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的信念,起舞的情怀

标签:
林馥娜评论随笔起舞黄礼孩杂谈 |
分类: 文艺批评 |
◆寻美的信念,起舞的情怀
林馥娜
一个人默默地在大地上行走,欣赏、萃取着沿途所有美的事物,由对美的专注,到内蕴为情怀,而外溢于笔端。于是,我们看到了黄礼孩情怀的《起舞》。正如舞蹈家林怀民所说:“某种感动沉淀下来,就会呼唤着成为一个作品。”(《传统是当代的一部分》)
多年前,黄礼孩把他的诗集放到我手上,我翻开阅读到的第一首诗就是那首后来广为人知的《窗下》,我不由暗中感叹,他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方感恩的心灵之窗。而今,当我在假日的午后读着黄礼孩的艺术随笔集《起舞》,又不得不感叹,他更有一个细腻的情怀。因为细腻,他更能感知到艺术当中细微的、一闪而过的美——舞者的身体如花一般绽放,圆熟饱满,动作时急速、时缓慢,身体在舞境中虚实相生,回雪流风……物我交融……(《云门舞集,林怀民的另一个名字》);我看着她立起的脚尖,像唱针轻轻触及了唱片,她的身体柔软、温雅,漫游过人生的每一个旅程,抑或在梦的轨道上……(《“我跳舞,我美丽“》)。
与其说黄礼孩是敬业的,还不如说他是爱业的。朋友们经常会受到他的邀请而去观赏他所供职的舞蹈团的演出,当演出结束后,他总会问:怎么样?并静静听朋友说出自己的意见。我想,他不但是为工作负责,更是为了让作品能够臻于完美而圆他那份寻美之心愿。当寻找美内化为一种信念,他在艺术上的道路便越走越宽,由舞蹈而通向绘画、电影、雕塑、音乐、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欣赏和介入。
从黄礼孩对于皮娜·鲍什的描写中——皮娜的舞蹈是她的生命,舞蹈来自生活的启迪,更是内心深处无以名状的怕和爱……我愿意相信是皮娜看得更多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让她恐惧。(《与皮娜相遇》)她的方式与观众平常的欣赏经验相矛盾,她不断指出人类的弱点,造成观众内心的不快,这让传统主义者惊讶不已……她让演员表演时穿上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穿的衣服……舞台上的舞者仿佛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人群,来自于真实生活,舞蹈与生活的边界有时变得模糊。(《皮娜·鲍什:为对抗恐惧而舞蹈》)——我们可以看到皮娜在用舞蹈对抗她所感知的恐惧,同时也在警醒着人们。我们可以管窥到一个有思想、有信念的舞者的成长并进入大师境界的过程。而对于皮娜的描写,何曾不是来自于黄礼孩对生活的理解,他用皮娜这面镜子映出了自己的内心镜像。
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舞蹈的想像和体验,我关于舞蹈的最初想像,就是从“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古诗词中而来,那是一种或妩媚痴迷或清冷寂寥的朦胧之美。而在接触到现代舞之前,我所体验的舞蹈就是集体舞和交谊舞,那是大学时代青春激情的挥洒,我在《长江之歌》的恢弘旋律中领舞和群舞,在快三的节拍中飞旋,但这些都是一种简单的愉悦,而没有参与创作的震撼感。直到后来和黄礼孩观看了一些现代舞,特别是在一次汶川地震诗歌朗颂会插演的一段现代舞中,让我深深体会到“事实上,欣赏现代舞不如说是参与现代舞”(《看现代舞》)。当时,一个女孩在施展着她的舞蹈语言,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接着便跌倒、匍匐在地上,她抽动、起伏着肢体,似乎要挣脱重负站立起来,但却一直没有再起身舞蹈,经过了一段无声的沉默后,我才突然醒悟——她在用肢体呼喊我们!我想过去扶起她,却又被自己天性的羞涩绊住了脚。便轻轻说了声:谁去把她扶起来。这段舞蹈给了我心灵上的触动和开启,原来我不仅仅是观者,我同时是受难者,也是舞者。后来,我还因此而写了一首诗歌叫《舞者》。正如黄礼孩所说的:很多现代舞导演在编舞时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它要求观众敞开心灵,进行想像性的尝试,进入到作品中去。这样参与的过程调动了我们所有艺术素养,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思维、观念、意识冒险性新的触动,我们也因此脱离简单的层次,进入现代舞欣赏的多重体验中,这也是从传统话语进入现代性的一个方式。
在许多篇什中,黄礼孩都流露出一种对国内舞蹈艺术的爱和“恨铁不成钢”的焦灼之情,如《人生是一场大买卖》、《皮娜·鲍什:为对抗恐惧而舞蹈》、《一部带着历史记忆舞蹈的电影》、《我跳的就是命》、《跳舞的男孩》等。而《一个编舞家或父亲》写了获得不少国际奖的舞蹈家高成明在生活中的父亲形象,让人领略到既能纵横于艺术的高蹈,又能偏安于俗世温暖的幸福人生。《我跳的就是命》则叙说了杨丽萍把生命融于自然,与万物共舞的艺术朝圣之旅。这些,无不在娓娓动听地告知着我们,“我们要生活在自由的精神境地里,而不仅仅是生活在岁月中。”(《雷诺阿邀你共舞》)同时也反映出黄礼孩对美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黄礼孩正在用他的信念和耐心,用他起舞的情怀,把更多的艺术体验和艺术人生展现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体验更完整的人生。
2010-10-23.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