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的行为艺术者及其创作

(2015-04-10 15:38:09)
标签:

林馥娜评论

雪克

诗歌

冷调侃

文化

分类: 文艺批评

诗歌的行为艺术者及其创作
智圆行方(书法家倪宽作品)


 

 

诗歌的行为艺术者及其创作
——雪克其人其诗


林馥娜

 

各种各样的诗歌流派与诗歌活动在当今诗坛上可谓丛出不穷,发起方、参与者们的目的就是诗歌的普及与推广,不可否认,这样的形式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我把这种行为叫做推广式的诗歌行为艺术。还有一种是以出版民间刊物,以网络平台作为辐射点,并坚持长期服务于诗歌群体的行为形式,我把它称为构建式的诗歌行为艺术。前者是一种旗帜式的宣扬,本质上对诗歌及诗人的策动力、影响深度、流传性没有后一种强。从这个角度看,作为构建式的诗歌行为艺术者,是特别值得敬重的。

 

一、诗人的诗行为


  从被诗人、评论家温远辉定位为“对揭阳地区的现代诗创作来说具有破冰意义”的揭阳诗人诗选集《导火线》2004年出版,到20055月《南方诗报》创刊,直至20137月诗合集《剥洋葱》出版、2014年《大潮汕女子诗选》定稿送审,将近十年的时间,揭阳现代诗群借助各种契机在诗坛上的崭露头角,背后站着的,是一个默默写诗、脚踏实地为诗歌做贡献的人,他,就是原《南方诗报》主编、诗人雪克;他,也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构建式诗歌行为艺术者。

雪克热爱新诗,旅途中、餐桌上,随处都可以成为他的诗歌“生产”场所,据说有时蹲在茶几边上就写开了。创作上,雪克大胆创新,堪称先锋;行为上,却内敛务实,是个不进圈子,不参加活动的人。按他自已的说法,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热爱诗歌的人”。

17岁就开始文学创作、同时也涉足诗歌的雪克,可以说是一个老诗人了。早期的创作当然是传统的抒情路子,离开文学与诗歌20多年之后,他重返诗坛,对诗艺的追求与推陈出新更为注重。近几年,他更展现出创作生命力旺盛的姿态:题材广泛,抒写凝重。这在同龄人中是罕见的,难怪当今的诗歌界也公认他处于前沿的位置。

最初读到雪克的诗是在我主持的一个论坛上,当时这个陌生的ID连续发出来的每一首作品,都让人感觉到很有水准。简洁的语言、精准的表达,还有强烈的现实感吸引了已对大量网络诗歌产生阅读疲劳的我。后来在他的发动下,我和阵风、胡童等几个老诗友一起聚到了《南方诗报》的平台上。首先,我“近诗平台先得阅”地全面阅读了雪克的诗歌,接着又试图去分析他的风格,但我发现,要用某种定性来概括叙述的话,是难以涵盖他作品的多样性的,于是产生了给他分辑整理的初步念头;另一个促使我选编他诗歌的原因是,他每到一个站点,都有一帮“雪粉”追着读他的诗,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想,其中有其作品的魅力,也是他的个性魅力——洒脱大度,诚挚待人使然。

生命在时间的跨度中损耗,对现实的漠视无异于对生命的漠视。故对于反映现实的诗作,我总是有一份由衷的偏爱,也更喜欢看到作者思想的浮现和深入所赋予作品的、比现实或原型更深远的内涵。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思想是自觉的感情,感情是不自觉的的思想。”我们知道,诗是一种感觉的呈现,我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自然会渗入先前生活中的经验——也即潜在的思想。而过多倚重于思想,则诗便失于轻灵;过多偏向感觉,则会流于虚浮,故此掌握两者的协调至关重要。

我主张不同的题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用一种风格去界定一个诗人的诗会是一种局限。雪克的诗正是由题材的不同而呈现了表现风格的多样性,但细心分析,这些不同的风格却有一条暗线串联着,那就是他“协调”出来的结果——举重若轻。诗人郁葱说过这样一句话,“深邃的思想,松驰的表达。”,用于雪克的身上正合适。写这样的作品,需要作者有丰厚的生活阅历和心灵阅历。生活在路上,心灵也一直无止境地探索着。


二、从传统中衍生新质

 

  雪克是个追求变化的诗人,对写作方式的力求新颖使他的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与时代合拍的新质。近年的先锋诗可以说是以口语的形式为主,诗人的智慧之处在于,他并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诗学中的意象、抒情等元素,而是用口语给自己打开一个探索的缺口,让意象与口语互相契合,并将在传统流变中成型的意象代指做了创新与重建。
  《一只碗的命运》就是这种契合的产物,“圆满”本身在故有的意象中是完好无损的,是一只碗那样的完整,但诗人在这里却说“终究要以碎的觉悟/体现新的圆满”,这个新的圆满已超越了旧意的局限,重生出精神空间上的新质。“沉默享用一只碗/及至打碎,是一个漫长而无知的过程/漫长是需要等待的/而等待/往往是无知的”,生活就像碗,我们在其中“漫长而无知”地磨损、忽略着它,甚至粗暴地打碎它。当我们懂得不能事事追求“圆满”,懂得适当舍弃一些欲望的左右而去体味“难以数计的抚摸揉捏磨砺抛光”、“不愠不火的烘焙”这种过程时,圆融丰满的人生才真正地到来。
  当今诗坛上,有很多诗写者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采取了对传统“全盘否定”的态度,所谓发明新诗风的欲望导致了个人语言的狂欢与平淡无味的口水泡沫,又因为彻底否定了传统与承载而导致了价值追寻的缺失。而雪克令人赞赏的是,在力求创新的过程中,依然葆有着根性的关联,从《错误》这首诗里,我们也许可以窥见他承载传统的一斑。“我挪开鸡窝狗窝/挪开一棵树,才把祖辈的遗传/埋得严严实实//二十年后我才知道/我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一些东西/绝对不是身外之物”,这里无论是从乡情的角度或是从文化根源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到诗人由深埋到重挖,再到“发现后院的地下/已蚀成一个无底洞”,这种根源的深远、“思念”的揪心蚀骨,表达了诗人的反顾与回归,这种反顾与回归正是由潜藏在诗人意识中的坚守情结所决定的。圆与碎;破与建形成了雪克双轨并进的写作坐标,我个人认为,这种融合传统与先锋于一体的诗写方式,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当然,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经过斟酌再三而去下笔,更重要的是在于平时的细心观察和锤炼,揉合长期的文学素养与自身的价值取向,才会在有所触动时将日常生活上升为价值生活,成就一个美的作品。

 

三、独具一格的“冷调侃”

 

  冷调侃是雪克诗歌中较鲜明的一种风格,他以这种睿智的方式演绎着对生活的感悟与批判。在《关于“冷调侃”的提出》中,我是这样说的:冷抒情是拒绝了浪漫主义热烈的情感渲泄而把事物还原成本来面目的真实描述,态度上是冷静甚至冷漠的。而冷调侃除了还原本真的一面,还有通过拥抱生活后沉淀下来的幽默,起到针砭作用的积极一面。相对于讽刺的激进来说,调侃是更练达、更绵里藏针的方式。

雪克有一首入选《中国最佳诗歌》(2005辽宁人民出版社)的诗《开会》,“开会不是排排坐分果果/开会是一种大人的游戏”,一开始即以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分糖果的场景来游戏化开会这种“活动”,使开会这种原本严肃的事情埋下了可以评品的空间。“简单的会开掌声开吃喝/复杂的会开权术开心智//开会的时候该说的人随便说/不该说的人要嘴巴紧闭/心可以去别处/人还要坐在一起”,通过诗人的言说,这些形式化、走过场、挂羊头卖狗肉的开会通病被一一摆上台面,“开会是大人教育或者/呵斥小孩/尽管大人不一定大/而小孩不一定小//开会的最高境界是/将活蹦乱跳的人开病/而把病重的人开得/活蹦乱跳”, 这里的大人可能是年龄上的大人,但更是官阶上的“大人”;小孩当然不是小孩,而是职位低微的人;“把活蹦乱跳的人开病”与“把病重的人开得活蹦乱跳”便是一种对强权的调侃式体现。这种表面的冷,就像结薄冰的河面,背后涌动的是鲜活的水流,这股水流就是诗人那颗热切跳动的心。

在新近的作品中,雪克不但没有放弃这种让人忍俊不禁的风格,更潜心于让这种风格衍生出多重的诗意。诗歌是一种能用最少语言传达更多信息,产生多重意味的语言艺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面,通过诗的复述而再现的时候,已然产生了不同的指向。“丢钥匙的男人/显得语无伦次/他拨了好几通电话/找了该找的地方/最后沮丧地说——/钥匙,真的丢了//钥匙丢了/换锁就是,为何整个人/丢魂似的/腊月的风冷得刺骨/他的鼻尖/竟然沁出虚汗”(《丢钥匙的男人》)这首诗的上片着重描写丢钥匙男人的慌乱无措,再现了一个日常场景和一个人遇到意外事件时的无所适从。一个小小的事件何以让人产生强烈的无助感,无非是习惯使然。我们已习惯了按步就班,习惯了在一个既定轨道中前行的舒适与稳妥。仿佛没有了这个惯性,便无法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习惯成自然,而这个习惯,可以引申为行为模式,可以是道德规范,也可以是体制。人在其中浸淫久了便已不辩身在何处了。下片的转折则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事件本身及其所衍生的行为与效应。使这首诗所指的事件产生了更丰富的能指,它不只是丢钥匙那么简单,钥匙丢失之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更使这个男人沁出虚汗。那么,虚汗的诱因则有更多的可能性——怕失窃,怕露财,怕不能见光的东西曝光等。这正是言已尽,意犹未尽。

通过叙述上的冷处理、题材上的明晰简单与主题的沉重、尖锐形成了饱满的张力。雪克的这一系列的作品,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觉地反思,进而获取背后的思想核心。
  在一些“跨国”题材的诗写中,雪克纵观全局的大视野和对文化的挖掘能力得到了极佳的展现,这无疑与他的阅历与积淀有关。“衣着括挺的意大利女兵/列队向他致敬/我莫名其妙想起/墨索里尼。我不该在这种/场合,想起这个混蛋/但残忍与仁慈/仅仅是几十年的/一墙之隔//我想我读不懂宗教这本/厚厚的书,只能略懂生命的本义”(《写在圣比得广场》)他从一国的历史与现状中观照民族与宗教,对人类共性的思索和对生命本义的追寻随之凸现。

  我常想,诗人作为当代人,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当局者”,绝不能因为身在其中而迷失,而必须以“鸟瞰”的姿态,去认清并抓住某些时代的“痛点”,并以悲悯的情怀关注与阐述,这样的诗写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所幸,雪克的很多诗歌作品做到了,他通过特定时刻里特定的人与物,推古及今,由个体向公共挺进,反映了人性、社会性、世界性,准确地传达了时代的多姿多彩与困惑无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具有题材意识的诗写容易滑入板结的模式,诗人在跳出来“鸟瞰”生活的同时,也必须在抒写形式上有足够的自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