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馥娜诗语

(2006-02-22 10:06:43)
标签:

林雨博客

分类: 文艺批评
林馥娜诗语
 
 
林馥娜诗语:
 
◆从存在里发现诗,从诗里发现更理想的存在。如斯往返。
 
◆写诗是心灵的需要。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人的潜意识里总存放着已往从生活的过程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当我们试图表达某一事物的时候,这些存放的信息便会以经验的形式跳出来判断并概括目前的事物。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表述自然带有个人的经验色彩,也可以说是“偏见”,无形中也局限了事物的更大可能性。所以尽量回复到本质上去进行揭示,才能展开一个更宽阔的诗境。
 
◆人类的生活包括三个方面,即时间、空间以及价值生活。人的存在期间及日常活动所反映的是时间生活,而空间生活也随着人的迁徒及旅行随形而至。从乡村到城市,从北方到南方,目之所至,田野、河流、道路、高楼都会构成生活的质感。而价值生活即是人活着的价值及生存意义,一个有使命感的诗人或作家,他所致力探索、表达的也正是这个层面的生活。
 
◆思考是寂寞的,而寂寞是否有迹可寻?时代在前进,各种价值取向也像坐标上的抛物线般忽上忽下地变化,我们只有不断用诗歌修正自己,让心灵的坐标在自己的调适中描画出来的抛物线保持着向上的走势。
 
◆唯美的灵魂和世俗的躯体就像雪和乌鸦一样形成黑白的对峙,在挣扎与坚守中做着拉锯运动。
 
◆一个诗人选择怎样的写作倾向,决定于他的精神层面所达到的高度,站得高,所审视的个体就超脱于其本身的表象,而附着了本人在精神高度上的再创造。
 
◆如果诗歌与当前的生活没有一点直接的联系或间接的触发点,就会感觉没落到生活的实处,偏向虚空。就像一件美丽的衣服挂在衣架上,是一种没有生气、没有血肉的美。诗歌与生活的触发点有事物上的触发,也即动态的联系;也有场景的触发,也即静态的联系。
 
◆相对于诗歌的阅读快感来讲,形式的东西显得意义不大。对阅读的俘虏,就是诗歌成功的条件。当打开一首诗的时候,你已不想去分析它的诗歌要素、结构组成等评论条框,只是纯粹地进入诗境,毫无拘束地任意留连,那么这首诗就是好诗。
 
◆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遇见神,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中,我们随时可以体验到神性(神其实就是我们心目中用以自律、用以宽慰、用以提升灵魂的个人宗教)。人有时就在神性和人性,甚至是鬼性中穿梭!而诗歌是让我们规避鬼性,还原人性,趋向神性介体。
 
◆如果写作已到了驾轻就熟,写出来都是合格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机械化来临,是到了要警惕的时候了。
 
◆物质追求的表面潜在的是价值的追求,如果说农业文明的最高追求是“天人合一”,那么商业文明的终极目标就是价值。这价值又有物质与精神之分,物质日渐丰足,则精神价值的位置便上升了。
 
◆“出生地”在我的理解中是,这群人在共同的大地——本义上的出生地站起,在各自向外伸展的枝条上吸收不同的养份与扬弃过程中所选择再生出来的精神出生地——即本身的作品所倚靠的价值体系。
 
◆先试着写你喜欢的,你会慢慢体会并总结出自己的所长,文学没有必然的目的地,所以不必问何去何从,而是在路上探索着。
 
 
 
 

◆正因为广东诗人的生存状态是多样的,各个工作领域都有诗人的影子,诗人就是人民群众,因而更突出地显示了“人民性”的写作,贴近生活,反映民生,同时又不无信念和梦想。

  内在的价值才是决定生存质量的因素,文化的缺失让人心灵枯竭,外部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为什么那么多出外打工的人都怀念故乡,实际上是怀念那种松弛闲适,邻里鸡犬相闻,相守相望的和谐精神。而城市因为激烈的竞争,已失去了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存,而这些写诗的人,正是在培养大爱精神,创造这种失去的温存,以文化充实心灵,用诗意融洽人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