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雏鸣”之心常在,创造之念常新

(2008-04-08 20:15:31)
标签:

林馥娜博客

文化

雏鸣

科技文化艺术节

分类: 文艺批评
“雏鸣”之心常在,创造之念常新
 
 

◆“雏鸣”之心常在创造之念常新

林馥娜

 

  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更为紧迫。培养一专多能的“通识”型人才已成为多数大学的普遍目标。往常的单科型精英往往“隔行如隔山”,对专业之外学科的一无所知使人才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受限。“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持续举办对于多领域、多学科的复合和普及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而直接的接触和吸收将让参与者得到知识的有效碰撞而通向融会贯通之路。

  文学艺术是对万事万物的锤炼、提升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科学认识的影子。如宋代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包含了科学的解释和艺术的表现。天光云影为什么会在水面清晰地徘徊?因为水清如镜;水为什么会清?因为有从源头上持续奔流而来的活水。科学的认识和艺术的技法共同完成了对所指事物本义的阐释和能指的双重乃至多重表现,这里的源头可视为创造力,也可视为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在使用中的精华部分。

  还有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雏凤清于老凤声”不但说出了雏凤的啼声较老凤之音清脆,同时也喻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可引伸为意指文艺家初期作品的清新和锐气。长久的写作有可能因技艺的纯熟而多了些模式性的匠气,匠气固积便成为“死水”。同样,技术需要不断改良,才能更有效更快捷地服务于社会;科学需要不断摸索,才能推陈出新,深入核心。

  而我们的心就是活水的来源,只有不断倒掉久积之死水,让心态归零,用“雏鸣”之心对待创作,以创新之念发展科技,才能构筑出澄清如镜、行云流光的鲜活蓝图。

  让“‘雏鸣’之心常在,创造之念常新”——我以此与大家共勉。

 

2008-4-8广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