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化的乡土(1)

(2006-03-14 10:37:04)
分类: 散文随笔

◆世界化的乡土

 *林雨

 

一、开平碉楼的建筑特色

  如果说贯通全球的互联网是使世界成为地球村的纽带,那么,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就是开平成为世界乡土的桥梁。互联网以信息的传递使发生在每个角落的事件快速传遍全球,华侨却以自己对文化的吸纳和传承使国内的开平(地理上)世界化,海外的开平(人文上)乡土化。因为侨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侨人口比开平现有人口还多,故有中华海外两开平(诗人刘逸生诗)之谓。这两个处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氛围的开平,正是由血缘的纽带和对故土的热爱紧紧联结着,既相分离又相互守望。
  广东华侨众多,华侨文化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沿海各个地区,而在直观上体现了开平侨乡文化的繁盛与独特性的,正是那些星罗棋布,坐落在偏远乡村绿野间的碉楼。地理上的闭塞与物质文明上的先进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开平奇妙地汇合在一起,落田耕地、上田听留声机(当时是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才有的先进用品)可谓是乡土的,又是世界性的生活。开平的碉楼记录在册的就有1833座,另外还有数不清的风格相近又各呈其趣的穹、楼、庐等民居,远远超过古称千碉之国的四川东巴地区,东巴是南北朝至唐代东女国的地域,现存的古碉楼也只有343座。开平碉楼与东女国碉楼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众碉(公用碉楼)和家碉。国内其它地区虽然也有一些碉楼,但都是作为防御性建筑依附在民居等建筑群之中,像客家围屋的碉楼就是附属于全围的一部分,开平的碉楼则大部分单独建造,集众碉的公用、防御性能和家碉的私有、居住性能于一体。
  开平早期的碉楼代表作是三门村的迎龙楼,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因开平处于珠三角的西南部,地势低洼,常有洪水灾害,且地处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的四不管交界地,社会秩序混乱。故此,乡民筑碉楼用于防洪防贼,墙壁厚达九十三公分,每层四角均设有枪眼,为保障乡邻的生命财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鸦片战争后的经济困难时期,大批的开平人到海外谋生,经过了几代人的奋斗,终于积累了一些资金,二十世纪初便开始有华侨汇款或亲自返乡置业成家。到了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平出现了华侨回乡建设的高潮,这个时候是欧美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正是国内军阀割据、匪乱猖獗的时候,于是集防御与居住性能于一体的碉楼便应运而生,华侨为了保护财产和家属的安全,把自己在海外建筑铁路的泥水匠工夫发挥出来,亲自当起了楼房设计师,并把自己在海外所耳濡目染的西方建筑元素采用在自己的楼房上。
  往往正规的建筑师会顾及风格上的冲突和尺寸、比例上的各种规范,不随意应用各种不同的元素。像潮汕地区的房屋就以设计的精细和尺寸上的严格控制而闻名,比如灶台必须多高,床铺摆放的位置,门槛及门框的高低都精确到毫米,每一个建筑师都会有一卷特制的皮尺,上面不同的刻度标明着不同的含义,在这一刻度上是财运、健康、旺丁,下移或者上扬一个刻度就有可能是灾祸、病痛、分离等象征,大到每个梁和柱的方位,小到每块瓦当(用于屋顶、檐角上的古瓦)的形状大小,都考究精巧。在风水上的讲究也与科学上所讲究的顺应自然环境相吻合,往往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屏风、廊框等各种木雕上的精细繁复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故有潮汕厝,皇宫起之说,意指潮汕地区建筑工艺的精细达到了皇宫一样的精雕细琢。也正因为对工艺的固守,所以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态度也比较审慎。
  而开平碉楼的设计者本来就是屋主本人,他们大部分是打工者,是农民,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不像别的建筑者会遵从一定的规范,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开放的胸怀吸纳和糅合了所见到的、认为美的一切元素来构建家园,而这样杂烩不同风格,不同宗教的建筑,正是开平碉楼独特的文化特点所在——世界化的乡土建筑。自力村的碉楼群就是这种代表性楼房,它们糅合了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斐济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穹、柱、浮雕等异国风情外露张扬,周围环拥着的是荷塘、竹林、与广褒的稻田,在小径深处还不时能看到山草莓露出它们那红焰焰的小脸,这种既现代化又古朴的氛围散发着引人入胜的魅力。
  开平的楼房建设显然迥别于其它地区,东女国楼房是本民族文化的产物,崇尚母系文化及生殖崇拜;香港和澳门的洋楼,则带有殖民地文化的特征,是单一的西式建筑文化;而广东另一侨乡潮汕地区的建筑,虽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因素,但总体还是保留着以汉文化为主,西洋为辅的格调,像四点金、下山虎等格局都是传统古建筑的模式,留心观察才能发现在门窗等细部上有一些西方建筑的花式及痕迹。可以总结出来的是,在受西洋建筑文化所影响的地区中,港澳是被强加的;潮汕是吸纳而内敛的;开平却是拿来而张扬的。
  放眼看去,开平碉楼的中西文化大融合历历在目,罗马柱顶着中式的屋瓴;古老传说中吉祥的凤凰脚踩现代化的地球仪;苏武牧羊、鸳鸯戏水与西洋火船、教堂洋楼的壁画;意大利风格的卷草与中国瑞兽麒麟;乡间土灶与西式洁具,这些中西风格渗杂相间的排列,形成了强烈的视角冲击,俊庐的一幅对联中外同风,世界文明正反映了全球化和乡土化在这里的奇异结合。能够这样不顾规范,甚至不讲比例,就连门上的对联也不讲究平仄,只按心目中认为美的构思来完成不中不西,不三不四的建筑物的,也只有这些特定时期、特别经历的开平人为之。而当年开平的泥水匠行当,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发展,已经成长为现代化的建筑业,成为当地的支柱行业之一。

文章引用自:http://linfuna.2000y.ne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