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潮绣与姑嫂鸟

(2006-12-11 13:00:24)
分类: 散文随笔
潮绣与姑嫂鸟
 

◆潮绣与姑嫂鸟

*林雨

 

  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之一“粤绣”的主要流派,早在唐贞观年间,刺绣工艺已在潮汕一带广为流传,并一直沿延相传。潮绣品种花式繁多,我所接触过的就有细纱(小如发丝的彩线)绣、抽纱、珠绣和后来发展出来的机绣。

细纱绣是我在这里为了区分类别而做的暂名,原本称潮绣。细纱绣的图案遵遁了传统的对称美,主线为金线,配以银、彩线混合或渐进剌描,构图鲜艳夺目,熠熠生辉,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垫高绣,即用一些棉絮垫底,最高达1寸多,然后在上面绣上金丝绒线,使绣品有浮雕感,这种绣法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描绣出来的龙凤等动物栩栩如生。1982年,国家刺绣大师林智诚老先生的钉金垫浮绣《九龙屏风》,就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金杯奖”,并曾被当作国礼赠予法国的戴高乐总统。而潮汕地区普遍家庭中最常见的绣品就是门帘、床楣、枕套这些新婚时的用品。

抽纱在潮汕家喻户晓,方言叫“做花”。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抽纱从欧洲传入潮汕,潮汕抽纱中的通花,俗称哥罗纱、菲立等,就是由外来语直译过来的。经过与本土刺绣的融合嫁接,沿变出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花样”(绣品图案的纸稿)。潮汕的女孩们还在上小学的年龄,就大多跟着妈妈或姐姐学会了这个手艺,放假时就在抽纱厂、作坊里领这些刺绣活回家做,既是对“女红”的修炼,也可帮补家用。潮汕抽纱工种繁多,针法复杂,在产品中混合交替使用。工种针法多达240多种,大致归纳为:抽通、刺绣、补布、钩编4大类。潮汕抽纱产品行销世界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2年,周恩来总理曾把潮汕抽纱精工玻璃纱台布作为国礼赠送给伊朗王后,引得王宫一片轰动,群臣赞叹不已。
  珠绣则一般是在一些衣服(比如旗袍、毛衣、牛仔裤)的半成品上按设计好的图案钉上珠片、珠筒,给衣物增添了或高贵或艳丽的色彩。机绣是在手工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以机代工的车绣,适合一些批量产品的制作,普遍用于衣物的绣缀。

潮绣之所以源远流长地传了下来,跟它融入当地人生活的深广度有关,从艺术雅品到床上用品的应用,乃至家俱花罩、身上的衣服等居家生活中都会用到这一手艺。买来的衣服往往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巧手的潮汕人就会应用或钉、或绣、或勾编的方式进行改造,在衣服的领口、襟口、袖口等地方订珠片;在胸部戴胸针的位置绣或缀花朵、水钻。比如连衣裙领口开得太低,用其它材质的花边什么的去贴补都不相衬,但用同色丝线经过“通花”工艺勾编的形式筑起一抹“护栏”,便可达到既不曝光,又有通透感,重要的是不会影响到裙子原来的整体设计效果。若孩子的裤子不小心勾破了,也可如法炮制,找来一些有卡通图案的边角料,用“补布”的方式绣补上去,不知情的看上去还以为是买来的时候就有的图案呢。

与绣品一样渗透于潮汕人的生活中的,还有一则人们从小就能从长辈口中听到的凄美故事。传说有一对聪明、美丽、勤劳的姑嫂,不论是什么样的花,只要她们见过就都能绣出来,而且绣得活色生香。她们设想要绣尽天下花朵,于是经过长时间的描绣,其它的花都绣过了,唯独杨梅花还没绣成,因为杨梅花开在三更,而且即开即谢,谁也没有见过。在一个晚上,姑嫂俩相携而行,带上花规(用软木圈成圆形,钉实,用来固定绣花布的工具)等用具,夜上山顶,等待杨梅开花。她们的衣裳都被风露打湿了,在千等万待中终于熬到了杨梅开花,她们欣喜若狂地绣了起来。突然一阵强风吹来,山林里跳出来一只猛虎,张开大口就咬嫂子,鲜血染红了花规。姑姑吓昏了,醒来时已不见了嫂子,她手捧着殷红的花规,一边痛哭一边叫唤着:“嫂啊,嫂啊……”走遍了一个又一个山头,最后化成了一只杨梅鸟。从此以后,每当杨梅花开的时候,人们就会听到绵绵不绝的悲啼声——“嫂啊,嫂啊……”人们都叫它姑嫂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