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意的人生   深沉地拷问(师子)

(2007-01-09 12:12:36)
分类: 众说馥娜
诗意的人生 <wbr> <wbr> <wbr>深沉地拷问(师子)
 

诗意的人生   深沉地拷问

师子

 

 

揭阳籍女诗人林雨的诗集《沉》终于出版了,这是她继《导火线》(林雨等揭阳七诗人合集)后的第二部诗集,作为同乡,我深感高兴。我是去年底在网上零星接触到林雨的诗的,后来在《导火线》上又读到了她的部分诗作,诗集《沉》让我更全面地感受到她的诗意。诗集分为“近处之远”、“咳嗽的自由”、“暗香”、“时光的痕迹”和“浮云流水”五个部分,收录了林雨2003年至2006年的作品。这些作品给我总体的印象是:短、冷静、节制、简洁,不矫饰、举重若轻,有良心、有很内向的人文关怀。

林雨的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味,用语冷暖交替,表达深入浅出;是人性之美、人事之实,是社会的良知与道义,是心灵的静悟与骚动,是生活的迷失与潜入,是行者蒙尘的舞蹈、梦想者温柔的摇滚。诗意多重,形式却不繁杂,她关注的东西很多,但不脱离现实的细节与事件,始终尊重自己内心的立场。

通过生活来思考诗,或是通过诗来思考生活,我想没有什么区别,这应是诗人自我挖掘时的一种自觉。林雨的诗蕴含着厚重的悲悯意识,对社会底层与苦难有一种天生的怜爱,例如《民工兄弟》、《沙兰镇的孩子》和《2004的夏天》等作品均传递着人心之暖。但更多的诗还是表达了人对人活在“当下状态”的无休无止的困惑与思考,对现代人性和城市冷漠的喟叹。她在城市之中,目睹商品社会的物质力量给人性带来的变异与扭曲,听到《城市的喘息》,看到《繁华背后》,看到劣医《在别人的生命里梦游》,城市的日常生活促使她直面传统与现代多重光影中的碎片,她是当局者,也是旁观者,这永恒的悖论与矛盾令她的思考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拉锯,像一只宿命的钟摆,已经被上足一生的发条。就在这样一个大漩涡中她把痛楚、焦虑、迷茫默默地化为文字,带着怀旧性的梦幻,进行精神分析性的自我审判,通过自我审判同时审判着这个大现场的一切人与事、微妙尴尬的局面。她“满腔的怒火/不敢叫喊”,或者“一直走着呐喊着,喝下不少凉风”,直到“前面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转角”,她极少用空而大的词或意象,她只是描述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却由读者自己去揭示深渊或黑洞,她只是描述愚昧上闪烁的光点,却让读者感觉到愚昧本身。“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这种特点在她的短诗中比较突出,如:“开始,拉着我的手/后来,牵着我的鼻子”(《领路人》)。题目与正文镶嵌在一起,我想读者是完全能够心领神会的,领路——拉——手——鼻子,春天来了——堵塞。

毕加索说过,艺术不是真理,艺术只是一种谎言,它教导我们去理解真理。在这里,林雨的诗句不在谎言与真理之中,却联接着它们。诗人在生存的不确定性、可能性及日常表面的周而复始的绝望中体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状况,理解社会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无处不在的潜规则,并把这一切加以糅合,纳入诗歌。这种由人及人的表现方法很实在,我很喜欢她在《规定》中所描述的:“你没法避开外来的异物/正如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批条的情况下。抛弃/子宫里的金属环。直至/嵌入血肉。镌为刺青”。

诗歌理论方面我一向比较迟钝,阅读这本诗集时,我靠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隐秘的心灵感应与自身对语言的敏锐触角,在这过程中不时有一些片断的诗意进入我的世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多的作品都对生活进行掩盖、忽视,并被生活所遗弃,但林雨不树什么姿态立什么主义,她生活着,以一种女性的怜悯写着平常的人与事,这也许就是她的诗集命名为《沉》的一种“沉”的品质。

拜读完林雨的诗集《沉》,让我悟得一个道理,诗歌之平庸与伟大总是纠缠在一起,如人心的好坏美丑,美好的事物太美了,坏的也太坏了,而相信的人仍然深信不疑,绝望之中仍执着。冷静与爱,其实我们都拥有着,如果你热爱宿命,为什么不能更好地热爱呢?正如林雨在《梦想了许久》中写到的:“看着自己穿过身体渐行渐远/没人知道我要去何方”,但不管此行的目的是什么,用古人的话说:“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我们一定不虚此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年祝福!
后一篇:赏仙藤感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