躬尽瘁的美德与催人泪下的逻辑”,电影里的结局却一再出现意外,意外给予了诗人意想不到的惊喜。诗中,诗人对“平淡无华”“无限喜欢”,说明她所向往的并非一直以来被推崇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种庸常的平民情怀,这种情怀里流淌着一份高贵的悲悯,及对生命的无比尊重。
林馥娜的诗歌里还有更多的情怀与情结,比如对于诗歌,对于亲人,对于故乡,她无不怀着一份真挚而鲜活的依恋与爱,限于篇幅,也限于我对她的阅读,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有几句话我必须加以强调:在林馥娜身上我能看得到杜甫,强烈的现实观照足以让她的诗歌被贴上“诗史”的标签;在林馥娜身上我能感受到李清照的气息,她俩似乎都属于雌雄同体的生命,其诗歌中既有温柔,更有刚强;同时,在林馥娜身上,我还能看到雷抒雁与叶文福的影子,她也能不断针对社会热点发声,虽表达上不如雷叶二人直白而炙热,但在其客观、冷静的呈现里,照样跳动着滚烫的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作者简介:
吕本怀,笔名清江暮雪,1962年出生,湖南省华容县人。湖南省作协会员。在《诗刊》、《岳阳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出版小说集《西禅旧事》、散文集《远去的乡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