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珠三角新诗论坛综述

标签:
林馥娜评论珠三角诗选第二届珠三角新诗论坛诗人 |
分类: 文艺批评 |
由左至右分别为: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评论家温远辉;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诗评家张同吾;《诗刊》常务副主编、诗人李小雨
“雅集珠江诗韵、助建文化惠州”
——“第二届珠三角新诗论坛”综述
林馥娜
由广东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惠州市文联主办,惠州市诗歌学会承办的“第二届珠三角新诗论坛”于2010年9月14至16日在惠州举行。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诗评家张同吾;《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温远辉;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惠州市委副书记陈仕其以及来自其他珠三角城市的诗人代表50余人出席论坛。
期间,全面收录了珠三角诗人诗作的《风雅颂诗丛》在论坛开幕式上首发。诗丛包括《诗歌惠州》和《珠三角诗人诗选》两部书籍。《诗歌惠州》收录了古今中外156位诗人吟咏惠州的300多首诗作;《珠三角诗人诗选》是首部珠江三角洲诗歌选本,共收集了119位诗人600余首诗作,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珠三角诗人的创作实力。论坛分主题发言与自由发言两部分进行。
一、论坛·主题发言
论坛主题发言部分在十五日上午举行,由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评论家温远辉主持。温远辉在开场白中说:通过“首届珠三角新诗论坛”的聚合和激发,相信诗人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创作方面已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收获。本届论坛在延续首届论坛的基础上,从规模上和作品梳理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今天我们谈论如何构建诗意珠三角、珠三角诗坛如何提升整体竞争力、珠三角诗人诗歌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如何作为等议题时,必须放在全国诗歌的大背景下展开研讨,才能从中发现我们优长与差距。请大家畅所欲言,为广东诗歌的繁荣出力献策。
《诗刊》常务副主编、诗人李小雨首先发表演讲,她认为珠三角诗群具有团结、和谐、繁荣和超前的特性。诗人们没有把写作当成是社会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出于心灵上的需求。本次论坛对珠三角诗歌进行了一次检阅与结集,是个好现象。她对龚奎林教授在《珠三角诗人诗选》的序言中对广东诗歌所做的详尽梳理与剖析表示赞同。并谈到了杨克的《中国新诗年鉴》持续推出优秀诗人、发现新诗人的不遗余力;黄礼孩创办《诗歌与人》的奉献精神和艺术眼光,乃至“5·12大地震”的理论集出版;新诗论坛的接力举行等,都显示了广东诗人站在时代最前面、与时代联系在一起、引领诗歌潮流的优点。同时,她也对诗人们提出了更深层的寄意。她说:“从全国范围来说,感觉在更深的层次中对现实的回应,能够起到振聋发聩的深刻作品还较少,诗歌的思想性和对时代的参与性不够,诗人的担当除了政治意识的担当,还有精神上的担当。像郑小琼那种带有生命痛感的发现就会打动人心。诗歌要有偶然性和新鲜性,怎么把公共经验和个人记忆联结在一起,是需要技巧的。我提倡有重量、有力度、站在历史的高度,有真实的、思想性的东西。生活永远在影射这个时代,近距离地观察生命的状态,可以考验出一个诗人提炼的技巧,龚奎林教授在序言中提到了珠三角诗人创作中能够注意到叙事中的抒情,这一点是好的。珠三角的创作能在全国的创作中找到痕迹,希望珠三角在已经引领全国的状态中走得更好。”
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诗评家张同吾从他本人每年收到的大量诗集中体会到了当前诗歌的困境,他说:“大家写得都很好,但都很相似,让人眼前一亮、感到震撼、十分美妙的作品,不是很多。诗歌是才情、智慧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我觉得,有灵气的诗人,思想是很巧妙、别致的。”他认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准备,才有什么样的诗。诗人应有独立的人格、平等的意识。把握好自我与诗歌本体、时代精神的关系才能写出有境界和精神力量的作品。
澳门原木出版人、诗人姚风认为:诗人对时代既要跟随又要保持距离,最重要的是不能丧失自我。我们必须自觉抵御侵蚀心灵的庸俗化现实,使思想、感知、创造一体化,达到“在有意的地方发现无意,在无诗意的地方发现诗意。”另外,诗人并不需要专业化,诗歌可以作为生活里的一部分,就像是一片灿烂的星空,让我们在生活里眺望。
珠海市文联干部、诗人卢卫平针对在大地震中产生的大量诗歌指出:在灾难面前的“诗歌狂欢”是不道德的,诗歌的本质还是要回到日常生活,诗人应和时代保持一种紧张的关系,对泛滥的诗情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节制。
中山市作协主席、诗人李容焕介绍了近一年中山市诗歌的发展现状及作为“首届珠三角新诗论坛”发起方对新诗论坛的持续开展和规格提升给予了肯定和祝贺。
惠州市文联副主席安想珍介绍了本届新诗论坛的开办及相关设想,为下一届论坛的举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届珠三角新诗论坛”将由佛山市接过接力棒,佛山禅城文化局副局长、诗人张况介绍了佛山市诗歌创作情况,并欢迎关心珠三角诗歌发展的各地领导、诗人、评论家届时相聚佛山。
温远辉在结语中说:李小雨老师和张同吾老师在发言中梳理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和现状,并提出了诗人在人格、道德上要勇于承担。感谢他们一直对广东诗人的关心,希望广大诗人深入生活,开拓视野,多出精品。让我们期待珠三角诗歌群体在下一届的精彩呈现。
二、座谈会·自由发言
论坛自由发言部分在十五日下午举行,会议以轻松随意的座谈会方式展开,由诗人、评论家世宾主持。世宾号召诗人们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各抒己见,也可各自提出议题,讨论诗人如何在破碎的现状中创作出抵达生命中美好境界的诗歌。
梦亦非首先以其编选的民刊《零点·70后诗歌专号》不收录女诗人诗歌为话题,质问70后女诗人为诗坛提供了那些可进入诗歌史的东西。他认为女诗人们的写作过于柔软,并引用了卢卫平所说的“一些女诗人的诗就是闺房密语。”来说明女诗人诗歌缺乏男诗人的硬度。
丁燕对梦亦非的发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她认为:梦亦非作诗的纯洁性首先值得怀疑,当你想了那么多如何进入诗歌史等条件后写出来的还会是诗歌吗?想得太多反而会成为一种羁绊。狄金森难道有想过那么多宏大的理想吗?她没有,她只是把感动记录下来,甚至没想到拿去发表,只是把它们放在抽屉里,这样也不妨碍她最终成为一个大诗人。而男性诗歌的硬是什么定义,如果没有软的衬托,何来的硬。
谢湘南认为:从确定文学史上的诗歌地位来界定诗歌的好坏是有问题的,要从个体的写作中发现写作的方向。
黄礼孩则表示自己对于思想的、原生态的东西相对会比较关注。
江湖海讲述了他对于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他在扬扬洒洒的长篇发言中说到:诗歌就是诗歌!诗歌要澄明、安静。诗人要能够从容地写出血液中的崇山峻岭、暗河大川与万马奔腾。一个人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个时代过于浮躁与病态,我们没有力量去改变外在,作为诗歌也无须介入这些过眼浮云。但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清醒地负责任地不断积蓄内心的力量并使其日益强大,并将这种内心的力量从容地呈现于诗歌中,这是诗歌不变的方向,当然也是珠三角诗歌突围的必然路径。
黄金明发言中谈到了关于诗歌写作中的精神状态,他认为:诗歌的创作是进入人与世界交会的那个有点不可控制的临界状态,是不可控制的,有一个线性思维控制的写作是不好的写作。线性思维容易造成一竽子捅到底,像新闻体的语言,是无法进入诗歌的。诗歌要写到突如其来又在情理之中才是好诗。
龙扬志在发言中提出要警惕地域的负面性,警惕对于地域的强调是否会妨碍了与外部交流的可能。
丁燕则提出目前很多诗人还在写追忆性的乡土诗作,缺少对当下城市现实的反应,缺少现实感。
谢湘南认为:现实感就是对城市生活的具体感觉,必须从具体生活的细节中构建一个诗歌世界。
谭畅则认为:现实和现实感是不同的,要回到作品去看他是否有现实感。
在关于“现实空间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议论中,世宾提出米沃什的《礼物》就是一首好诗。它的空间很广阔,过去与现在交错在一起,一首诗就是一生,一首诗里就把一生的阅历放了进去。
论坛的自由发言部分在针锋相对而又就事论事的友好争辩中结束。先后发言表明自己观点的还有莱耳、赵原、马丁林、吴敬尧等。
三、“珠江诗潮激扬惠州”诗歌朗诵会
本次论坛以“雅集珠江诗韵、助建文化惠州”为主题,惠州市委副书记陈仕其在开幕式上表示:众多领导、专家、诗人来到惠州,是对惠州文化建设的支持,此次活动丰富了惠州市文化建设的内涵。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新事物,需要用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反映。在推进惠州文化建设进程中,惠州市委、市政府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创作讴歌伟大时代、讴歌改革开放成就、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进程、激励人们斗志、推动惠州发展的优秀作品。相信惠州诗歌创作对推动惠州市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期间,在惠州民间文艺家邱宏伟的带领下,诗人们在14日晚畅游了惠州西湖,在霓光与湖影中踏歌而行,用心灵与相机摄下了东坡居士营造的豪放山水与蕴籍诗情。
15日晚,与会诗人在惠州学院和师生们一道,举行了一场主题为“珠江诗潮激扬惠州”的诗歌朗诵会。张同吾、李小雨等20余位诗人上台朗诵了自己的作品,为“第二届珠三角新诗论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佛山诗人陈陟云特地从佛山赶到朗颂会现场,为接力下一届的佛山新诗论坛赋予了诗意的延续。
2010-9-18.广州
李小雨老师在朗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