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世安:《读诗札记四·林雨篇》

(2006-12-22 12:57:28)
标签:

林馥娜诗歌

宋世安读诗札记

分类: 众说馥娜
宋世安:《读诗札记四·林雨篇》
 
 
《读诗札记四·林雨篇》

宋世安

  诗歌《沉入深处》不是林雨最好的作品,却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在我的诗歌审美观中,好诗歌有两种,一是强调诗意本质,能给人带来美感享受或者审美愉悦的诗意文字;二是强调现实功能,能给社会或者人生以警醒的哲性或诗化记录文字。而《沉入深处》把两者合一,既有诗意体现,又不失对现实的观照,当属最佳范畴。

  《沉入深处》的诗意丰沛可感是毋庸置疑的。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是如此的真实、鲜活和立体。诗歌两小节,第一节出现的是一个空旷透明的环境,“没有床。只有坚硬的地板/三面白墙和一面明晃晃的玻璃/……一直端正地坐着”——在这样一个经过布置,经过粉刷的环境里,在“坚硬”、“白墙”和“明晃晃的玻璃”组成的冷色调环境里,让人体验和感受着压抑、焦躁、拘束和不安,只能长时间“端正地坐着”;转而第二节,“在一个静静的午后。我终于自由地伸展四肢/身体如一条大毛巾,松厚柔软地/紧贴着瓷砖,幸福睡去”——和第一节形成鲜明对比,“静静”、“自由”、“松厚柔软”和“幸福”,一连串别于冷漠的暖色调意象,使阅读“瞬间”变得如此的安静、舒适、和谐。这样强烈的意境反差,并没有造成阅读和诗歌的断裂,相反使第二节中诗人所营造的暖色意境更加突现于文字之外,让阅读回归舒缓,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引起并实现对诗歌阅读的思考。

  事实上,诗歌两小节中诗人所营造的诗歌现场环境只有一个:“没有床。只有坚硬的地板/三面白墙和一面明晃晃的玻璃”,但诗歌现场感受却截然不同:拘束和自由。为什么同一个固定的环境,却有着两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这就是诗歌的内质所在,大概也是诗人希望从这首诗中要反映和表达诗歌主旨,同时也回归题目“沉入深处”:面对现实的困境,或者面对环境的束缚,在不能顺利改变客观事实的情况下,与其无休止地躁动不安,活得拘谨痛苦,不妨换种心态,换种眼光去看待,去处世,活出自我,体验幸福——这是从诗歌中体味到诗人的处世哲学所在,不是屈服,不是逃避,只是有时候退一步的确会海阔天空——“世界静止,飞尘落入泥土”。

  林雨是善于并懂得生活的,她的敏感灵性,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和哲理,让她“沉入深处”,而乐观沉稳,又让她充满快乐和自信,让她“幸福睡去”……这些在她的诗歌中都能读到。

附:林雨的诗《沉入深处》

没有床。只有坚硬的地板
三面白墙和一面明晃晃的玻璃
睡眠无处落脚
一直以来,端正地坐着是我唯一的姿态

在一个静静的午后。我终于自由地伸展四肢
身体如一条大毛巾,松厚柔软地
紧贴着瓷砖,幸福睡去
世界静止,飞尘落入泥土

  [林雨]女,原名林馥娜,生于七十年代,籍贯揭阳,现籍广州。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诗刊》、《作品》、《绿风》、《中西诗歌》、《羊城晚报》、《佛山文艺》等。诗观:认为诗歌是对生活的一种超脱,写作是构筑心灵小屋的手段,而生活是小屋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诗歌就是那生香导味的调料。写一首诗,也就是一次经历的完成,从平淡中寻找摇滚,在呐喊里辩识本质,我总是满怀激情地完成一次次对生活的逃离与潜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