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图:从《赵贞女》到《琵琶记》——南戏凭什么历千年而不衰?(四)

标签:
365南戏研究 |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南戏凭什么历千年而不衰?(四)
南戏《赵贞女》,全称作《赵贞女蔡二郎》,温州人作,演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与南戏《王魁》并称,同属迄今为止最早见诸记载的温州南戏剧目。首见于明初祝允明的《猥谈》,称“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郞》等,亦不甚多”。次见于徐渭《南词叙录》,称“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实首之,故刘后村(实为陆游)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
《赵贞女》剧本虽早已失传,但其改编本却一直在全国各地传唱,在北方主要是金院本与元杂剧,前者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载,金代已有冲撞引首《蔡伯喈》一目;后者据《元曲选》及《孤本元明杂剧》所收《金钱记》等六种元杂剧均有“赵贞女包土筑坟台”的唱词与情节,可知其时有可能已改编为北杂剧搬演。
南方则以更多的艺术形式流传各省,尤以温州、闽南两地为盛。它在温州的传唱主要有三种渠道:
一是戏曲。远在高则诚《琵琶记》之前,温州戏文《刘文龙菱花镜》(简称《刘文龙》)即吸收了本剧的情节,其中“祭坟重会”情节,后来还被京剧及秦腔《小上坟》所吸收,取名《禄敬荣归》,剧中萧素贞上坟时唱柳子调道:“正走之间泪满腮,想起了古人蔡伯喈。他上京城去赶考,赶考一去不回来。一双爹娘冻饿死,五娘抱土垒坟台。坟台垒起三尺土,从空降下琵琶来。身背琵琶描容像,一心上京找夫郎。找到京城不要认,哭坏了贤惠女裙钗。贤惠五娘遭马践,到后来五雷殛顶蔡伯喈。”(《京剧汇编》第二集)
从这段唱词的“五娘遭马践”、蔡伯喈“五雷殛顶”看来,所演正是古本《赵贞女》的情节。《刘文龙菱花镜》的改编本《摆生祭》,至今还保存在温州瓯剧与和剧中。
继《刘文龙》之后,则是元末瑞安高则诚改编的《琵琶记》,此剧在继承《赵贞女》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创作,其影响之大,远超旧本《赵贞女》,一直盛演于温州乃至全国。据明永乐《瑞安县志》载:“今所传《琵琶记》,关系风化,实为词曲之祖,盛行于世。”接着,万历、康熙、乾隆《温州府志》及嘉庆《瑞安县志》等均有近似记载。可见本剧自明初开始已流行于温州,至清末民初仍盛行,尤以温昆演出为频,名伶辈出,如同福班的“大娒旦”高玉卿擅演赵五娘《吃糠》,新品玉班邱一峰善演蔡伯喈《琴诉荷池》,民间均有口碑。据《张棡日记》载,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七日,新同福昆班在瑞安陶尖庙演出正本《琵琶记》,看至深夜方回。戴玉生《温州竹枝词》也说:“三十前坊明月夜,无人解听《蔡中郎》。”近代永昆《琵琶记》则享誉全国,名角杨银友、章兴娒名闻遐迩。
二是鼓词。南戏《赵贞女》流传之后,鼓词《蔡中郎》亦随之盛行,陆游《小舟游近村舍步归》有“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可证。因《赵贞女》为“南戏之首”,当为北宋末或南宋初之作,疑早于鼓词《蔡中郎》,因此学界大多持鼓词据戏文改编说,然则,鼓词为南戏《赵贞女》的传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温州鼓词至清末仍在传唱《蔡中郎》,方鼎锐《温州竹枝词》“此日豆棚人共坐,盲词同唱《蔡中郎》”可证。已故温州戏曲家董每戡于《五大名剧论》中说自己小时候先听盲词《蔡中郎》,而后才观戏剧《琵琶记》,可作旁证。
三是山歌。湖州木刻本《采茶古人山歌》“十二月茶歌”唱十二个南戏剧目,其中七月茶歌唱《赵贞女》云:“七月采茶茶花开,不忠不孝蔡伯喈。堂上双亲他不孝,苦了行孝女裙钗。”从所唱内容看亦为古南戏《赵贞女》的情节。此歌流行于泰顺、平阳北港一带茶区,民间存有手抄本。
《赵贞女》在福建的传唱也很早,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载,闽南古老剧种莆仙戏与梨园戏均存改编本。莆仙戏称《蔡伯喈》,现存两种。一为单出戏,演蔡伯喈荣贵负心,赵五娘到京寻夫,蔡伯喈竟不肯认,纵马伤害赵贞女,玉帝派雷公电母击毙蔡伯喈。上世纪二十年代,熙春台班曾演出过,其中蔡伯喈由“生仔煌”扮演,赵贞女由“旦仔兴”扮演。生仔煌演“马踏贞女”时,残暴凶狠,令人痛恨,故莆田民间流行“马踏赵五娘,雷打蔡伯喈”等谚语。一为全本戏,上世纪三十年代,新桃园、新兰芳等班曾演出过,戏中赵五娘“扫地裙”的表演最为观众称道。梨园戏现存有《赵真女》(真、贞系形音相近而误)一种,亦称《蔡伯喈》,凡七出,依次为《坐场》、《画容》、《真女行》、《弥陀寺》、《入牛府》、《挂幅》、《认真容》,情节与高则诚《琵琶记》基本相同。
上述莆仙戏存本的情节比较接近古本南戏《赵贞女蔡二郎》,而与高则诚《琵琶记》差距较大,有可能根据古本戏文改编,但也不排除同时受到高则诚本的影响,而梨园戏存本则无疑据高则诚本改编。此外,据刘念兹《南戏新证》介绍,莆仙戏还保存有清光绪三十三年显应坛主李进思抄本《曲策并题头策全》所收的《五娘贤》一出【莺啼序】、【驻云飞】、【雁儿舞】三支残曲。
总之,作为南戏初期“永嘉杂剧”阶段的剧目《赵贞女蔡二郎》,历宋元明清,其改本至今依然存在于民间,这在中外戏剧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温州作为中国戏曲的故里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