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牌粽球与屈原之魅

标签:
林馥娜散文端午节粽球橘颂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妈妈牌粽球与屈原之魅
林馥娜
粽子在潮汕地区称“粽球”,在以前只有端午节才能吃到。每到端午节前夕,奶奶和妈妈就会备下咸草(又名三角蔺草,石草)和竹叶,准备绑粽球。咸草和竹叶先要用开水烫过、晾干,这样才会柔软合用,且没有异味。咸粽的馅则含有糯米、猪肉、花生、虾米、香菇、蒜头和香料、调味料等,猪肉需选五花肉,因为五花肉能让粽球含有油份而滑口,且肉先得和调味料(白糖、酒、盐、生抽等)搅拌均匀,使各种味渗入进肉质里才可包,以保证粽球的美味。包粽球的时候,先把长长的一把咸草在中间打个结,往门环上一挂,将竹叶卷成一个倒圆锥体,往里填上馅,继而把竹叶尾一折,盖住圆锥口,最后再折向锥体的一侧收尾。然后一手捏住收尾处,一手扯上一根咸草绕绑并打结,一个三角形的粽球就完成了。直到每根咸草都挂着一个粽球,就可拎着咸草中间那个结,整捆下锅,用开水煮熟。
那时家里的粽球总有两种规格,一种饱满硕大,是奶奶包的;一种精致小巧,是妈妈包的,但都一样好吃。剥开粽叶,馅料的各种香味扑鼻而来,还带着竹叶的清香,让人忍不住吃了一个又一个。小时候过端午节,妈妈会给我找来一根小竹杆,一头绑一个粽球,我就挑着它们去和小伙伴玩了,玩到饿了就解下竹杆上的粽球来吃,最后竹杆也摇身一变,从扁担变成了竹马,被我夹在两腿间骑着回家了。现在市场上四季都能买到粽子,各种地方风味,各种特色馅料,但吃起来总觉得寡淡无味。今年幸得妈妈来广州,又亲手包了潮汕风味的粽球,我们兄妹都异口同声说:还是妈妈牌的粽球最好吃。
而关于端午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则是后来长大才懂得的事。原本总认为,某些事情你去做了,才会在脑海里留下较深的印痕。比如一首歌,是通过唱它而记住它。但大多数的记忆会像某些歌曲一样,在若干年后便付诸流水。
幼时听哥姐唱歌,往往也半懂不懂地跟着哼。有一段时间,一直听到他们反反复复地唱什么“吸”,好像整首歌就是不停地吸、吸、吸,我就茫然地一直听着他们“吸”来“吸”去的,一头雾水,我知道问也白问,因为他们会认为我太小,说了也不懂。后来读到屈原的《橘颂》,不禁敞怀大笑,原来他们的“吸”歌就是来源于此。凭印象依稀从中认领出一部分词句,便试着哼唱起来,居然还能对得上调,唱得成歌,于是万分惊喜,仿佛挖到了一枚深埋地下的珍珠:“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这样离奇的记忆我想应是归结于诗人与诗歌的魅力,正因为屈原横而不流,顶天立地的人格与诗的主题互相辉映,才得以受人喜爱,得以人口相传,穿透岁月。便作七言绝句《忆屈翁》一首,聊以致敬:万古离骚惊世赋,里程刻颂忆诗翁;霜寒犹傲枝头骨,正气长歌贯紫虹。
从小时候每年吃粽球、看龙舟的端午节,到现在年年忆屈翁的诗人节,同一个节日,不同的人生阶段自有不同的人文景深。不论是味蕾的回味,还是精神的回溯,都是对美好人生与人格的溯流与向往。
2014/6/1.旷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