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潮汕风情

(2006-09-27 23:36:15)
分类: 散文随笔

潮汕风情

◆潮汕风情
*林雨

  在广东,要说对古代习俗保存得最完好,最具古文化特色的地方,当数潮汕地区了。如古代寺庙、民居建筑(四点金、下山虎式的宅院)、潮剧、祭祖拜“老爷”,品尝工夫茶等,让你处处感到古老悠远的气息。那昂扬振奋的潮州大锣鼓,悠闲典雅的弦诗乐,令人激动的英歌舞,春节的飘色队,无不延续着鲜活的古风与悠悠的中原文明。而其中名声远播的,当数工夫茶与潮汕姿娘了。

一、工夫茶

  工夫茶在潮汕人的家里,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饭后工余、客至友来,都少不得工夫茶上台。工夫茶道也成为代表潮汕文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通常工夫茶是用乌龙茶来泡,不伤胃。乌龙茶是所有茶类中最耐人寻味的,属于半发酵茶,其外形色泽呈青褐色,典型的乌龙茶叶沿呈红色,中间呈绿色,故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饮之继有绿茶鲜浓之味,又有红茶甜醇之美。
  泡工夫茶时,先是放水去煮,再洗茶具,准备茶叶,接着水也开了。首要程序是把茶具都用开水烫洗一遍。茶壶是陶制的,小巧玲珑,茶杯更加讲究,必须用上好的枫溪瓷,白得透明的为上品,称为“白玉杯”,只乘得下一小口的茶水。接下来是洗茶,即将第一次泡出来的茶水拿来洗杯子,不喝,意在去掉茶叶中采茶人的汗味和有可能带着的杂质。古老的洗杯手法是非常讲究的,不象现在茶艺馆的茶艺师们用木夹拈杯洗涤,而是用中指托住杯子底部,拇指轻按杯边,食指抵在杯肚,浸到另一只注满茶水的杯中,轻轻作力,杯子就滴溜溜的转起来了,没有耐性的人经常做不好这道工序。茶杯通常是三个,有句俗语说:茶三、酒四、玩二,便说出了数量对于质量的合适尺度,力求把握最好境界的文化内涵。
  要使泡出来的每杯茶色泽、温度和容量持平,得掌握好“高冲低洒”的度。一开始是“乌龙出海”,给每个杯注上茶水,然后是“关公巡城”—-在每个杯上来回冲洒,以保持浓淡相宜。最后是“韩信点兵”—-到此时,壶里的茶水只能是一滴滴的洒出,均匀分配至每个杯子里,务求倾尽壶中茶水。茶壶是不能留有茶水的,以免因久浸而影响茶的韵味和耐泡程度。
  茶冲好后,首先敬座中长者。泡茶者一般是小辈来做,而且自己是不喝或最后一个喝的。泡茶一般是在天井里的荷花缸旁,赏花品茶。年老的喝茶者,喜欢一边听潮剧一边品茶,年青的则听一曲潮筝《昭君怨》《寒鸦戏水》,这些潮筝古曲几乎所有的潮汕人都耳熟能详。在弦丝幽幽、茶香袅袅中荡涤尘心、交流思想、聆听长辈警教或者看一本好书,已然重返远古时代。潮汕人闲来摆弄工夫茶,便从有条不紊的茶道过程中,不着痕迹的融入了从容、淡逸、礼仪与忍耐的美德。

二、姿娘


  潮汕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古汉语的一些方言,例如女人统称“姿娘”。小女孩叫姿娘仔,老年的叫老姿娘,美丽的女人叫雅姿娘。姿,姿色、姿态;娘,古代深闰里的小姐。姿娘这两个字,尽显了女人的美态,让人一听就有一种娇柔温婉的感觉。她们从小就会利用空闲时间去学一些诸如绣花、裁剪衣服、织毛衣、做饭等被公认为女人都该会做的事情。而上奉高堂,相夫教子更是每个“姿娘”的天职。她们会把男人当做天,自己则做一个点缀的月亮。
  流传在外的一种说法是,娶妻要娶潮汕女。因为潮汕女人温柔、顾家、贤慧、识大体。潮汕女人自小就被告诫:姿娘要有姿娘样,从站、坐、吃饭到待客接物都有一套礼仪。并由长辈耳提面聆地传授下来,相信大都分的“姿娘仔”都体验过因为不小心吃饭嚼出声音或筷子抓得不合标准而被长辈责罚的过程。
  潮汕女人的形象永远是整洁得体的,家里永远是和睦温馨的。因为有着厚重的家族感和一直以来耳濡目染的以家为主的家庭观念,姿娘们对家以外的事情会相对看得比较淡,加上一直以来的礼仪教育,她们自觉地以心目中的淑女准则要求着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以就算在女人已成为半边天的现在,一样生活在现代都市里,一样奔忙于职场中,但她们和一些心气浮躁、气急败坏的女人从气质上就有天壤之别。她们的容貌也许并不见得胜人一筹,但是那种恬静平和的神情往往就让人震摄。
  本以为七十年代末的潮汕女人已经接受了新思潮,摆脱了传统的影响,与七十初或更上一辈的女人们应有所不同,其实,她们也与妈妈、婆婆们没什么两样。同样会在大街上诳了半天之后,把准备为自己买衣服的钱换成了丈夫或儿子的衣服拎回家,骨子里潜存的,依然是传统家庭教育的产物。她们的穿着打扮可以性感开放,但个性却依然是内敛、单纯的。
  “姿娘”们淡泊钱权,却用尽心思把自已的家营造为世外桃源,任风云变幻,看世事沧桑,潮汕女人依然是生活在古风旧韵中优雅恬淡的“姿娘人”。

 

三、潮州音乐

  流连于潮汕的街头巷尾,总会有袅袅的弦诗乐悠悠入耳,不经意间倘徉于胸中的块垒与烦嚣已随之一一扯平。
  潮州音乐素有“唐宋遗音”、“华夏正声”之称。古朴平和的弦诗乐和清脆的笛套、雄浑的大锣鼓在不同的场合绽放着各自的妍丽。
  其中,潮州古筝曲《昭君怨》、《柳青娘》以其深沉、悲凄的慢板格式时常引用于潮剧中“乌衫”一角的配唱中。乐曲起时便能联想到水袖轻拢、春山(眉头)微锁的伊人那种寂寞哀凉的眼神、那种独立于漠漠天地间絮絮不尽的悲伤,由不得你不动容。而《寒鸦戏水》则以柔媚跳跃的别致韵律让听者感受到寒鸦嬉戏,点水翘尾、腾跳挪跃的生动情趣。《平沙落雁》的悠扬流畅,雁鸣雁舞的场景更是随着音符飘然眼前。
  潮汕人重视教育,父母都以子女能出外求学就职为荣。加上本地区人多地少的现状,出外谋生的人特别多。而昔年的外出潮人,除了带上生活必需品之外,还会带上一把工余饭后用来抒发感情的椰胡,再苦再累的日子,在拉拉唱唱中也多了份随遇而安的释然。
  这种融汇于生活中的音乐似乎也成为人与人之间互相谅解的纽带。记得小时候有一个爱汹酒的邻居,时常会在醉后打人摔东西,印象中是一个极度厌恶之人。直至有一天,他女儿邀请我去他家玩,这个平时让人觉得可憎的男人正端坐在一架扬琴前,两手灵活地飞舞着敲击出悦耳的铮淙,我仿佛由此而看到了他真善美的一面。从此,对他的所有嫌恶便在这动人的琴声中消失无踪。
  可以说,那里有潮人,那里就有潮州音乐。在一些“老人间”(敬老院)里,三五成群的潮曲爱好者经常不论老幼地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得其乐。而一些不懂演奏乐器的出门(远离家乡)人也会带上几盘灌满《张春朗削发》、《陈三五娘》、《进边会》等潮剧和潮曲的VCD,让自己在异乡他壤上重温乡音的亲切与美丽。


四、潮汕“物食”

  潮汕人把小吃叫“物食”。《搜神后记》记载,“晋初,尝有一人误堕穴中……若饿,取井中物食。”“物食”就是从这里演变成后来特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吃的。潮汕人至今还演用着这样的古老叫法。
  记忆中能把人从梦中香醒的物食,是那种叫薯粉豆干的小吃。这是一种用番薯磨成粉,然后加工做成一块块约四指大的“方砖”,上面抹上一层橙红的食用色素,样子非常诱人,放进滚烫的油锅中一炸,香味四溢,熏得人直流口水。再把它上碟,切成四个小方块,沾上蒜泥醋,继爽口有弹性而又不腻。在而我总是未来得及沾蒜泥醋就把它往嘴里送,每次总惹来奶奶善意的骂。
  而关于豆腐花的记忆,更多的是骑在爸爸肩膀上摇摇晃晃、左顾右盼那种“一览众人矮”的快乐。卖豆腐花的老伯伯,就在菜市场的角落里摆几个小凳子做起了生意。每次看到我们来了就笑嘻嘻的招呼着,一边利索地拿起铁勺子,在塘瓷缸里“笃笃”地切割起豆腐来,每盛一层豆腐就撒一层黑芝麻糖,眨眼间一碗层层叠叠的豆腐花就在面前了,入嘴滑软甘甜,清香生津。而每次撒娇地爬上爸爸肩膀,叫嚷着要吃豆腐花的感觉比豆腐花还甜。
  读书的时候是最容易感觉饿的了,好不容易等到下课的时候,饥肠辘辘地跑回家,往往饭桌上还会有早上吃早餐留下来的一些叫“猪脚圈”的送粥小菜,这就成了我最好的果腹物食。这是一种用各种豆类和猪肉粒等配以香料为馅,以面粉浆为皮的油炸小吃。看小贩炸猪脚圈也是一种快乐,只见他把一只带有长把手的铁制敞口小圆勺(大小如猪蹄的最末节带甲部分,故有“猪脚圈”此名)往早就备好的面浆桶里一晃,勺子里就有了一层面浆,另一只手则用小汤匙把馅一填,淋上一层面浆,再往滚烫的油锅里一放,即时激起一堆堆油泡,还伴着沉沉的“哔哔”声。还没上碟,那香气早已钻入腑脏,让人不由得猛吸几口气。
  而菜粿则是我那场青青涩涩的初恋中不可或缺的一段香,当华灯初上,我们手挽手在榕华大道上悠悠徜徉的时候,那种油煎的菜粿香味总会伴着我们的爱意在空气中弥漫,当我们把马路压了无数遍之后,站前路体育场前档口上即煎的菜粿就是我们捕捉的猎物。那是一种用大米碾成粉之后,加上番薯粉加水揉匀,做成饺子皮一样的圆块,然后包上各种加上香料的青菜馅,有韭菜、白菜、包菜等,做成一个个比小笼包略大的粿。再在蒸笼里蒸熟,凉在竹匾里,要吃的时候就放在平底锅稍煎片刻,估计热透了就可上碟。菜粿入口脆中带软,因为表面用油煎过,有香脆之感,而里层是青菜,吃起来油而不腻,和着清爽的菜汁,让人食指大动。他总是一边吃一边在跟我说这说那,而我总是默默地吃,静静地听,因为他比我大很多,我喜欢听他讲许多我不知道或不懂的事情。末了,他总会亲昵的埋怨我长了一对自私耳,只听不说。
  还有一系列被称为“物食仔”的,就像“鸭项”(长条,状若鸭脖子的花生糖)、米方、芝麻条等糖类;杨桃脯、话梅等干果类小吃。每一种喜欢吃的物食似乎都丝丝缕缕地掺透着一些挥之不去的情愫,就连“物食”这两个字,因为是老家独有的叫法,读来也会平添几分亲切之感。究竟是因为不舍得那一段时光的流逝而记住了这些物食,还是因为物食被付予了情感而得以永存,我已分不清楚了。

文章引用自: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紧箍咒
后一篇:流水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