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人间”夏季诗旅

标签:
林馥娜博客诗歌人间深圳特区报大海关情陈寅 |
分类: 文艺快讯 |
“诗歌人间”夏季诗旅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2-08/06/content_2151606.htm
|
|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 孟迷/文 齐洁爽/图
别开生面的“海岛诗会” “大鹏翔万里,海岛启三门。关里疏桐倚,情深待落根。”一首由诗人林馥娜即兴创作的五言绝句《大海关情》让南国海岛诗意盎然。8月4-5日,在深圳海关的大力支持下,第六届“诗歌人间”夏季活动“大海关情”诗歌采风团登上三门岛,著名诗人伊沙、梁晓明和广东诗人唐不遇、林馥娜、谭畅五人,随深圳海关驻三门岛办事处关员一同环岛采风,吟诗作赋。 三门岛又称沱泞岛,位于深圳东部海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距香港海域8. 7海里。由于地处大亚湾与大鹏湾交汇的“漏斗口”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1899年起,三门岛要塞设海关到今年整整113年了。目前岛上一线守关人共47名,主要负责广东、福建以北来往香港小型船舶的中途监管业务。 乘风破浪,快艇驶离喧嚣的陆地,奔赴世外海岛三门;惊涛拍岸,诗人们开始用自己异于常人的感官与大自然对话,激起海浪与礁石的千层思绪浪花。“一个人发现自己正走在海面上,他麻木的鳃立即开始呼吸。”诗人唐不遇在与驻岛海关关员的交流会上如此吟诵,这首作于2005年的诗歌《港口》道出了自古文人骚客寄情于自然天地的心灵感悟。上岛的第一晚,这场交流会就让远道而来的诗人与守关人找到了共鸣,变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岛诗会”。 “海在脚下剥削贫穷的礁石。”从小生活在海边的广东女诗人林馥娜率先用语言描绘这座海岛,“三股澎湃的激流,从不同的维度涌向三门。”随着几杯三门岛关员自家酿制的米酒入喉,她更是即兴赋写五言绝句《大海关情》,让黑夜中的海上孤岛顿生温情,尤其是“情深待落根”一句,更是让离家的海关关员感触良多,只能以叫好声与鼓掌声回报。 以诗话三门,三门岛一线关员元腾智也诗兴大发,念起自己的诗作《三门怀古》:“醉起寻路,满山雾,千枝青柳垂露。玉笛横吹,思满堆,万里海风伴随。”不难发现,三门岛虽然人烟稀少,但文艺气息却颇浓。 诗意浓,情亦浓。这让诗人梁晓明想起了旧作《让我和波兰一起跳舞》中的“让我喝一杯夏威夷啤酒”和“手搭手跳一曲探戈舞”。海上升起明月,又触发他读起因喜爱《二泉映月》而作的诗歌《瞎子阿炳》,“每个夜晚都会有一盏灯,阿炳没有。” 女诗人谭畅有感于海关人的奉献精神,即兴创作了《三门汉子》:“尚未入睡已渴望惊醒/独占山间大大的鸟语/背后的双臂泛出青碧/轻轻搂着大海的腰/天地间一半的水。” 百年老关已成“海上南泥湾” 在为期两天的三门岛采风活动中,“诗歌人间”采风团深入关员工作生活的第一线。诗人们在现场看到,虽然10年前建成的海关码头让关员们的工作条件有了改观,但从码头跳帮登船、在堆积如山的货柜间穿行检查仍具有相当的危险。而遇到无法停靠码头的大型船舶,关员们仍要乘缉私快艇出海,用绳梯登上近20米高的船体方能上船检查。 为了守护好海防前线这道关口,关员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不管是大年三十还是节假日,但凡有船靠港接受检查,关员们都会保障第一时间登船。据悉,海岛上尽管有发电机、冰库,可一遇上台风,常常是10天半个月靠不了船,有时连电视也看不成。这样“与世隔绝”的艰苦工作环境让诗人们感触很深。 “这里既是反走私的前沿阵地,也是关员们自力更生建设成的‘海上南泥湾’。”据深圳海关驻三门岛办事处主任严博坚风趣地向客人介绍,面对常年潮湿、台风雷暴、毒蛇野兽甚至直驱宿舍的球形闪电,关员们依然乐观地用自己的双手改造海岛。他们开荒辟地,种植蔬菜瓜果,还将部队的旧营房改建成了养猪场和养鸡场;他们建站发电、挖坑蓄水,在海边建起了长廊、亭台,使得这里生机盎然,俨然一派“海上南泥湾”的景象。 诗人们不仅参观了岛上的菜地,走过关员们一砖一石建设起来的海滨长廊,还品尝到了他们亲手种植的茄子、龙须菜和猪肉、鸡肉。乐观敬业的三门岛关员们让诗人们颇受感动,诗人伊沙深情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放下了》,以表达对三门岛海关精神——“肯于吃苦、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勇于进取”的敬意:“看见雪山我没有放下,看见黄河我没有放下。”如今看见三门岛的他也没有放下,直到“当我结束了此次远行,回到家中,手中的圆珠笔,在笔记本里追踪着,这首诗的时候,一切都放下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届诗歌人间“大海关情”节目单
萨克斯吹奏《伴你一生》
演奏:王恺政
诗朗诵《杜甫》《分娩三章》《索瓦的童年》
朗诵/作者:唐不遇
诗朗诵《时间的朗读•1980》
朗诵:李月圆 作者:许永贤
诗朗诵《包法利夫人,或羊脂球》《孟姜女》《大女人•心脏》
朗诵/作者:谭畅
原创民谣弹唱《木棉花开》
演唱:塔列 原作:伊沙
诗朗诵:《回乡》《蝴蝶》
朗诵者:王松 作者:孙夜
诗朗诵《再读,〈资本论〉札记 》《麻雀金黄》《养鹤问题》
朗诵/作者:陈先发
诗朗诵《莫兰迪的瓶子》《雨崩村》《去远方》
朗诵/作者:林馥娜
诗朗诵《无题》
朗诵/作者:霍然
诗朗诵《饿死诗人》《春天的乳房劫》《结结巴巴》
朗诵/作者:伊沙
诗朗诵《想一想,觉得应该歌唱月亮》《雪》《中立》
朗诵/作者:梁晓明
原创民谣弹唱《为中秋而做的朗诵诗》
演唱:惠雷 原作:梁晓明
——————————————————————————
|
|||||||||||||||||||||||||
伊沙: 《饿死诗人》适合放声朗诵 伊沙既是诗人,又是翻译家,还是小说家。“我过去听说过一个词语,叫做‘正值创作盛年’,我终于可以说:现在我就是。”昨日,伊沙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说。 伊沙,196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已经出版的著作非常多,主要有:诗集《饿死诗人》、《野种之歌》、《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长诗《唐》《蓝灯》,散文随笔集《一个都不放过》、《被迫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中短篇小说集《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谁痛谁知道》,长篇小说《江山美人》《狂欢》等;编著有《世纪诗典》《现代诗经》等。 先从翻译谈起。“从去年冬天开始,我翻译成瘾。先是译了美国诗人布考斯基100首,以前就译过100首,接着横向翻译了几十首世界名作,然后应出版之约重点翻译了俄罗斯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安魂曲》等100首,目前也正应出版之约重译泰戈尔三大名篇《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后两位诗人的诗集,都会在今年之内公开出版。”伊沙说,不到一年时间,竟然译了这么多篇目,连自己都为之咋舌! 创作方面,伊沙说自己每月至少写10首诗,这样的状态从1988年一直延续到现在。另外,伊沙去年3月开始写小说《曹操》,这是他的第7部长篇和第2部历史题材小说,预计年内完稿。 这次“诗歌人间”活动,伊沙会朗诵自己的重要诗作:《饿死诗人》和《春天的乳房劫》。《饿死诗人》,这首1990年创作的诗,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预言。伊沙说:“该诗是我的三大名作之一,也是我所有诗中最适合放声朗诵的篇目,适合在大场合朗诵,所以我选了它。” 总结自己多年的诗歌创作,伊沙说:“我似乎被公认为一个不讲技术的诗人。这真是一件让我经常暗中偷乐的事情,就让他们坚持这么认为好了。我当然不会告诉任何一个人,我是怎么在语感上做文章,而让他们读来如此舒服的,也不会说我进入一首诗的角度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更不会写类似的自解文章。我的技术不留痕迹,花招使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我确实有点得意洋洋。”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 编者按 由深圳特区报承办、深圳海关协办的第六届“诗歌人间”夏季活动主题定为“大海关情”,今夜,被邀请的6位诗人伊沙、陈先发、梁晓明、唐不遇、林馥娜、谭畅等将在海关大厦登台朗诵各自的代表诗作。在这炎炎夏夜,他们的激情吟咏,相信能给深圳读者带来清凉的韵味,让我们再一次享受到诗歌的飞扬姿态和清新气息。 日前,来自西安、合肥、杭州、广州、珠海等不同城市的6位诗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他们从各自的创作体会出发,对诗歌给予不同角度诠释和理解,并对诗歌人间活动给予很高评价。 今天,本报以两个版的篇幅来刊发参加本届“诗歌人间”夏季活动的专题,其中B1版为本报记者对6位诗人的专访,B2版为6位诗人作品选登,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之需。 陈先发: 最好的写作状态是“相对孤立” 面对近年来越来越热闹的诗坛,诗人、“首届中国海南诗歌双年奖”得主陈先发并不以为是“喜事”。他认为,诗人最好的写作状态应是相对孤立的。“对我而言,从未有过什么诗坛。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孤立的诗人。”陈先发说,“孤立而完成各自的发现。从这个角度观察,当下网络带来的诗歌热有不幸的一面。” 陈先发的诗性萌芽很早。幼年,就在他“孤立”地学习玩耍时,诗就在他的心间开出了第一朵花。“那是在小学四五年级吧。当时在乡村小学,老师搞些命题作文,有不少我是以诗歌格式完成的,常被老师斥为不安分。”陈先发说,“第一次发表诗歌是在复旦读书时,在《萌芽》、《飞天》这些刊物上发了不少。” 在陈先发看来,写诗是一个辩证自我的过程,用的是语言手段。因此,首先要有一颗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有一颗力图“致良知”的心。“我有时把诗歌称作‘致良知术’,既是术,必有技艺的成分在内,所以对语言的控制能力是重要的。能否形成一套有强烈个人烙印的语言系统,算是判别诗人之重要性的标志之一。” 除了诗人,陈先发还有一个“著名身份”——新华社记者。多年的记者生涯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对此,陈先发表示,媒体工作经历与他的诗歌创作关系不大。在他看来,写作过程是跟自然、社会及自我间的一场对话,每个人都会有些区别于他人的气息。“这跟个人的身世、性格及学养都有关,可能你感受到些悲天悯人的味道,可我从未把这种味道作为写作的前置目标来对待。” “做记者,是谋生。我想谋生与写作间,不应有因果关系吧。可能我做记者,自然地累积了一些有别于其它职业的资源。”陈先发说,“比如,屠夫也会通过杀猪来形成一些心理资源。这种资源,当然会进入诗歌写作,成为一些特别的符号,但它一定不是决定性的东西。”而对于“诗人”这个称号的高尚性,陈先发亦“不同寻常”地发出质疑。他说:“我并不觉得诗人是个高尚的称号。一个诗人与一个修鞋匠,本质上并无分别。如果有分别心,必对其思考、写作造成损害。” 陈先发的诗歌被普遍定义为既保留古典传统又与现代精神深刻融合。他是如何做到呢?陈先发表示,传统从未消失,它经过生活方式的确立、习俗的因袭和个人的阅读经验,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我们只要活着事实上就是传统与当下的合体。不过,这种合体,在好的诗人那里是一种批判性的合体、是一种深度的合体,而非一些表象的简单拼接、不是现象的堆砌,这涉及诗人的个人能力问题。”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唐不遇: 向伟大的诗人致敬 来自珠海的青年诗人唐不遇,正好是1980年出生,大学时代开始发表诗歌,《诗刊》、《诗林》、《诗选刊》、《天涯》、《十月》、《星星》等知名文学刊物上都留下了他的诗行。谈及多年诗歌创作,他说:“我既希望自己写出有担当的诗,也希望自己写出有魅力的诗。当然,无论怎么写,最重要的还是现代性、独特性,这是两个大前提。” “最近一直在创作两个系列的诗歌:‘诗章’系列和‘超绝句’系列。这两个系列打算写成两本诗集,也许书名就叫《诗章》、《超绝句》。我自己对这两个系列诗歌寄予很大期望,可能是我写诗以来最大的收获。”唐不遇告诉记者,“超绝句”的概念是他去年提出的。相对于现在很多诗人以《绝句》为题写的“新绝句”,他认为“超绝句”更自由,没有任何形式的限制,也不局限于四行,注重现代性和独特的诗意发现,讲究精准简洁、出奇制胜,短短几行内获得让人惊讶的效果。“超”是一种混合型的、深入内心的现实。他已经尝试了几十首超绝句,其中有一些较为受人喜爱,如《墓志铭》《阎王的生日》《少女》《致特朗斯特罗姆》等。 比起灵光一闪的“超绝句”, “诗章”系列更复杂,讲究结构性,因此显得更宏大些。唐不遇创作的这个系列包含许多以《××三章》为题的组诗,每组一个主题,如《历史三章》《分娩三章》《草木三章》等,最终整部诗集将会像一部交响曲,包含许多个“三段式”结构,“我认为‘三章’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在我国可以上溯至《诗经》。这是值得深挖的传统资源。值得高兴的是,‘诗章’系列已经获得一些认可,比如不久前为我带来了中国文学现场2012年5月‘月度作家’奖项。” 这次参加“诗歌人间”活动,唐不遇会朗诵三首诗:《杜甫》《索瓦的童年》《分娩三章》。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新作《杜甫》,就是为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而作的。“写杜甫很难,因为大家对他太熟悉了。这首诗灌注了我对杜甫一生尤其是晚年的感受。在这样重大的纪念日朗诵这首诗,向这位伟大的诗人致敬,我觉得很有意义。”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 谭畅: 柔软出诗人 不同于许多女性艺术家对于“女性主义”标签的反感,女诗人谭畅乐于谈论关于女性在文艺创作上的一切独特性,比如“柔软”。 受“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之启发,谭畅也与诗林众贤编纂了一本《软现实主义诗歌》小集子。“‘软’是和生命的鲜活感、现实的挫折感以及身体真实的抚触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绘画如此,诗歌也是如此。”谭畅说,自己并不反驳“愤怒出诗人”这句热血名言,但她同样不认可诗人“为诗歌移植痛苦”或是读者“为诗歌寻找愤怒”的行为。 “与之相对,软现实主义诗歌以一种低沉的浪漫主义情绪或隐晦的象征主义出场,关注散落于生活各处独立而执着地进行人类心灵钻探的缪斯使者。”谭畅说,好的诗歌不在于对破坏、愤怒、暴力的强调,而在于回归个体人类心灵的追思。 “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直被教育为豪放派诗歌,但其实豪放的是大江、是时间,而失败的是人类。”谭畅说,渺小的人类在面对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时产生的这种追思感,恰恰是“柔软”的表现,而由这种软情绪触发书写的正是“人类踽踽前行的爬行史,人类与自然握手的妥协史,人类向时间屈服的失败史”。 除追思感外,谭畅说,爱情、哀悼和赞美都是软现实主义诗歌的来源。“尽管在当今社会,赞美诗很容易沦为庸俗的马屁诗,但好的赞美诗甚至比批判诗更好,比如泰戈尔。”谭畅说,其实好的哀悼诗也不在于催人泪下,而应该低沉与隐晦,“像一个没有爆炸的原子弹,悬在你的心头。” 与“柔软”相似,“诗歌人间”的老朋友上海男诗人默默则更早创立了“撒娇”诗派。谭畅对此也有所耳闻,起初甚至觉得有些“诙谐”。“我理解中的诗人默默与撒娇诗派,更多是从男性角度出发,像是在对女性撒娇,又像是在告诉世界,坚硬的男人也可以来一点点柔软,而这也体现出他的独特性。”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孟迷) 梁晓明: “飞翔”的诗歌是最好的 坐下来,看见鸥鸟一只只/斜飞和展翅/ 我膝盖上点手指:抬头望、展翅斜飞、多好的样子——梁晓明在诗歌《以后》中这样写道。他的诗歌是开阔的、颂歌式的,在人的存在中,在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中,一个诗人彻底展开他更丰富的自我。 读梁晓明的诗歌,会深刻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和思辨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他对文字的精准把握。他表示,“我希望找到的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是从艰难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串血,一滴泪,一段梦想,叹息和惊醒,它必然充满沉思,向往,深入人心和现实存在的反映。” 梁晓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写诗,他坦言美国的惠特曼对他的诗歌影响甚大,“从他的诗歌里我发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正面面对情绪、情感和思考的态度”。当然这种影响并非仅仅是在形式更在乎神思的领悟,落脚在梁晓明的诗歌里,变成一种“飞鹰哲学”。 用“飞翔”来形容梁晓明的诗歌再恰切不过,飞起来的诗歌同时又具备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对此,梁晓明解释说,“飞翔并非意味着不着边际的抒情,恰恰相反,飞翔是从低处,以大地为基础,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和历练变得轻盈,飞起来之后再回望大地,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感受便更开阔了。” 如果说“飞翔”是梁晓明空中的姿态,那么“坚守”则是他扎根于大地的价值取向。对他而言,写诗是一直在进行的事情,无怨无悔。“其实,从我开始写诗之际便了解,中国是一个具有优秀诗歌传统但却现实的国度。‘写诗无用论’的观点一直都存在,而我是对现实了如指掌的基础上,用一种信念,一种纯粹的热情在写诗。” 酒和诗歌都让人趋于虚幻。在眼下这个崇尚实利的时代,诗歌无疑成了稀缺品。梁晓明说,他更希望看到的每个人,都能心怀对诗歌的修养,“如此人生才能更丰富,这种丰富无关金钱,只是一种心灵的观照。”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林馥娜: 让诗歌“飞入寻常百姓家” 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即为修心”,这是林馥娜的理解。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著名女诗人林馥娜,她认为诗歌是诗人以真和善的视野去完成审美的过程,诗人写诗应该贴近生活。 林馥娜的诗一直以“理性”著称,她认为,“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个体化的时代,在追求个性之余,也必须建立起诗歌的审美理性。”她有一首很出名的诗《钉子》,是写拆迁的,诗歌把“刁民”与“良民”等词语并置,让人看到“刁民(拆迁户)”并非某种意义上的“坏人”,而“良民”也并非就是“好人”。“诗人应对所处的社会现实保持清醒的独立状态,使创作能起到一个思想层面的启示作用。”她还坦言,“有时现实是丑陋的,我在行文时从来不会刻意地隐藏什么,而会从真和善的角度去切入,达到美的呈现,力求以一种理性的审美给人以启迪。” 作为一名诗人,林馥娜要求自己的诗歌切入现实、关注生活,所以在她笔下,无论是“渔夫”还是“舞者”,是“民工兄弟”还是“小小的婴儿”,是“山里人家”还是“荒漠中的祈祷者”,我们都不难发现她的诗常常饱含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体悟。林馥娜告诉记者,“诗人在写作中要介入生活,写出更多贴近大众的文本。”同时,她还表示一些诸如“诗歌人间”这样的诗歌活动、诗歌节也应该多举办,这样才能让诗歌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获悉自己被邀请参加本届“诗歌人间”活动后,兴奋的林馥娜表示自己会挑选最好的诗歌朗诵给观众听。“从‘诗歌人间’这个命名和它所铺设起来的平台,我知道这是一个诗歌的大集会,它在更多人中间散播诗歌的种子。”情绪激动的林馥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即兴创作了一副对联“诗歌不避人间舛,俗世犹闻玉殿音”,表达了对本届“诗歌人间”活动的美好愿景。“期待能在活动中有思想碰撞的火花。” (深圳特区报记者 梁婷 实习生 金昌波)
|
————————————————
诗歌文化与海关文化的亲密接触
——“诗歌人间”诗人参观深圳海关陈列馆侧记
时间: 2012-08-04 10:36 来源: 深圳特区报
http://www.tetimes.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557/20120804/90fba61c6f421186d00462.jpg
诗人参观深圳海关陈列馆。
深圳特区报特网讯(记者刘莎莎)大海关情。在阳光灿烂的盛夏8月,昨日来深圳参加第六届“诗歌人间”夏季活动的6位诗人伊沙、陈先发、唐不遇、林馥娜、谭畅、梁晓明走进深圳海关,以诗为媒,以歌载情给深圳的诗歌爱好者们带来一丝清凉。在晚上的诗歌朗诵会开始之前,诗人们首先走进深圳海关陈列馆参观,了解深圳海关的前世今生。
深圳海关历史悠久,其前身为1887年4月2日清政府在北九龙地区设立由总税务司管辖的九龙关。平常只有在出入境时才接触海关的诗人们此番走进海关内部显得十分好奇。当他们得知深圳海关历史有百年之久后均表示意外。深圳海关陈列室分为东、西两馆。东馆展示1887年至1978年的历史,西馆则展示1978年至今的历史。在东馆参观时,诗人们对过往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时而低头仔细阅读展柜里的故纸,时而与深圳海关导展人员交谈,询问历史细节。在看到1934年九龙关设立的华南缉私舰队历史照片时,诗人们连连感叹深圳海关深厚的历史底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了九龙关。1950年1月28日,根据海关总署的决定,九龙关正式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九龙海关”,保留“九龙”这个关名的意义在于显示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在参观过程中,诗人们还了解到“护产起义”这段重要历史。1949年10月前后,九龙关员工成功举行起义,为人民政权顺利接管旧海关和创建社会主义新海关做出了贡献。据悉,当时起义员工有1200多人,有约800人来到深圳。
“九龙海关”的名字一直持续到1997年。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九龙海关”正式更名“深圳海关”。在参观西馆时,新时期深圳海关在深化货运、报关自动化、稽查走私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让诗人们赞叹。诗人唐不遇感叹说:“漫步在海关百年历史长廊的时候,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海关的变迁和发展,更看到了一个国家百年国运之兴衰。”诗人谭畅则表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珍惜今天。
深圳海关政治部副主任张明河表示,深圳海关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海关,也是一个青春焕发的海关。“深圳海关同样还是一个重视文化建设的单位。在深圳海关我们组建了文体协会,下面分设文学协会、诗歌协会等分会。 ”张明河说:“我们也一贯重视海关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这次深圳特区报把‘诗歌人间’活动办到海关,请来知名诗人与文学爱好者进行交流指导,这对推动海关的文化建设、增强海关与外界的交流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
诗歌人间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
来源:《深圳特区报》2012-08-02 |
在南方以南的夏风中相逢,在诗歌的世界中再度狂欢。昨晚,第六届“诗歌人间”夏季活动——“大海关情”诗歌朗诵会让6位诗人和百余名诗歌爱好者共聚一堂,共度美好时光。吟诗、谈诗、唱诗,天籁之音拂过原本焦躁的心灵,让大家仿佛置身无边诗海,也使得这个闷热的南方夏夜诗意盎然。
由于得到深圳海关的大力支持,此次“诗歌人间”第一次走进机关单位。著名诗人伊沙、陈先发、梁晓明和广东诗人唐不遇、林馥娜、谭畅,分别登台朗诵了各自的代表作。
吟诗:风格各异同样打动心灵
在一曲悠扬的萨克斯独奏后,80后诗人唐不遇率先登台,带来了自己的三首代表作:“我像个激动的傻子,只是俯下身子,在她耳边说:你真伟大!”作为一位父亲,唐不遇的《分娩三章》充满了对妻女、对生命的感恩,带给观众久久的感动,掌声四起。
现任广州一杂志主编的女诗人谭畅一登台则请台下的女观众挥挥手。“因为三首都是献给你们的。”她还邀请了深圳特区报经济部记者吴德群一起上台朗诵《包法利夫人,或羊脂球》。原来两人有着很深的缘分:“我读中学的时候,吴德群是我隔壁班的语文老师。”广深两位媒体人同台朗诵了这首颇具讽刺诙谐意味的诗作:“不是谁都能当好女文青,说出这句话也许有点残酷,只在挫败之后的挫败场合,几个圈内人面红耳赤地咕哝,假装被爱情搞得糊涂,才把厚颜无耻的夸耀当作忏悔。”他们的默契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海角迢迢潮有信,关山叠叠夜含情。”有感于“大海关情”的意境,女诗人林馥娜即兴以“海”、“关”为对。而带病登台的伊沙则激情四溢地朗诵了20多年前创作的名作《饿死诗人》,还风趣地说:“24岁的激情和愤怒,46岁演绎的时候有点吃力了!”
谈诗:不要因为“看不懂”而丢掉一首好诗
除了在聚光灯下吟诵各自的代表作,6位诗人还分别就诗歌创作经验、作品风格和诗歌界现状等话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
陈先发在朗诵自己“多少有点晦涩”的诗歌前说:“当代诗歌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读不懂。事实上,中国诗歌正在进入一个复杂性的时代,它提供给人们的不再是明确清晰的东西,我建议大家多读复杂性的诗。”在回答观众“诗歌究竟应该走向大众还是继续保持小众性”的走向问题时,他真诚地建议:“不要因为‘看不懂’而丢掉一首好诗!古诗阐释的空间比较小,而能在不同人生阶段、可以得到不同感受的‘千面体’才是现代诗。”
在场海关的诗歌爱好者还问林馥娜,该如何以现代诗的方式表现海关人的“主旋律”?林馥娜说,一说“主旋律”,就容易写成歌颂式的,她建议这位诗歌爱好者一定要从微小的地方写起,“例如从一位一线关员一天的言谈举止开始。”
唱诗:“轻柔月色”下“木棉花开”
诗意盎然的夜晚,怎么离得开音乐的陪伴?昨晚,深圳原创歌手惠雷、塔列给在场观众带来了“唱诗”的特别环节。根据伊沙、梁晓明作品改编的歌曲《木棉花开》、《为中秋而做的朗诵诗》不仅让观众在歌声中再次触碰到心灵的柔软,也让诗人大为惊喜。梁晓明也因此对诗与歌二者的关系有了别样的感悟:“如今诗歌更多的是‘诉’、‘说’,而非‘吟’、‘唱’,诗与歌渐行渐远,但这首改编让我非常惊喜和意外。”
把诗作改编成歌曲,这是“诗歌人间”自去年以来的新尝试,也让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走进更多人的心灵。
在诗会上,深圳海关的文艺骨干还带来了萨克斯吹奏、女声独唱、诗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让昨晚的诗歌朗诵会融合了机关文化特色,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