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馥郁之香——解读林馥娜《旷野淘馥-诗歌卷》

(2013-07-07 14:26:58)
标签:

林馥娜博客

龚奎林

李苗

关于林馥娜诗歌论文

杂谈

分类: 众说馥娜
馥郁之香——解读林馥娜《旷野淘馥-诗歌卷》

存谢:评论家龚奎林指导学生李苗写的一篇关于本人诗歌的论文,感谢奎林一直的关注和两位的辛劳!存谢大作及美意!

 

 

馥郁之香

——解读林馥娜《旷野淘馥-诗歌卷

 

李苗  龚奎林指导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古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也曾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大序》中也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说法。的确,诗是一种生命个体与社会心灵的碰撞,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载体,是一种抒生命感悟的工具。诗人林馥娜总是敏感而又多情的,能在日常生活的平凡细节中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诗意存在,且能够透过生活物象的表层帘幕,进入一种沉思的理性状态,从而揭示其本真意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及对社会的人生百态、喜怒哀乐进行思考和感悟,使之以诗的形式来传达内心深处那份细腻而真实的情感,洗涤心灵。诗人林馥娜在生活中感悟了人生真谛,然后强化了它,使之闪射出美的光华。这种强化没有采取夸张的浓墨重彩,没有用大喊大叫的声音,没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而是让这种强化以淡化的形式出现,从宁静中给人以恒久的震撼,使之更为隽永。无需那些雕琢过分,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的忸怩作态,而在平凡生活中发现闪光的诗情。在诗集中,诗人将人生的一个个篇章呈现尽致。

 

一、人生的沉浮

 

     在她的诗中,我们能够看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声音,读到她的娓娓心语。她的诗集包容了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世界。她如此真实地观察和描写普通民众及他们的沉浮人生。并以她人生的经历、内心情感、思想境界以及艺术见解,将其内心那份真挚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显现出来。事实也证明,一个诗人也只有通过自身去着力表现生命与生存,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今天的真正诗来。

  正如诗人那首《民工兄弟》中,那一字一句,不仅让我感受到民工兄弟的辛酸与痛楚,也体味到底层人民的无奈,艰辛,同时也聆听到诗人那心灵深处情感的宣泄与呼吁。当读到“这回,他一定回到了青山绿水的老家”,简单平淡的一句话,却给予了心灵的安静,不禁涌现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或许,那一刻农民工兄弟是笑着的,那是一种祥和的微笑,没有痛苦,没有遗憾,唯独留有一种满足、一种宁静。那种灵魂的安静,给我一种震撼当然,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人生的沉浮、辛酸。在城市化进程下体现尽致,同时也讲述了民工为城市化做出的牺牲,顶冒的危险,承受的苦难。如那一首《山民》:被石板压弯腰的山民/目光盯着自己的脚背/就像蚂蚁扛着米粒向上挪爬/前方的绝顶/那布满苔斑的岩石/深深地凿刻着:定命桥/这个祈求官运、财运、桃花运的地方/他从未直起腰望上一眼/每一块石板都是山的骨节/每一个路人都踩过他的脊背/许多人来过,就走了/而他走了,又再次回来。诗人流溢出一种对民工的赞美与同情,更是对他们的一种敬畏。歌颂他们那种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情他们为生活所迫而日复一日的像蚂蚁一般搬运奔波前方如何艰难,无自己的生命安危,仅仅是为生存,走了又回来,低头一直向上爬。还有那首《无边的隐痛》,道出了一位人民警察的无奈,当面对国家与小家的取舍之间,义无反顾的选择前者。面对失去至亲、女儿的痛苦,只能独自在内心深处抚平,就如诗中所写的“该做的她没做,十个至亲的人离去了,她都没看上一眼/这个冷酷的让人害怕的人民警察,可敬的让人落泪的普通女人/晕厥在振救现场。醒来的第一时间/又默默地安置着更多素不相识的人/”都走了,就没人在岗位上了。”她自语的说/她平静、沉默得一如人类的隐痛/这无边的隐痛啊,就是活着的人/抚遍每一寸肌肤都不清楚伤口在那个地方。

这样的人生充满了无奈,在舍弃间不断艰难地做出抉择,而每一次的选择无疑是人生的一种考验,一种沉浮。为生存,农民工需要舍弃对生命的顾虑;为国家,平凡的警察需要舍弃与亲人生离死别见最后一面。无论是做出何种抉择最终的结果都将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留下痕迹,或深、或浅。在诗人笔下,他们的人生沉浮,给我们以一种思考,给社会一种讽刺。如入水的石头,沉积在河底,又显露在清澈的水面上,沉浮于世。

 

二、自我的放逐

 

     林馥娜诗人,虽生活在都市,行于一个冰冷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个体生命迷失在不断膨胀的欲望里。城市繁华的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变形、扭曲、异化了的灵魂,诗人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却又无可奈何。现在的城市,一切都显得是那样喧闹,那样浮躁。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让人早已麻木。工作的压力更是让人难以喘气,为了不被社会淘汰,人们的精神早已被打落的支离破碎。

     但在诗人的文字里,她的精神寄情于山水四方、于天涯,并用灵敏的诗歌的触角,善于在具体事件发现哲理。给处于都市中浮躁的人们另一个天涯,一个放逐自我的精神家园,让灵魂得以安静。

     在诗人的笔下,叙述了一段段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诗人虽多以山水为物象,却不止步于描绘山水、歌赞自然。诗人总是追求通过对山水自然的关照,创生更加深刻的情感蕴藉,展示了诗人的哲思与性情。正如那首《我(是)鸟》:展开翅膀,天空就是我的胸膛/长空孤翅,不喜排人字阵/瑟瑟秋风起,落叶踏下脚印/我放弃自己的孤独来驱赶你的孤独/张开短短的双翼,我摇晃着笨拙的身体/一溜小跑扑向你。 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对自然的追求,也蕴含着对自己的一种舍弃,对他人的成全。同时,在那一首《去留无意》中,诗人以一种淡泊的心境,一种不经意的随缘心态,一种去留无意的生活态度,简单、平和不矫揉造作地缓缓延伸诗意,让人随之参悟一种云淡风轻的人生情怀。

    用另一种思维思考,这是诗人心灵的放逐,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退避,对自然的一种向往。诗人笔下虽然没有陶渊明笔下“桃花源”式的生活,已没有谢灵运的那种生活方式,但思想早已告诉了我们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摧残了人们的心灵。这样现实冷漠的时代已经切断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基本的感情,虽不至于如巴尔扎克笔下的《人间喜剧》中《高老头》中那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若是人们的欲望继续膨胀,恐怕也会如此。诗人的选择无疑是在给社会中每一个人敲响警钟。告诫着每一个人需要心灵的放而不是一味的尔虞我诈。

 

三、社会的呼唤

 

     城市文明,侵蚀着原来的一切,排斥着一切的绿水青山。诗人在诗的第四辑《花城》中,将现在与过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阐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呼吁,以及对曾经那绿水青山的赞美与惋惜。正如那首《琶洲》中所写的“这片小洲岛/遗落在地铁的尽头/独守去路的终点,来路的起点”,诗人用简短的笔,形象的勾勒出琶洲如今的境遇。其实,也间接地呼吁着如今的社会,警戒着我们,在发展城市文明的同时,不要破坏抛弃原有的生态,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诗人笔下那首《走在诗人之夜的路上》:“这条斑驳的路/从嚣闹的街边转入幽暗/两旁的厂房、车间沉睡着过去年代的火热/一个人在黑暗中走着/就像独自走在破败的时代/一个人的沉默/由词语的在场延伸/一个时代的沉默/往往被喧闹的声音掩盖。”,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夜是沉默的、幽暗的,在其中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曾经的时代是安静、沉默的,如今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却被喧闹充斥着,世界失去了原有的安静,一种浮躁的氛围笼罩着整个世界。

    浮躁,似乎成了城市的代名词。灰尘早已占据一切。同时,冷漠充斥着这个所谓的“城市文明时代”,而那些善良之人,正义之事却反而被世人所厌恶。正如那首《钉子》:在雷锋那里/它是榜样的近义词/在拆迁户那里/它是刁民的同义词/良民是嵌入栅栏、规范的万众/唯有少数调皮的刁民/露在木头以外,挂破一些人的皮肉/总要有一两枚眼中钉,钉入心脏地带/总要有一些闪电,喊醒春雷/不然千千万万的行尸走肉/谁来刺痛”。的确,我们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的“眼中钉”,这样或许社会才能更好的的进步,才更有利的刺痛社会的那根“软肋”,更好的唤醒整个社会,使其能够真正文明,而不是用环境去换取利益,用底层人民的血汗去构筑这一切。然而,现实却是那样残酷,这样唤醒社会麻木的“钉子户”却成了世人的“眼中钉”,实为可悲。

诗人正是带着一颗观察、能感受的心,行走在现在这个浮躁的都市社会,才将其状况描述真实动情,以致吸住了人们的眼神,抓住了人们的心,夺去了人们全部的注意力。

 

四、心灵的沐浴

 

     诗人是自然万物的客观观察者,也是人世间情感的抒写者,在互相呼唤中不断交替代序与轮回中,周而复始,共同演绎着自然的风花雪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林馥娜在诗中毫不掩饰表露出对人世间情感的感悟,并将她的认识编织成一曲心灵牧歌,唱响在山林里,溪水间,深深刻在人的脑海中,心田上。

  正如那首《樱桃》,傻乎乎的女人,却不缺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受尽磨难、冷眼,一心将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呵护,虽没有什么惊天地的故事,但那些生活中的行为足以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如诗中所写的那样:“她和妈妈一样护着她的孩子/她把最甜的樱桃献给那个最不愿叫她妈妈/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她从樱桃树上跌入会唱歌的河”。还有那一首《父女》,通过三幕话剧的演绎,真切的描述了父女两之间的情感变化,讲述了一个父亲慢慢的老去换得女儿渐渐成熟。这些无私的母爱与父爱,在诗人的笔下以小见大,不动声色的描述,将爱显现熠熠生辉。

    当然,爱情诗歌永远是诗人心灵的岛屿,要经营这块岛屿,需要诗人海一样的热情,蓝天一样纯净,以及对爱情诚挚的向往与真挚的追求。在诗人的笔下有对爱情直白的流露,如那首《差异或殊途同归》,“他说:我爱你,从局部到全部/她说,我爱你,从全部到局部/他的爱越来越复杂/她的爱越久越单纯”。再如《每一次咫尺都是一个天涯》、《午后》,都表露出对爱情的赞美。当然,诗人笔下也有对爱情的含蓄的表达,如那首《我不叫你亲爱的》,无需华丽的言语,甜蜜的表达,只需用朴素的称呼,真诚的行动,去赋予爱的意义。这些无不体现着诗人对爱情的讴歌。

  还有,在诗人的笔下,也闪烁着一种浓浓的思念之情。如那首《寂寥静卧在他乡》:一些隔空传音的念想/枯悬于时间的齿轮上/寂寥正静卧在彼乡/以疯长的须蔓紧紧绾住此心。叙说着身居他乡,那种无奈的、急切的思乡之情。这种思念越来越浓,诗人在眼眸与呼吸中真情流露,无自我内心的表白。这种沉甸甸情感深埋在诗人的内心,是属于诗人自己的“一片湖”。这种强烈的思念,宛如六月盛开的荷花。

总之,诗人林馥娜以一颗敏感之心、理性之心冷静客观观照现实世界,在日常生活的细节的中发现不平凡的存在意义。无论是书写人生、追求、情感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折射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内向性思考,吟唱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生命叹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