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野士集》序

(2022-09-25 08:58:54)
标签:

365

话剧研究

《夏野士集》序


 《夏野士集》序

 

徐宏图

  

《夏野士集》,是陈寿楠先生继《温州进步戏剧史料集》(上下集)《董每戡文集》(3卷本)《董每戡集》(5卷本)《董辛名集》《温州老剧本》之后,又一部为温州乡贤著述汇辑的文集。日前寄下目录与部分书稿,嘱我作序,出于乡谊我欣然接受。

夏野士(19121990),原名夏公诒,平阳金乡镇张家坛(今属苍南)人。祖上曾是望族,提倡耕读并重,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接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与话剧艺术的熏陶,经常去城隍庙、玄坛庙、中所庙等处观看金乡“醒狮化装讲演社”演出《东亚风云》等抗日话剧。1925年小学毕业,因受温州学生联合会主席苏渊雷等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毅然离家赴上海投身抗日运动,主要是利用自己的爱好与长处,从事戏剧活动,开始国防戏剧创作。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当晚,就投入独幕话剧《保卫卢沟桥》的创作,次日完成,成为我国最早宣传抗日的剧目之一。“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随上海抗日救亡演剧第五队赴内地进行救亡宣传活动。同年11月,上海沦为“孤岛”后,返回家乡,参加办在平阳山门凤岭的“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负责宣传工作。次年3月出任永嘉抗日自卫会创办的《先锋》半月刊主编,发表了不少宣传抗日和国防戏剧运动的文章,包括通讯与特写等,产生较大影响。同年秋,任海门东山中学教员期间,组织成立“春野救亡剧社”并任理事。1946年任温州建华中学教员期间,创作并排演校园话剧《学校小景》。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吴淞中学教师。退休后,定居北京。1990年病逝,终年78岁。据李晖华文章回忆,其骨灰盒由子孙带回,夫人陈氏将其放置床头,同枕共眠十余年,直至2004年过世,子孙才把二人骨灰同穴合葬在金乡夏家祖坟。

《夏野士集》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戏剧创作(话剧)”,收入《保卫卢沟桥》《复仇》《守住我们的家乡》《我们不受压迫与利用》《怒吼的村庄》《我们是胜利了》《九一八的晚上》《夜半》《享乐的人们》《海的怒潮》《希望》等11个剧本。第二部分为“各种文章”,收入《抗战期中剧运的检讨与希望》《话剧在内地的趋势》《庆祝国庆保卫武汉》《为真理而奋斗》《纪念我们自己的戏剧节》《纪念戏剧节告永嘉戏剧工作者书》《我军撤退武汉与我们应有的认识》《悼王良俭同志》《给青年以思想发展的自由》《游击队的开始》《妇女在杭战中的力量》《剧运工作同志们的联系问题》《巩固剧运工作同志们的团结》《评英文趣剧〈三个问题〉的演出》等26篇,包括剧评、短论、随笔、通讯等。第三部分为“诗词”,收入古体诗、词200多首,亦有少数现代诗,均为有感而发。第四编为“主编的话选录”,收入任《先锋》、《生线》半月刊等主编的创刊辞、编后语、献辞等。第五部分为“集外拾遗史料”,收入时人与后人对夏先生著作的评价等。第六部分为附录,主要收入有关的信札。本集所收夏先生著作均为原创,为首次结集面世,其中话剧脚本与理论部分,尤为珍贵。

《夏野士集》的出版,其意义将超出文集的本身,因为它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已出与将出的同一时期温州籍话剧工作者众多文集之一种。若从中国话剧史的角度,将本书与已出的《温州进步戏剧史料集》《董每戡集》《董辛名集》《温州老剧本》结合起来看,至少具有以下几点特别意义:

一是展现抗战时期温州话剧创作与演出之盛,以反映温州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日精神。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是日本侵略者最早登陆之地,也是中国人民最早奋起抗日之处,带给革命知识分子的,则是积极投身抗战剧运之机。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群体性,即同时出现一大群话剧作家创作出一大批抗日剧作。夏野士仅是其中之一,于“七七”事变的当晚就写出《保卫卢沟桥》,比上海话剧界集体创作的同名话剧《保卫卢沟桥》(三幕剧)要早出一个月,这是了不起的行动!其他温州作家尚有很多,例如:董每戡有《敌》《保卫领空》《神鹰第一曲》《俘虏》《最后的吼声》《孤岛夜曲》《频伽》《给我们需要的》《孪生弟兄》《未死的人》《该为谁做工》《C夫人肖像》《新女店主》《天罗地网》《秦淮星火》等16种。董辛名,董每戡胞弟,著名导演,除导演《放下你的鞭子》《保卫领空》等几十部有影响的话剧外,还创作了《呼声》《胜利的启示》《游击队的母亲》《敌人的兽行》《最后胜利》《名优之死》《生命线》《照妖镜》等8种。王季思有《机声》《狗》《战创》《八点半》等。陈楚淮有《铁罗汉》《周天节》《血泪地狱》《黑旋风》《药》《韦菲君》《幸福的栏杆》《桐子落》《浦口之悲剧》《骷髅的迷恋者》等10种。尹庚,义乌人,长期在温州工作,与马骅、胡今虚创办《海防前线》杂志,写有独幕哑剧《锄头就是武器》《胜利的游击队》《艺术家与小丑》《两种宣传》《奇遇》等。池宁,舞台美术家,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由于伶、阿英等组成的“青鸟剧社”。担任过舞美设计的有《雷雨》《日出》《女子公寓》《这不过是春天》《武则天》等5种。马骅,散文作家,诗人,抗战期间,参加话剧演出的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卢沟桥之战》《菱姑》《保卫领空》《胜利的启示》《天上人间》等。黄宗江,影剧艺术家,除主演夏衍《愁城记》《草林皆兵》等之外,还创作话剧《大团圆》《南方啊南方》《风雨千秋》《贺龙刀》《春天的喜剧》《安娣》《孤儿恩仇记》等。姚易非,青田人,长期在温州工作,除演出抗战名剧《绯色网》《国家至上》《凤凰城》《牛头岭》《前夜》等外,还据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改编同名话剧,连载于《浙瓯日报》。林斤澜,除主演董每戡《保卫领空》、夏衍《一年间》、曹禺《雷雨》、茅盾《清明前后》、陈白尘《群魔乱舞》等名剧外,还创作话剧,出版《布谷》等剧本集。黄宗英,黄宗江胞妹,电影演员,抗战时期与黄宗江一起进黄佐临组织的职业剧团,演出《鸳鸯剑》《甜姐儿》《君子好逑》《日出》《七重天》等话剧。总之,其时温州话剧之盛,我虽然不敢说是半壁江山,却敢说是东南重镇。夏野士先生只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二是揭示温州话剧传入之早与兴盛之因。中国话剧肇始于1907年,是年,中国留学生李叔同等,在日本东京创建“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话剧”之名是后来由洪深取定的。据陈寿楠《温州话剧百年史料集》考,话剧传入温州是1912年。至1919年已在温州各县演出,时称“文明戏”或“新剧”,例如是年5月,乐清高等小学为响应“五四”运动,在操场搭台演出文明戏《东亚风云》。次年,温州中学演出校长朱隐青编导的独幕新剧《钟雅生》。1922年,金乡城里相继组建“旭社”及“醒狮化装讲演社”两个社会团体,后者其实是早期的话剧社,演出《东亚风云》等抗日剧本,夏野士经常去观看,为他后来投身抗日从事话剧创作打下基础。案:《东亚风云》又名《安重根刺伊藤》,顾无为作,演的是朝鲜(高丽)国势衰微,日本吞并它,以无理条约强加于朝鲜,激起民众愤慨。爱国志士安重根趁伊藤博文去中国东北之际,在哈尔滨火车站将其刺毙。因所演剧目契合中国抗日形势,其时伊藤正好成了日本派来中国督战的统监,于是大获好评。据《申报》载,该剧由上海“任天知进化团”于1911年初首演于南京昇平戏园,一时誉满大江南北。至于温州话剧之所以如此兴盛,有两大因素是不能怱略的,一是温州是南戏故乡,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里戏剧气氛浓厚,写戏的人多,演戏的人更多,向有“瑞安出才子,平阳出戏子”之称,瑞安最大的才子是《琵琶记》作者高则诚,平阳戏子占据浙南闽北。二是温州与日本交流频繁,留学日本的文化人也多,最有代表性是董每戡与董辛名兄弟。董每戡于1928年底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攻读戏剧,次年底回国,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1931年创作《C夫人肖像》,轰动上海。19383月创作并演出三幕剧《敌》。董辛名于19353月进日本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研究谝导电影戏剧,1937年抗战爆发,毅然归国,投入国防戏剧运动,主要致力于话剧导演,合计数十部之多。董氏兄弟留学日本,对话剧在温州乃至全国的传播功不可没。

三是彰显温州话剧的魅力,促醒戏剧界要重视话剧,给话剧以应有的地位。话剧虽然是“舶来品”,但经过“民族化”的改造,很快就为中国老百姓所喜欢,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温州话剧活动达到高潮。1937年“卢沟桥事变”一爆发,永嘉民众教育馆就组织抗亡宣传队,演出洪深《死里求生》、田汉《呼声》、崔嵬《张家店》、夏野士《守住我们的家乡》等话剧。接着,温州市区及乐清、瑞安、平阳等县也相继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呼声》《烙痕》《血洒芦沟桥》《打日本》等剧。其中以董每戡创作、董辛名导演、马骅与林斤澜等主演的的《保卫领空》《敌》最著名,《浙瓯日报》辟有公演特刊予以评介。解放战争时期,温州话剧仍存强势。其特点:一是所演大多为名剧,有陈白尘《汾河湾》《升官图》《结婚进行曲》、洪深《鹤顶红》、顾仲彝等《秋海棠》、茅盾《清明前后》、曹禺《雷雨》、丁西林《压迫》、夏衍与于伶《戏剧春秋》、田汉《南归》、黄宗江《大团圆》、谢铁骊《不屈的人们》等。二是有了自己的团体保证,先后成立“永嘉青年工作队”、“话剧团”与 “温州市艺术工作者协会”,推选谢印心、董辛名等11位为执行委员。三是举办话剧讲座,分别由董每戡、董辛名、叶曼济等讲解。可见,话剧与传统戏曲均属综合性表演艺术,各有千秋。由于戏曲注重写意,话剧注重写实,更具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更贴切现实生活,更为年轻观众所喜爱。话剧的表演艺术,包括舞美设计等,早就为许多戏曲剧种所吸收,“话剧加唱”已成为某一戏曲剧种被话剧同化的口头禅。然而话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剧团锐減,全国每个省只有一个话剧团,唯直辖市才另有人民艺术剧院。浙江连一个话剧团也不甚景气,对照抗战时期,仅温州市区就有107师抗敌剧团”“前哨剧团”两个专业剧团。业余剧团有“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演剧社”,校园剧团有“温中剧团”“永中剧团”“瓯中剧团”“高商剧团”;瑞安的“瑞中剧团”等不一而足。可见,二者不可相提并论。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使话剧更健康的发展。

陈寿楠先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专业,对话剧怀有深厚的感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即不遗余力搜集温籍剧人在“国统区”时期从事戏剧活动的业绩,使长期湮没、散佚各地的温州进步文化史料,尤其是话剧剧本得以再现,从而填补了中国话剧史于这一时期地域性戏剧史料的空白。更难能可贵是,这本《夏野士集》完成之日,已年过九旬,仍笔耕不辍,日夜赶撰新著。古人颂扬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着实令人敬佩!

 

                                                                                             202256日于杭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