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一线》2015年第3期(总第40期)养心苑

标签:
林馥娜博客动物防疫一线副刊散文诗歌 |
分类: 《动物防疫一线》养心苑 |
《动物防疫一线》2015年第3期(总第40期)养心苑:
◆散文:
杜可风:《天赦》
◆诗歌:
陈文玲:《诉衷情·港湾润心扉》
谈雅丽:《涉江》
潘舜霞:《我想裹紧生命的河流》
武雷公:《不是说好了吗》
◆诗情画意:
林焕
◇诉衷情·港湾润心扉
陈文玲
深情不语爱相随,倚岸待舟归。忧愁疲惫何解?港湾润心扉。
沙漠绿,雨轻催,暖风吹。夜深人静,感慨丛生,几许春晖。
◆陈文玲:笔名颍川,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研究室司长,中国国际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博士生导师。
◇涉江
谈雅丽
为了这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倘若你这时见到我,你就会明白我如何温柔!(湘行散记)
我来得略晚,但我们仍可以一起
从此处眺望沅水对面的蓝色江岸
我们模仿一对飞翔的大鸟
北岸至南岸,翅膀掠过洁白的河水
轮渡装载落日余晖与我们同行
汽笛长鸣提醒我们归来的时间
旧时光里,吊脚楼的红灯笼已被点燃
雕花床,红菱被,一对鸳鸯戏水于波心
邮差从青石板上递送手写的情笺
老河街,用一声细远的叫卖亲近我
北方的至爱
我们用一束波浪开始傍晚的旅行
如果渡过去,在明灭的河水中找到前世光影
如果渡过去,你不用迷惑
不用再去找寻屈子投江的茫茫水岸
沅水永不停息地奔跑
自西向东,它从来不曾更改它的流向
迂回的只是心,需要用加倍的执着
来纠正偏差的航道
这蜿蜒的河流,饱含我一生的爱恋
对面的渔船,轻摇于潋滟水中
渡过去吧,我从来不曾放逐过你
我放逐的
——只是满河流动的寒潮
你看,在我们前面,漩涡涌动
那就是用无尽形成的——
沸腾大海
◆谈雅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诗刊社第二十五届“青春诗会”;2012年入选“湖南文艺人才三百工程”;获首届“红高粱”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台湾叶红女性诗奖和湖南省第二十八届青年文学奖等多个奖项。诗集《鱼水之上的星空》入选“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诗歌五百多首,并入选多种年度选本。
◇我想裹紧生命的河流
潘舜霞
燕子说走就走
大雁经过也没留下痕迹
和门前的玉兰树一起长高
我的童年。河水叮咚
一层一层剥落,又一层一层上装
从蜕变的瞬间远离,又从远离的背后
归来,我的心情
痛,有时不必说出来
有时如白开水一样
饮下饥渴,如幸福经过
门前的落叶簌簌
一条小河淌水
紧紧的裹住,睡梦里的潺湲
半世黄昏,半世浮沉
都绕缠,一条河流
一绺一绺的
漾着
岁月的歌
◆潘舜霞,女,广东揭阳人,笔名落花。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揭阳市作协会员。2014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个人第一部诗集《粉莲花语》。诗歌散文作品发表于《中国诗人》《淮风》《关雎爱情诗刊》《诗中国》《西部作家》《中国现代诗人》等杂志。
◇不是说好了吗
武雷公
今天,不是说好了吗
我们不说失业,要说
就说说我们乡下的孩子
她可是亮在我们心里的一盏灯啊
要说,就说说我们的初恋
那时,你在我的心里怒放了一千次
而每次,我都听到你怒放时
传出咯咯的笑声
要说,就说说月亮湾的云
和蜜蜂留连的油菜花,这些
都让我们欣喜
今天,不是说好了吗
我们不说分手,要说
就说说两座城市的距离
一个南,一个北
多年的夫妻,却像一夜的偷情者
今天,不是说好了吗
我们不说你那个城市的痛,我这个城市的痒
不说所谓的异乡
◆武雷公:本名武贵民,80后诗人,无固定职业,现居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镇,从中学时开始接触现代诗歌,2005年尝试写作至今。现有诗歌作品刊于《北京文学》、《山东文学》、《北方作家》、《牧野文学》、《龙口文学》、《辽河》、《草原》、《初雪》等。
天赦
杜可风
腊月伊始,潮汕的女人们就忙碌起来了,或在家门口设供桌,或提着供品进庙入寺,跪拜祷告,焚烧纸钱,为年初的祈祷还愿答谢神恩。寒冷的天,大街小巷便弥漫着香烛的味道,淡淡的,像是前世的味道,勾起一些遥远模糊的回忆……
我是潮汕农村长大的孩子,却疏远于农村,这是令我羞愧的事情。在我出生的那片土地,外来者和居民,以及父亲是知识分子的身份,使小时候的我像一座孤岛,与周围的世界既隔绝又相连。记忆中,从大年初一到除夕夜,妇女们在频繁地祭拜,拜公嬷(祖先)、私面公(灶神)、伯公(土地老爷)、五谷爷(谷神)、阿娘(月娘或观世音菩萨)……神明的威仪,祭拜的香火,像水浪拍岸一波一波地涌来,熏陶我敏感的神经。然而祟尚科学的父亲遗世独立,统统斥之为迷信,在孩童的我与民俗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与周围环境的疏离感,犹如每日在稻田边走过,只看到水稻从青青的幼苗长成金黄色,稻穗压弯了稻茎,然后就到收割的季节。至于何时播种和收割,心里却完全没有清晰的概念。
然而,概念并不重要。关键是光阴像一张轻轻晃荡的摇椅,魔术般将童年变成少年,将少年变成青年,乃至中年……对于善感而脆弱的心灵来说,随年龄慢慢积淀下来的心事,需要依靠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才能释怀——
庚寅年之初,带着对某种神秘力量的好奇,我慕名走进一位被乡民称为“佛祖”的神汉简陋的家,献上供品,跪拜。神汉急速摇动小铜铃,据说那是召神的讯号。神明降临说什么悉数皆忘。见我懵懂无知的样子,神汉说,年底记得来还愿。这句话,被我郑重地搁在心头,唯恐日久忘了,距离年底尚有时日,隔三岔五地询问带我去的友人:年底何时去答谢神恩,千万要记得告诉我啊。
说话间,年底就呼啸来到眼前。在潮汕农村,年底“谢神”,是乡民生活中一桩大事。但凡年初求拜过的神灵,远而道观寺庙,近而门神灶神,都得一一还愿答谢。答谢的供品有荤有素,端看你求拜的是哪路神。若是庙里的佛菩萨,须得以素礼还愿答谢。若是荤礼,简单供品须有猪肉,隆重的供品则备办三牺,即猪、牛、羊肉等。腊月二十四日神上天,向天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所以谢神之礼必须在此日之前举行。
耳濡目染,此前我仿似无意走在路上,闲观别人家院子里花开花落风景流转,却丝毫与自己不相干。如今,当这事落在自己的身上,别有一番庄重的意味。腊月初二,遂备办了全素供品去神汉处还愿谢恩。谢礼也是有讲究的,水果三样或五样,其中最好有桔子(大吉大利);素菜三样或五样,从前的素菜是家庭主妇在家里烹饪好的菜肴,时下为了方便,到市场上买了香菇、木耳、针菜等干菜凑数就行了;一盘大米,想来这盘大米原应为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以未煮熟的白米代替,也是一种方便法门;八个红桃果(一种染成桃红色的包馅粉蒸品);三小包茶叶,依我揣测,这三小包茶叶的渊源应是从前老百姓答谢神明时,习惯献上三杯清茶,现在则被简化成潮汕人家里都备有的小包装茶叶;此外还有香烛纸扎,这纸扎也是五花八门,或贴金或剪纸或漂染,花里胡俏,也算一门精巧的工艺,除了常用的中间有四方金铂的大金纸和元宝纸,其它的有纸袍、答谢钱、天台钱等,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来的新鲜物件。
念及从前穷人和富人礼佛拜神的供品,其微薄和丰厚自有天壤之别,然而佛菩萨和神明非势利的凡人,并不因供品的厚薄而有所偏爱。敬佛敬神如敬人,端看你是否真心与虔诚,是否舍命全交。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今天潮汕人拜神谢神的供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和量化,包括那些被简化的素菜、茶叶等体现的是一种世代沿袭的形式,不见得符合制定此法的初衷,然已约定俗成。剩下的,便是一颗虔敬的心了。
摆好供品,点上双烛,我手执炷香跪在神明之下,絮絮叨叨向神明告白:治子年初求神垂慈庇佑,感得诸神慈悲护佑,得以平安顺遂度过一年,今感恩诸位神明的恩典,特备薄礼来答谢隆恩,有请诸神笑纳……无师自通,这篇简短的告白居然顺溜得很,好像从骨子里开出的诡异花朵。小时候,目睹那些脑后挽着发髻的乡下妇人跪在神案前念念有词,煞是好奇,趋前欲听清楚她们在念些什么,惜乎那声音细得像润物无声的春雨,又像是夜半闺房私语,绵绵密密滑过耳畔,却不留半点痕迹。时光流转,一眨眼之间,神案前的妇人换成庚寅年春天的我,向众神灵喃喃低诉着感恩的话语,把自己感动得眼睛湿润。这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带着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祈盼,以虔诚感恩的心沟通超自然力量,籍此进入遥不可及的老一辈人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代沟”因此弥合、消失。倏然,只觉滚滚红尘亦变得温润敦厚,凡人都心甘情愿做那一只被神灵放牧的羔羊,轻轻鞭打是甜蜜,回眸眷顾是幸福,背后的碧空绿野悠远绵长……
待神灵“享用”完了,便可以将桌上的供品收起来,带回家。离开时,可随喜捐一点香油钱。每份供品只能供养一处神明,若同一份供品重复祭拜别处神明,为大忌。老人们都深信拜神带回来的供品,带着神的加持力量,分给家中老少食用,可以趋吉避凶,平安如意。我把素菜和红桃果、茶叶留给主人,将水果和大米带走。但愿这些携带着灵性信息的食物能够抚平创伤、祛邪养正。
都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信步行走在潮汕大地上,看那些提着香烛供品去还愿谢神的妇女,闻着空气中清芬如檀香的香烛味道,黑蝴蝶似的银纸灰飞来落在肩膀上……只让我感到人心仍如古时淳朴,知恩报恩,仁义有礼,丝毫不含糊。从某种意义上看来,至今流行于粤东地区的年底还愿谢神,何偿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翻开日历,每年都有“天赦日”。传说只要在此日忏悔已往犯下的罪过,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敬奉诸路神灵,无论你心里藏匿多大的罪孽都可以被宽恕和赦免,此乃天道慈悲、天恩浩荡。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隆重或简朴的答谢神恩仪式,则是人道仁义、人心厚道。天有开赦之恩,人有感恩之心,天道和人道琴瑟和鸣,自然感得天地间民康物阜,风调雨顺,社会和谐。
我想说,那不是“迷信”两字所能涵盖的内容。在传统的节日,在草根的民间,在散布乡间的祠庙,在众多看似迂腐繁琐的仪式中,皆包涵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和精神信仰,这种来自心灵的力量在默默净化人心,传承维系着古老的儒家文化。山川草木皆有性灵,为人应常存敬畏,至诚恭敬,对人对物对天地神灵概莫能外。如此而已,并不神秘。
◆杜可风,女,70后。著有文集《走近圣坛》、小说《孤城》、传记《正道沧桑》等。自2004年开始淡出文圈,停笔至今。现供职于普宁市广播电视台。广东省作协会员,普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