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吃的饺子,可怕的呕吐

(2010-12-06 09:14:24)
标签:

育儿

第一口

贝壳

宝宝

辅食

上周带贝壳去做常规身体检查,一切指标OK!身高75厘米,体重12.1千克。出了4颗牙。这些完全符合优质宝宝的数字迷惑了我们,让大家觉得:贝壳已经长大了,完全可以跟着大人吃喝,而不必另开小灶了。大人们乐得能够减少负担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呕吐惊魂夜                                                

自从8个月断奶后,身体一向结实的贝壳同学小毛病不断,湿疹未愈,流鼻涕又来袭,这波流涕未愈,下波流涕又来袭,断断续续。虽然没耽误吃饭玩耍、成长发育,但生病总是不好受的吧。这让我多少又增添了自责,如果我不那么容易生病,如果我的体质更好些,母乳喂养可以更长些,贝壳也许能避免这些小病的纠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母乳,是多么珍贵的粮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断奶,断的不单是宝宝的口粮,更是抵抗力的来源。所以,请仍旧在母乳的妈妈们坚持,请打算母乳的准妈妈们下定决心吧。

 

就在贝壳身体不适之时,我们又错误的认为他完成能跟着大人吃饭了。于是昨天,贝壳跟着大人吃了饺子。中午吃了两只,晚饭时吃了两只。在喂给孩子吃时,贝壳的爸爸还说:“饺子肉太多了,今天孩子都没吃到什么蔬菜。”晚上临睡前,贝壳打了两个饱嗝,散出来的都是饺子的味道,我还玩笑的说:“贝壳是不是睡梦里还回味肉的滋味呢。”深夜11点,我醒来给贝壳掖被子,他的小脑袋转过来枕在我的手臂上,我想等他睡熟了再慢慢抽出来,谁知就在这时,哇他吐出了第一口陈食,接下去就是好多口,我们俩的衣服上,他的被子上,他的脸上、头上,我立即叫醒了贝壳爸,我俩手忙脚乱的给换被子、擦洗、换内衣。贝壳难受的趴在我肩膀上,喂了几口水就不喝了,裹好被子我开始哄睡,这样,一直睡到早上五点多,喝了一些奶,又哄睡,我起身收拾准备上班。在路上还在纠结,要不要请假留在家里陪着孩子,但这最后半个月的工作时间里,我又不想请太多假,让领导认为我是破罐子破摔,不重视工作了。

 

                               消化不良,呕吐                                                   

现在想想,我该为这次贝壳的呕吐负全部责任,虽然饺子很香,孩子很爱吃。但判断这种食物是否易于消化,宝宝的小胃口能否承受的了还是在于妈妈我的。我忽视了这点。可见,虽然贝壳的成长指标非常优秀,但他只是小宝宝,小宝宝就得吃适合他们胃口的食物,我们万万不可贪图一时省力而危害到宝宝。总结这段时间的喂养,我觉得有几点需要正视。

1.一岁之前,宝宝的奶不能少,在保证足够奶的情况下,添加适量容易消化的辅食。

贝壳一天四顿奶,每顿200毫升。但在前几天,姥姥开始给他喂更多辅食,而变成每天三顿奶,每顿170毫升。要跟姥姥着重说明下,奶一点也不能少,辅食可以少。

2.少盐、少调料、少肉食

每次说到贝壳的头发不黑,姥姥总是说:“吃盐太少!”然后开始给贝壳的辅食里加盐,这些,我是昨天才知道的。不给孩子吃盐、不给孩子吃糖,我已经跟姥姥说了好多好多次。看来,我还需要重复,不断重复。

3.寒冷的冬天,并不意味着足不出户

老人们有些观念是陈旧的,譬如冬天就该穿着厚厚的棉裤棉袄,冬天就得足不出户。我发现在这些陈旧观念的养育下,贝壳即使在太阳高挂的中午,在户外照一小会儿太阳,也会打喷嚏、流鼻涕。现在的贝壳,完全是一株温室内的花朵了。这种密密实实的养育方法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宝宝上火。然后再费力的吃去火中药给宝宝清火。错了,完全是我们的养育方法错了。一年四季,宝宝都要经历且面对,越早适应他的能力会越强。

 

养育宝宝,是长久且艰巨的任务。在怀孕之初,我是不是就已经做好准备了呢,我时常这样问自己。已经辞职了,离开工作,有多种原因,直到现在,我还在犹豫,我是马不停蹄的接着换新工作,还是静心的停下来,做两年全职妈妈。有时候,内心强大的人会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而很容易做出正确决定。而我,还未修炼成那样的人,所以我的顾虑那么多,亲人的看法、家人的看法,我所面对的生活,如果我能冲破这些矛盾重重的障碍,我就变得内心强大了吗?孩子,是不是也需要一个内心强大的妈妈来做榜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