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10月19日

(2023-10-19 06:01:31)


从《王魁》到《情探》

——南戏凭什么演千年而不衰?()

徐宏图 


2023年10月19日

川剧《情探》



“万变难离其宗”,宋代温州人所作的戏文《王魁》,流传了约一千年,其改本《情探》等至今仍在演出,堪称是中国戏曲演出史上的奇迹,也是温州人的骄傲。然而,何以能流传千年而不衰,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何发展变化,却少有人问津。笔者自2008年完成专著《南戏遗存考论》之后,即着手调查与研究。经过十年的寻踪,终于发现此剧原来是顺着负心——不负心——负心三个不同的主题与结局发展的,最终依然回到揭露“负心汉”的初衷,南戏之根深蒂固,于此可见一斑。其代表作为以下三种:

1、戏文《王魁负桂英》。简称《王魁》,徐谓《南词叙录》著录。演王魁得桂英相助上京赴考,可中状元后却负心不认,桂英自刎,化作厉鬼勾走王魁魂魄至死的故事,被称为中国负心戏之始。全本佚,存佚曲18支收入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旨在通过王魁为了向上爬,一旦中举发迹,便抛弃发妻,赘入豪门,但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负心行径,迫使无辜被遗弃的女子自尽身亡,揭露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的罪行。因吐露老百姓的心声,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先在温州演出,九山书会创作的《张协状元》贫女有“你莫学王魁薄情种,把下书人打离厅”之语,这是贫女剪发变卖筹钱给张协上京赴试作盘缠用时所唱,她显然是看过《王魁》演出,深怕张协也会像王魁那样忘恩负义,才唱出这样的曲词。其结果正如贫女所担心的那样,张协比之王魁更有过之而无所不及。本剧后从温州传入杭州,周密《武林旧事》有《王魁三乡题》一本可证,胡忌《宋金杂剧考》称此剧有可能是南戏。同主题与结局的作品尚有《王俊民休书记》、《负桂英》等。其演出之盛况,直至明代才被《琵琶记》取代,明胡应麟《庄岳委谈》“今《王魁》本不传而传《琵琶》,《琵琶》亦永嘉人作,遂为今南曲首”可证。

2、传奇《焚香记》。明王玉峰著。凡240出,为王魁翻案之作。演王魁状元及第,除徐州签判。丞相韩琦欲纳其为婿,魁以有妻推辞。赴任前写信约桂英到徐州,不料信被欲纳桂英为妾被拒的富豪金垒篡改,称魁已入赘韩府,劝其改嫁。桂英怨恨不已,以罗帕自缢于海神庙。海神招二魂对质,知魁不曾背约,系金垒奸计所致,乃判二魂还阳。还阳后,魁遣仆迎娶桂英,二人重圆。综观全剧,明显受《荆钗记》影响,“改信”情节,如出一辙。同时亦受《琵琶记》及《香囊记》的影响,正如托名汤显祖《焚香记总评》所说:“大略近于《荆钗》,而小景布置,间仿《琵琶》、《香囊》诸种。”

学界对《焚香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前者如袁于令《焚香记序》曰:“桂英守节,王魁辞姻无论,即金垒之好色,谢妈之爱财,无一不真,所以曲尽人间世炎凉喧寂景状,令周郎掩泣,而童叟村媪亦从而和之,良有以已。”后者如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云:“今改之,打消背约事实,使之重圆,是虽出于传奇常套,反减杀悲剧之兴味焉。”

上述两种观点,均失之偏颇,未及作者的真正意图。作者之所以要替王魁翻案,是由于与宋代相比,到了元明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发生急剧变化,“一举成名,六亲不认”的现实已被视“求取功名”为一条“危险道路”所代替,人们开始同情他们的“怀才不遇”,尤其同情他们在婚姻上的种种不幸遭遇。因此,初期南戏那种以“负心类”题材为主的戏文逐渐过时,已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了,迫切要求观看通过曲折的斗争考验而获得美满姻缘之类题材的戏文,以接受新的刺激与鼓舞,于是陆续出现一些翻案之作,至元末明初终于出现高则诚为蔡伯喈翻案的名著《琵琶记》。《王魁》也一样,至迟于元代已出现不少翻案戏,如南戏《桂英诬王魁》、杂剧《王魁不负心》等,前者倒打一耙,后者为王魁辩护。《焚香记》则仿照《荆钗记》的套路,把一切都归罪于富豪金垒的改信。由于误会,桂英虽自缢,终还魂与“守义”的王魁团圆,于是赢得观众的认可,一真活跃在昆剧及其他地方戏舞台上, 《焚香记总评》称其“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

3、越剧《情探》。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在封建科举制度与婚姻制度下,“富易交,贵易妻”是普遍现象,南戏《王魁负桂英》正是当时的现实写照。《焚香记》改作“大团圆”结局,只能作为人民的想像与希望去看,难免“镜花水月”之感。故清末川剧作家赵熙首先突破这个主题,将其中《活捉》一场,改作《情探》,恢复南戏固有的王魁负心、桂英死报的情节,轰动一时。后成为川剧的代表剧目,传唱至今。

1957年,上海越剧院又特约田汉、安娥将川剧《情探》再度改编,并移植为越剧演出。本剧由陈鹏导演,聘请川剧演员阳友鹤、周慕莲和昆剧艺人薛传纲为顾问,杜春阳音乐整理,顾大良舞美设计,吴报章灯光设计,陈利华造型设计。越剧名家傅全香饰敫桂英,陆锦花饰王魁。同年1028日首演于上海大众剧场。后成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傅全香代表作。傅全香借鉴了川剧、昆剧的表演技艺,在“行路”戏里,运用四尺长袖,边歌边舞,表现出敫桂英美丽动人的鬼魂形象。其中【弦下调】一段唱腔,声情并茂,宣泄出人物满腔哀怨、悲伤之情,成了傅派唱腔的精品。《行路》、《阳告》两场戏,常作为两个优秀折子戏演出和教学之用。19584月,由江南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上海越剧院于1960年、1980年、1985年、1986年,四度赴香港演出,都曾携带《行路》和《阳告》。这两折戏的剧本,已由香港万里书店编入《越剧精华》第一集出版,剧中精彩唱腔已由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1980年,温州市越剧团演出其中的《行路》,贾小萍饰演敫桂英,参加在杭州举办的“浙江省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获二等奖。

总之,从戏文《王魁》到越剧《情探》,其间经历了负心、不负心、负心,即悲剧、喜剧、悲剧三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再一次证明:戏曲只有“与时俱进”,满足不同历史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才能根深蒂固,历演不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