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游记】沂澄虞济游记(一)沂蒙
标签:
健忘摄影风景风光图片沂澄虞济游记沂水莒县浮来山旅游 |
分类: 健忘游记 |
8月31日早晨六点离开沈阳,在唐山午餐和耽搁一阵,在天津经历大塞车,晚上十一点半才抵第一站的驻地——济南。第二天一早,又耽搁,十点才出发赶往沂蒙。
沂蒙在我原本的概念里,是一个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的老区。在来之前,对于它的具体的位置、历史所知甚少。之前的游程中,也很少涉及这里。可以说这次是第一次到访。
沂蒙山这个概念,其实所指不是一座具体的山脉,而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现在的沂蒙地区,大部份属于临沂市,再加上淄博市的沂源县和日照市的莒县。
一提沂蒙,就跟中国的近代历史相关联。其实这片土地,古时称琅琊(这里的琅琊可不是五壮士跳崖的狼牙山,那个狼牙山在河北保定)。秦统一中国后,全国设置三十六郡,琅琊就是其中之一,治所均在今青岛胶南琅琊镇,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汉朝建立后,大封同姓王,刘泽为琅琊王,设立琅琊国,东汉时,开阳、临沂两县归入琅琊国,并将国都从莒城迁至开阳(今临沂城)。至曹魏、司马之晋,琅琊国一直存在。三国的诸葛孔明出生在琅琊阳都,就是临沂的沂南县。书圣王羲之、 宗圣曾子、名将蒙恬、算圣刘洪、书法家颜真卿等,都是琅琊沂蒙人。
不管是沂蒙、临沂、还是今天我们要到访的沂水县,都因沂河而得名。沂河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的较大河流,为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从沂蒙山区纵贯临沂南部平原,河水环山 绕崮,款款南行。
从济南辗转一点多才到沂水县。沂水县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且临沂众多的4A景区也多分布在沂水县境内。
在沂水用的第一顿午餐,山东的大馒头成为了抢手货。这里的大米比起东北来逊色不少,但是面食真的是好。而且鲁菜,也很合东北人的口味,辽菜本身就从鲁菜发展而来。
沂水的景观几处都在地下。我们下午要参观的天然地下画廓,就是一处。天然地下画廊位于沂蒙生态第一乡、“红嫂故里”——沂水县院东头乡留虎峪九顶莲花山麓。车停景区内停车场后,需步行下到一山中深谷。地下画廓的入口,就在山环一处崖壁中。
天然地下画廊有“江北第一溶洞”的美誉。洞口处由全国著名学者、国画大师范曾亲笔题写洞名。
进入洞口,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由钟乳和石笋组成的奇异的世界。3200米地下长河溶洞,是中国钟乳发育最丰富的溶洞,被誉为岩溶地质博物馆。
千簇万丛的石笋,倒挂在洞顶,在美丽灯光的打造下,显得格外的绚丽。
没有携带三角架,洞内虽然有各种颜色的灯光辅助,还是幽暗。要想拍好,只能开着高感,背倚洞壁,施展“铁臂神功”,磨蹭着,让同行的游伴把我甩出很远。大部份游程,是我一个人在这洞内完成的。
溶洞内有许多象形的景观,但是因为我被落下比较远,美女导游的解说基本没有听到,也无法理解形似的奇石了,只能拍一些我认为比较美观的美景留纪念。
这一段,酷似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
洞壁上好象挂满了北方的冬天才有的冰挂一样。
穿过北国风光,前方出现暖色调的灯光。在幽蓝的基调下,那一抹暖色,尤为显得迷人。
原来洞内五光十色的灯光是根据每一段的主题不同而有所区别的。这一段以桔色和红色为主,意图打造一派南国景象。
以往一提到溶洞,人们一般都会想到南方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北方只有本溪水洞比较有名气。没想到在山东的沂蒙地区还有这样大型的溶洞存在。不光是地下画廓,包括地下大峡谷、四门洞在内,沂水许多景观都是溶洞。沂源县更是因为溶洞之多,被誉为“中国北方溶洞之乡”。
小桥,流水,绚丽的灯光,溶洞仿佛进入了海底水晶宫。当拍完这一幅美景,我离人群越来越远了。原来洞内的灯光是声控的。人群过后,只剩我自己,灯光突然间全部熄灭,我一下只身处抻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中。还是后面赶来的导游叫亮了灯光,使我虚惊一场。
溶洞的尽头,到了景区最惊险刺激的环节——溶洞漂流。在全国也参加过多次漂流,象这样沿着溶洞的流水漂流还是第一次。这里可能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吧。穿上雨衣,保护好相机,坐上橡胶船,一路尖叫着顺流而下,一会急冲,一会急拐,一会凌空颠起,真的是刺激非常。
被激流冲出地下画廊,在外面的山坡上,景区还开发了滑草娱乐项目。因为这个山坡,在冬季还有滑雪项目经营,所以有雪场的拖牵设备,而滑草所用的是一种类似于F1的赛车。车子用拖牵拽到山顶再滑下来。据说如果玩的人不采取制动措施,车子到达山下可以达到八、九十迈的时速。
傍晚五点钟,景区在下属的怡然居酒店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在餐桌了,充分的体现了山东人的热情好客。也让我们东北人体验了一下齐鲁大地的酒文化。
山东人好酒能饮,天下皆知,从山东好汉武二郎就可一窥一二。山东人论酒量可能比不上蒙古人,论饮酒的猛烈程度可能比不上东北人。但是,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之多,全国属第一。
首先从入座来讲,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非常有讲究的。我们一上来就坐错了位置而被当地人纠正了。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的位置,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陪”的位置,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次宾”,左面挨着主宾的是“副主陪”。右面挨着次宾的叫“三陪”。
其次酒具,山东人喜欢大碗喝酒,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山东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酒一般是38度左右的白酒,山东人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我们今晚喝的就是当地的地产白酒,不过听说老的沂水老白干没有了。
再次倒酒。入座之后,每位喝酒者都要先满一杯,叫门前杯。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
第四喝酒,我们东北人喝酒讲究碰杯就干,山东人的第一杯酒却要分六次喝完,叫“六起”,这个起字,要儿话韵。这第一杯的六次,都要由主人发起,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但是可以在桌上敲击“过电”。
最后敬酒的顺序,主人带领大家喝完第一杯之后,“主陪”也需要同样客套一番,带领大家喝一杯酒。这之后,才是主宾和次宾向主人敬酒。一番礼毕,这时每个人都有半斤以上的酒入肚了,可以进入战国乱战阶段了。
经过一番酒精的洗礼,起程赴日照的莒县。晚上就住在浮来山景区内。
莒县的“莒”字,第一次见到可难住了我,问过百度大哥才知道它念“举”。莒,始自原始社会的部落名称。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周封诸侯时建莒国,汉代为城阳国,后设莒县。莒县行政上归日照市管辖,地理上属于蒙沂范畴。
到达浮来山已是入夜,景区的电瓶车来到山门处接我们去景区内的酒店入住。当地导游说在浮来山某处(实在没记住那个崮的名称)可以东望看到日出。并在车行途中指点了上山的路径。日照可是“日出初光先照”之地,到日照,当然要去领略这初光先照之日了。
次日(9月2日)三点半起床,依导游所指方位寻路上山。此时正是日出前最黑暗的一段时间,约好的两人加我只靠着手机屏幕的光亮来照明。上山的路景区建了五百罗汉阵,白天还好,此时看去只觉两旁黑影绰绰,阴风飕飕。
黎明前的黑暗真的是够黑。就只凭着手机的一点点光亮,我们一路快到登到山顶。其实山不算高,山顶的有一塔或凉亭状的建筑已经可以望见了。这时突然在黑暗处,一只黑犬狂吠,拦住了道路,它的叫声,引得山上山下,狗吠声一片。这山上怎么会有狗呢?这是家犬还是野狗?
天太黑了,我们实在看不清拦路狗的大小。此时我们有点小慌,不知是应该续继上山,还是下撤,别看不成日出,再被狗咬。我突然想到了随身带着的相机,打开机顶的闪灯,对着上山的路一顿狂闪,一个是想看看倒底是什么样的狗,再也想把它吓跑。
狗真的不叫了,但是我的相机也没有捕捉到它的身影。还是黑,我们只能一点点磨蹭着向山顶靠近。突然黑暗中有什么东西向我们三人身边的树上扔石块,狗又开始叫,但是距离要远一些。身边的罗汉像更显阴森了,手机的光亮划过,显出他们狰狞的脸。此时再也不想看什么日出了。我此行的第一次看日出的计划也就此告吹。
从山上撤下来回到宾馆,趴在床上还再想,山上倒底是什么狗叫?是什么扔石头?回笼觉也睡得不那么踏实。只能等到天亮之后再上山一探究竟了。
天亮早餐后开始我们的浮来山游程。浮来山又名浮丘。素以天宫赐福于此山而著称。而“浮来”二字也取自“福来”的谐音。浮来山有三峰,北为“佛来峰”,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今天的第一站,就是浮来峰下的定林古寺。
定林寺内有一株银杏,号称“天下银杏第一树”。此树树龄达3500多年,树高26.3米,周粗15.7米,遮荫覆盖面积900平方米,盛夏时节每天需要吸收2吨左右的水分。而最美还是秋天,硕大的树冠上垂满金黄的银杏叶,蔚为壮观。
关于此树的围度,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说很早之前有一小子想要用臂展来量树有多粗,却碰巧遇到一位小媳妇倚树避雨,由于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小子只可从妇人一侧量起,量了七搂零八匝,旁人问起树粗,小生灵机一动答到:这树有七搂八匝一媳妇这么粗。
千年古刹定林寺是山东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为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故居所在地,始建于东晋,兴起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定林寺第一进院子以大雄宝殿为核心。定林寺的大雄宝殿缺少了一点其它寺院的金碧辉煌,从殿顶的黛瓦和檐角蹲坐的小兽来看,却颇具一番古意。
定林寺中院的青桐深处,有一幢玲巧别致、造型古朴的二层小楼,那就是校经楼。“校经楼”三字为郭沫若62年所题。现在小楼内是刘勰生平陈列馆。刘勰,祖籍莒县,在南京的钟山南定林寺寄居20年,完成了著名的《文心雕龙》。晚年在莒县浮来山创办了(北)定林寺。
从中院到后院要经过一处圆形的拱门,后院内道路的两侧种满了细细的竹子,给整个寺院增添了不少文雅之气。
后院内也有一株唐代所植的银杏,寿龄约1300年。后院的主体建筑是“三教堂”。三教堂是定林寺很独特的地方,它比定林寺稍晚,供奉儒释道三家。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宗教尊崇不一,三家也因此纷争不断。到了唐代,主张尊崇“三教”,平息教争,各地才多设“三教堂”。
商周老树、晋代古刹、隋唐庙庵——一处浮来定林寺,涵盖了如此多的历史遗存。
定林寺山门正南,由山路上行是“怪石峪”。峪口文心亭是1962年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周年所建。郭沫若亲笔题写了亭名。亭内巨石上镌有“象山树”摩崖巨篆大字,落款为“隐士慧地题”。经专家考证,这是刘勰的亲笔。关于“象山树”三个字的意思说法不一:一说指寺内古银杏寿与山齐;一说三字分指“佛像”、“浮来山”和“银杏树”,三者合起来,构成浮来山胜景。
怪石峪由许多石灰岩结构的奇岩怪石构成,峪中岩石上,历代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官员、寺僧及文人墨客的题咏多处。
浮来山的整个山势就象一条卧龙,北面佛来峰是龙头,定林寺为龙口,西面浮来峰为龙身,南面飞来峰是龙尾。龙离不开水。卧龙泉处在定林寺对面,正对龙口,润泽着静卧山中的蛟龙。卧龙泉为石灰岩溶洞,洞内一年四季贮水,传说若干年前,泉中栖息“龙鱼”,卧龙泉名即由此来。
清朝咸丰年间,捻军过莒,官兵追杀,附近乡民入山避难,当时因人多泉少喝水困难,危难之际有略知勘水知识的人在定林寺西掘出一洞甘泉,救了大众。战乱后,即立碑“救生泉”。同治年间,莒西大旱,蝗灾相继,瘟疫蔓延,时定林寺方丈命人将药放入救生泉中,以泉水救人。
佛来峰下有一处建筑为华人寻根馆,馆内展出了以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具有八千年树龄的檀根王为代表50余件根雕艺术品。馆内禁止拍照,无法让你看到巨大根雕的原貌了。
华人寻根馆背依的就是我们今早要去看日出所攀登的佛来峰,我们未登顶,远看到的山顶古塔就是福寿阁,也叫观莒亭。
要登佛来峰了,登山路就在定林寺的后面。我们日出前已经登过一次,所以很熟悉。路两旁的五百罗汉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白天看来还可以,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黑暗中他们的尊容。到福寿阁之后才知道,原来在阁里有卖货的老人居住,晚上拦阻我们的应该就是他和他的黑狗。
登上佛来峰,在观莒亭可以远眺莒地风貌,但是亭上窗户钱都锁上了,只能透过不那么清洁的玻璃窗外望。从北坡下山后,可以远远望见福寿广场上矗立的福寿碑。
福寿碑基座高6米,为四面体,主碑高21米,为全面锥体,分别刻制100个“福、禄、寿、禧”,周边用象征福禄寿禧的浮雕衬托,寓意为东方福地四平八稳,祈求人们多福多寿。碑顶为老寿星雕塑,高8.8米,在动力作下可以旋转,寓意八方送福。
福寿广场西面山腰就是千古观朝阳观。朝阳观始建于唐朝,最初为“龙泉寺”,后为佛为道、为观为寺曾三易其名,四易僧道,直到清末道家强盛,才定为朝阳观至今。传张三丰曾在此传功、炼丹。山门一幅对联谁会断句:朝阳观观朝阳观阳严冬如春暖;佛来峰峰来佛峰阴盛夏似秋凉。
在浮来山逛了一上午,午餐后我们就要继续上路。沿沿海高速南下,在阴江长江大桥跨过长江,直奔——华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