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广东诗歌的整体景观 [转载]广东诗歌的整体景观](//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广东诗歌的整体景观
——读林馥娜《旷野淘馥·诗论卷》
改革开放为广东经济、生活、思想各方面带来了冲击力,也促进了广东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从完整性写作、女子诗群、打工诗歌、军旅诗群、新城市诗歌、水乡诗歌和垃圾运动等各树旗帜的写作团体,到大量独立写作的个体诗人,广东以其各妍其态的审美取向形成了鲜活的诗歌局面。面对这一独特现象,如何从中梳理出一个比较全面的整体轮廓并加以具体的描述,并非一件易事。
近日,读了林馥娜的《旷野淘馥·诗论卷》,使我高兴地看到这本书的开拓之功。它是我所见到的对广东新时期诗歌生态进行整体梳理的第一部专著,其主要特色是:重视对新时期广东诗歌创作多角度、多方位和多流派的整体考察,着眼于对具体诗群和诗人创作风格的现象描述,对所论的每一个诗歌群体和诗人均能从得失双方加以评述,持论比较公允。
这本论文集的第一章“诗歌写作雏议”,是对诗歌的某些内部规律的论述和对诗学理论著作的评述。如《诗歌追寻的本质》、《诗歌的语言特色》,这是对当前诗创作中艺术问题的剖析,是紧密联系诗歌创作实际的,也是她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艺术指导性,为后面对广东诗歌的整体考察作了理论铺垫。从第二章到第六章,主要针对城市诗歌进行探讨,第七章“历史行进中的广东诗歌现场”,以诗歌写作在场者的身份,对广东诗歌做了恰如其分的概括,为诗歌写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参考。透过该书我们不难发现,论著体现了新时期以来诗歌评论及研究所呈现的多元的批评态势和向度,比如“城市·诗·记忆”、“有性别的触觉,无性别的视野”、“当局未迷与放养灵魂”等章节的论述,无不带有心理学批评、原型批评、文本细读批评、美学批评等多种批评的味道。
具体性是本书区别于一般诗歌理论著作的重要一点。一般的诗歌理论或评论,要么侧重于作品思想的研讨,要么专注于概括性的论析,尽管它们可能是十分精彩的和深刻的,但是,它难以完全满足广大学习写诗的读者的愿望。《旷野淘馥·诗论卷》的作者以其广阔视野与细腻笔触,对诗歌写作实践和诗学理念的建构,全国诗歌概况与广东诗歌生态,个体诗歌创作与社会大环境的相互影响等做了知性的阐述。把本来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而又具体,使读者不是望而却步,而是在学得了某些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一些具体方法上的启示。本书论述的具体性还表现在,作者每一种观点的出场,总是以诗人和具体的诗歌文本为支撑的。比如谈到诗歌冷调侃的艺术特点,就结合了雪克、阮庆全的诗歌进行分析;在论述“诗歌的在场与诗人的建构精神”时,又是以丘树宏的诗歌为例加以论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诗不仅是最敏感的艺术,而且是最新颖的艺术,是走在其它艺术门类之前的开拓性艺术。《旷野淘馥·诗论卷》的作者深谙诗歌艺术探索性、尝试性、实验性的特点,加之她本人就是诗人,又置身改革开放的前沿,因而她密切注视广东诗歌在政治、伦理、文化、美学等各个层面上所涌现出来的新的观念、新的语言、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艺术技巧,并通过对个体诗文本的细读而展开对广东诗歌的精神探索。应该看到,面对色彩纷呈的艺术世界,诗歌的研究者们必须同时具备宽广的胸襟和批判的态度:如果没有宽广的胸襟,便无法兼容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也无法容忍层出不穷的艺术实验;如果没有批判的态度,便无法甄别这些流派的得失,也无法判断这些实验的真伪。在这一方面,《旷野淘馥·诗论卷》的作者充分实现了兼容与批判的辩证统一。
当然,作为广东诗歌的首部总结性研究成果,《旷野淘馥·诗论卷》也自有其难以避免的局限。在内容上,这主要表现在由于受到一些艺术因素的影响和资料收集的制约,该书对各呈其美的广东女诗人的研究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对于个别成就较大的诗人未能列专节加以分析。而对于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的研究上又存在着筛选不够严格的现象。部分章节的论述还可以深入。但愿意此书再版时能够予以弥补。
(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b75bd0100vc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