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动物防疫一线》2016年第3期(总第46期)诗歌散文

(2016-06-13 21:26:55)
标签:

林馥娜博客

动物防疫一线

蓝蓝诗歌

杨克散文

分类: 《动物防疫一线》养心苑
《动物防疫一线》2016年第3期(总第46期)诗歌散文《动物防疫一线》2016年第3期(总第46期)诗歌散文


《动物防疫一线2016年第3期(总第46期)养心苑


◆散文:

  杨克:《吃虫记

诗歌:

  蓝蓝:《请和我谈谈幸福(组诗)

◆诗情画意:

插画 / 馥娜


  2016615日出刊

————————————————

 

蓝蓝 | 请和我谈谈幸福(组诗)

 

请和我谈谈幸福

 

 

请和我谈谈幸福。请坐在树下

透过枸桃黑黝黝的枝叶

星星在颤抖

孩子们的喧闹声低了

蛐蛐儿的弦歌更亮

 

请和我谈谈幸福。灶火旁

农妇的脸闪着柴草彤红的光芒

一绺灰发温顺地垂下

羊倌老汉的嘴在酒盅上

    咂砸作响

 

请和我谈谈幸福,在天穹下

牲口们嚼着夜间的草料

你习惯于微笑的嘴角

——它藏起了多少事情

——默不作声


 

   拂晓


……鸡叫。尔后

门吱呀地开了。

 

扁担勾碰在铁桶上

——叮当一声。

 

其余的还在沉睡——

柳树。泛着碱花的墙头。

黑幽幽的木格窗口。

 

什么时候来的呢?她们——

草叶上闪闪发亮的露珠

一只甲虫爬上高高的蒿顶。

在它鲜红的翅膀下

是灰雾蒙蒙的大地

未醒来的爱情那忧愁的梦。

 

——从远处地平线低低吹来

含着咸味的晨风

 

 

 

 

歇晌

 

午间。村庄慢慢沉入

明亮的深夜。

 

穿堂风掠过歇晌汉子的脊梁

躺在炕席上的母亲奶着孩子

芬芳的身体与大地平行。

 

知了叫着。驴子在槽头

甩动尾巴驱赶蚊蝇。

 

丝瓜架下,一群雏鸡卧在阴影里

间或骨碌着金色的眼珠。

 

这一切细小的响动——

——世界深沉的寂静。

 

 

 

 

只有……

 

 

只有夜晚属于梦想。

只有寂静的林木

槽头反刍的牲口

只有正午蜜蜂嗡嗡的飞舞——

 

泉水的倾听。火中的凝眸。

只有一个人轻轻脚步的风暴。

粗糙的树干将别离掩入

怀中——

 

只有风鼓起窗幔……。

只有稿纸静静的水底

沉睡着万物连绵的群山——

 

蓝蓝(1967—),原名胡兰兰,祖籍河南郏县,出生于山东烟台。198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14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诗集十余部,散文集六部,出版童诗集、长篇童话和短篇童话集多部,出版童话评论集《童话里的世界》等。

作品被译为英、法、俄等十余种语言在国际杂志发表。获1996年度刘丽安诗歌奖;2009年获《诗歌与人》年度诗人奖;2009年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2009年获“宇龙诗歌奖”。2005年获得“中国新世纪女诗人十佳”。

——————————————————

 

吃虫记

 

有一则笑话说,假若捉到一个外星人,北京人送去搞研究,上海人拿去开展览,广东人拿来——煲汤。这个段子虽然未免过于夸张,在我看来却道出了京、沪、粤三地文化的特色。粤菜飘香,名扬四海。广东人不仅吃的高级,吃的精细,吃的生猛鲜活,令世人垂涎。吃的大胆同样叫人闻风变色。“长翅膀的,除了飞机不吃;有腿的,除了凳子不吃。”外地对广东人食谱品种繁多的戏谑,可谓入木三分。

入乡随俗,居广州久了,入口的东西难免也与时俱进。记得最早吃“虫子”是92年,有次和同事路过中山,当地文化局请客,席间点了鸡蛋蒸禾虫,主人介绍说这东西特有营养。那虫子的长相,实在不敢恭维,它拖着一条细小的尾巴,很容易让首次碰它的人联想到蛆虫一类恶心的软体爬虫。我不愿逆主人好意,勉强吃了几筷子,在嘴里倒也没觉得有什么异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后来每次吃起这东西,也都觉得蛮爽口的。于是龙虱、蝎子之类也渐渐成了盘中餐。较大的突破在珠海西区,也是去采风,记得那天是红旗镇有关部门接待,上了一道菜名曰“蔗狸”,我直觉便知道其实是田鼠,但人家不点破,也就懒得细问。且鼠肉已切成块状,已看不出原来的模样,说真话,吃起来还挺鲜甜的。这点小事广州人当然见怪不怪,可在京城说到吃老鼠就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绝不亚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敢。前年北大谢冕教授到肇庆出席一个学术会议,途经广州,匆匆见了一面,因我要赶着去参加2000东京世界诗人节,便把接风的任务交给了当初同在谢先生门下访学的老友,谁知道这位仁兄竟领着自己的导师去吃田鼠,当然事先打了“埋伏”,丝毫不敢声张,等谢老师明白过来,想不吃已经晚矣,早就下了肚了。事后有几次碰到师母,她都跟我提起,谢老师在广州吃过老鼠了!可见对“吃在广州”印象之深刻。

让人每每提及都会一惊一咋的食物自然不是粤菜的主流,却让人过目不忘。94年广东青年文学院在全国招聘作家,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派了一位女记者专程前来采访,她非要拉我一道去“田基蟥”酒家吃饭。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听说那儿的菜“特殊”。这顿饭她专门点了蚂蚁煎蛋、炸蝎子,炒蚯蚓等几样菜,拍照片带回北美去,打算给那边的人们开开眼界。这些古灵精怪的菜肴并不涉及野生动物保护,令她赞不绝口。不过赞归赞,其中的好几样菜我俩只是“欣赏”,从头至尾都没有勇气尝一口。

尽管好些酒家的菜谱可能有某种昆虫,但它们不过是众多“正经”菜肴中的个别异类,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饭局,是在佛山品尝的虫类“全席宴”。

95年庄重文文学奖在广州颁奖,白天大家忙乎了一整天,吃毕晚饭,《佛山文艺》的总编刘宁给我来了电话,说晚上没活动安排你干脆领几个作家过来走走吧。兴之所至,便把在酒店大堂里遇到的湖北作家方方、池莉、刘醒龙叫上,乘车转眼便到了佛山。

彼此在杂志社里说了一阵闲话,刘宁说,都吃过饭了,那就去尝点新鲜的东西吧。于是招呼上车,带着我们一伙人七拐八拐,来到一家门面不算大,看上去还挺干净考究的小店。

甫坐定,老板就过来了,说一口夹生的普通话,很热情地给大家一一递上名片,连同刚摆上来餐巾纸,都赫然印着三个字:地主雄。

我心想要不是改革开放,以前讲“阶级斗争”的年代谁敢叫这样的绰号不是找死?又一想人家未必取的那层意思,很可能他的“英雄壮举”只不过体现在给顾客提供泥土里的动物罢了。

菜上来了,果然不同凡响,满满一桌,全是另类食物:其中有蛇、蟾蜍粥、蝎子、龙虱、蚕蛹等一般还能见识到的东西,更有竹象、蚯蚓、秋蝉、蚂蚁等等。方方只是扫了一眼,便跑到店外呕吐。过了许久才敢回来,依然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只看着别人动筷子。最镇定的是池莉,她不动声色,把每样品种至少都象征性品尝了,刘醒龙则只是选择性地吃了一些。因为有池莉作榜样,又经过了几年历练,我也跟着都尝试了一遍。《佛山文艺》的几位编辑想必以前来过,在谈笑风生中把这些“虫子”最终一扫而光。

过后我总结起来,觉得通过吃东西也能体现一个小说家的写作风格。比如方方的追求要阳春白雪一些,所以“和者”也相对少一些。池莉不仅写的好,还很符合老百姓的口味,所以她的《来来往往》等作品风靡天下。三个人里,刘醒龙则居中。

尽管我们有的敢吃有的不敢吃,回广州的路上,都觉得这个夜晚特别开心,一路欢歌笑语,纷纷建议《佛山文艺》以后稿约不要再提每千字稿酬人民币多少元了,应改成“每千字蚯蚓一条,蚂蚁五只,外加龙虱一对。

2002

 

  杨克,当代诗人,出版了《杨克的诗》等11部诗集及4本文集。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等300种以上选集,被翻译成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印尼语等文字。参加了在哥伦比亚、日本、芬兰、挪威等举办的国际诗会,曾荣获中国大陆和台湾文学奖多种,现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