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翻九楼,夜演孟姜”
(2015-10-04 04:53:57)
标签:
文化 |
“日翻九楼,夜演孟姜”
——绍兴道教仪式剧《孟姜女》调查
徐宏图
提 要:绍兴旧抄《孟姜女》为绍兴道士孟姜班专演剧目,只限于班内相授,秘不外传。向无刻本,历来手抄,凡四十一出,现存为民国八年六月上虞县小坞村孟姜班抄本。原唱高腔,后改为乱弹。其有别于其它同题材剧目之处在于:在内容上吸收了大量佛、道二教超度亡灵的仪式,在演出上配合内坛“洪楼炼度”法事,接白天的“翻九楼”而于当晚的下半夜演出,故有“日翻九楼,夜演孟姜”之称。综观全剧,具有以幽法为载体、以超度为宗旨、与翻九楼相衔接三大特点。
浙江早在宋元戏文中就有《孟姜女送寒衣》一剧,《永乐大典》卷13966收有此目,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现尚存佚曲11支,见纽少雅《汇篡元谱南曲九宫正始》。收入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
降至明、清,高腔继承宋元南戏的衣钵,依然演出孟姜戏,最近新发现的旧抄《孟姜女》及《长城记》即其遗存。《孟姜女》为绍兴孟姜班专演剧目(1),原属高腔,后改为乱弹,剧情繁富,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长城记》(又名《撼城殤》、《孟姜女》),为永康醒感戏剧目,属高腔,内中孟姜女于后花园荷池中洗澡被范喜良看见因而与范婚配的情节,与宋元戏文《孟姜女送寒衣》相同,留有明显的宋元戏文痕迹。因篇幅关系,本文只叙前者,后者将另撰专文介绍。
绍兴《孟姜女》流行于绍兴市上虞、嵊县一带山区。相传最早为上虞县小坞村道士班根据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哭倒长城戏文而重编的。编写的年代无考,现存为民国九年的旧抄本。小坞村位于本县四峰山、禁山之间的小坞内,故名。一九五四年前属绍兴县管辖,与上虞县的上浦村及大善村仅一路或一丘田之隔。一九五四年划归上虞县的上浦乡,座落在该乡的西南部,离县城百官镇约十五公里,东邻上浦村,隔南北流向的曹娥江与东晋大政治家谢安隐居的东山相望;南连庙基湾村,西靠四峰山,北依大善村。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全村共一百五十六户,八百六十余亩农田,七百余亩山。目前已有二百五十多户,八百多口人,徐、赵二姓占全村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村西取名“小仙坛”的道观,据传建于东汉,供奉吕纯阳;石案上摆有大小石葫芦,相传内藏仙丹。围绕小仙坛的小坞村、小江村、浦下村、石浦村、小障村、下街村、祝家村、长塘村、下堡村等,均属全县有名的道士村,村内凡系“小姓”(2)者,大多以道士为业。
小坞村的道士班,其祖坛称“灵宝斋堂”,属灵宝派。他们自称“神明通彻乾坤气,道教真传龙虎山”,故民间又称他们是江西“龙虎山”派。因在大法事中搬演孟姜戏驰名,故又有“孟姜班”之称。创班年代无考。据本村老道士徐荣斋回忆,其太公“六二先生”已是很有名望的道士,被时人尊称为“忏师”。“六二先生”传其子嘉进,嘉进传其子炳锐,炳锐传其子荣斋。嘉进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荣斋现年七十二岁,据此可以推算,徐家之为道,即便从嘉进的父亲“六二先生”算起,至今也有一百五十年了。据徐荣斋说,小坞村道士班自他的祖父嘉进以来,声望日著,尤以“翻九楼”与孟姜戏著称。孟姜戏原唱调腔,因斋主嫌其单调,自嘉进开始改为兼唱乱弹腔。嘉进、炳锐父子俩于该剧生旦净末均能饰演,唱念做打兼擅。炳锐在书法、绘画、剪纸、书符、捏诀等诸项均有很高的造诣,因而更受斋主和观众的称颂。至一九一九年前后,该班闻名于整个绍兴地区。小坞村道士班虽以“孟姜”命名,但所演并非《孟姜女》一剧,此外尚有《忠孝传》、《金玉缘》、《玉龙珠》、《天缘球》、《千忠传》、《五龙会》、《紫玉壶》、《玉麒麟》、《双生贵子》、《越虎城》、《轩辕镜》、《双鞭会》、《斩潼关》、《凤凰图》、《回荆州》、《龙凤呈祥》、《三仙访友》、《借桃》、《斩貂》等。不过《孟姜女》一剧与众不同,它不仅是道士班所专有,且一般道场不得演出,唯在为横死者,(俗称“五殇”)做超度仪式,如“洪楼炼度道场”等大法事时才能搬演。洪楼炼度道场需三日四夜,二十名道士参加演出。按规定该戏于第四夜下半夜即过了子时之后方可演出,至天亮前演毕,接着做“谢位”、“诰忏”两堂法事,整个道场便告结束。由于该戏是接当天下午“翻九楼”(详后)仪式之后演出,故俗有“日翻九楼,夜演孟姜”之称。
《孟姜》向无刻本,历来手抄,且只限于班内相授,秘不外传。现存为民国八年六月小坞村孟姜班抄本,抄者姓氏不详。全剧凡四十一出,出目如下:
九郎仙师
出星君
成服
出考
白神
末附绍兴目连戏《救母记》〈白神〉、〈送夜头〉二折及《孟姜》全剧提纲。
剧本演秦朝兵部大堂范君瑞出于对百姓的关心,劝阻秦始皇筑万里长城,惨遭奸相赵高的诛杀和满门抄斩,含冤九泉,太白星君于云头观见此状,奏过玉皇大帝,玉帝乃下旨命瑶池李仙姬下凡,变入南瓜之中,是为孟姜,后为许贤忠收养,并与逃难在外的范君瑞之子范杞良成就百日姻缘。范杞良终究逃不脱赵高的魔掌,被捉拿去筑长城,最后被斩首埋入长城之中。其冤魂托梦孟姜,孟姜千里寻夫到长城,赖神力哭倒了长城,惩处了赵高,并超度其夫升天界,从而使冤冤相报,仇仇冰消。功成之后,仙姬仍上天宫。剧本宣扬了因果报应思想。其情节主干虽然与同题材的其他本子出入不大,但在枝节上却吸收了大量道、释两教超度仪式的情节。如范君瑞被斩首午门之后,夫人请高僧高道做超度道声(详见〈做寿〉)。同时插演目连戏〈男吊〉、〈女吊〉、〈成服〉、〈施食〉等。〈成服〉宣称“要做四十九日大道场,三十六个和尚拜皇忏,四十九个道士翻九楼,二十四个尼姑施食”云云;〈施食〉演奉请三界符官发文书,纯属法事场面。又如赵高被斩首前后,插演〈写牌〉、〈五方〉、〈白神〉、〈送夜头〉、〈勾魂牌〉、〈化大牌〉、〈天师〉诸出,亦颇多道教仪式,且均为各本所无。
综观全剧,具有以幽法为载体、以超度为宗旨、与翻九楼相衔接三大特点。
一、
上文已经述及,《孟姜》不得随便演出,只能在为横死者做超度仪式,如“洪楼炼度道场”时才能搬演。本节则着重介绍“洪楼炼度道场”的仪式过程及其与孟姜戏之间的联系。
“洪楼炼度道场”是一种专为超度“五殇”(即吊殇、产殇、刀伤殇、跌殇、枪杀殇等见血而死,死于非命的亡魂)而建的道场。“洪楼”是指供超度用的高楼,或用四十九张桌子搭起的九层高楼,或用八十一张桌子搭起的十三层高楼,代表亡魂升天过程中的道道难关,翻过这九关或十三关,即可到达天堂,俗称“翻九楼”。其最早当出自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中〈倒城〉一出已见其端倪(详后)。“炼度”包括“水炼”、“火炼”,是令亡魂仙化的过程。全道场包括演戏至少需二十名道士三天四夜才能演毕。此道场须在亡人过“五七”后做,法事过程如下:
第一天,白天布置坛面。道坛一般设在斋主大房子厅堂内或中堂间,内壁上挂三清圣像,两旁对联是“蒙山乘白鹤,贤谷驾青牛”。三清像两侧偏下方挂马、赵、温、岳四将画像。再偏下一点则挂云帝、天师、文昌、武曲、后土、来祖等画像,左右两旁再贴对联:“神明通彻乾坤气,道教真传龙虎山”,横批为“道统两仪”。画像前设玉皇圣像,由二张八仙桌横并着,上面再摆一张板桌,并挂上玉皇圣像,布置成一道八字形的小帏门。玉皇台摆烛台一对,香炉一只,供水果四盘,并放置各种码张。玉皇台前为坛桌,由两张方直排,前有桌围,上摆各种法器及科仪书。
晚饭后正式举行道场。先由乐队奏【五场头】,即【头场】、【花二场】、【请寿】、【夺魁】、【调财神】,均为吹打乐,伴有弦乐。奏毕,作以下两堂法事:
一为行香开坛。高功道士登场唱道:“龙虎威严官将勇散花结,雷霆号令鬼神钦满座筵”,大道师真前供养。师真演教天尊三称。唱毕,宣诵道法。焚香奉请马、赵、温、岳四大无帅及部下吏兵、甲子圣众光临瑶坛,证名功德。持水钟宝剑至东、南、西、北、中五方律令“解结”曰:“若有不顺吾道者,剑下寸斩碎微尘”。敕水净坛,焚香奉请上圣、日宫月府、三官四圣、历代祖师、后土高皇、城隍社庙、灶君土地等到降临瑶坛,并召请三界冥冥真宰、十方杳杳群生当斋受度。行香开坛毕,回禀祖师,稽首皈依无极大道。所用科仪本为《行香开坛科》,相传陈少卿作,少卿生平不详。
二为拜路头宝忏。言“五方各有路头经,路头经里路头清。善男信女虔诚拜,路是康庄无险行”;又云“在生不念路头经,难免黄泉路上愁。好把经文多讽诵,西方乐国任君游”。所用科仪本为《太上慈悲广设路头忏法卷》上、中、下三卷,现存手抄本,为高功姜岳仙先生收藏。(3)
第二天上午共四堂法事:
一为照告安位。奏过【五场头】后,在灵位前举行。其做法主要是主念道士(4)手执朝笏领道众至灵位前唱诵《照告安位科》,劝说亡魂安心归去,早登仙界。其间,唱、白相间,一如戏曲。
二为返魂。指到五殇者死地或墓葬把亡魂召回家中并安置到事先摆设好的灵位上接受超度。去时不动鼓乐,返回时则鼓乐大作。由斋主子孙捧香引路,凡至田坎或桥头,均得铺上草席,由扎红布的小道士翻一、二个筋斗以示亡魂已过路桥。
三为拜水忏。主念、副念面对三清神像轮礼拜,并诵念《太上慈悲道场三元灭罪水忏法卷》上、中、下三卷。斋主及亡人家眷随之跪拜,直至念毕。除开头唱【三官赞】动以鼓乐外,其余用木鱼、响盏伴奏。旨在祈求三官大帝: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四为拜释罪宝忏。主要是诵念《太上慈悲冤孽释罪宝忏》上、中、下三卷祈求消灾灭罪,驱凶纳吉。其做法与拜水忏相仿。
中午行十献科仪。其做法是:坛桌上摆排凳一张,上放脸盆一只,内盛水,水上放竹管二支。另十只盆,各放“花岩”(5)一个。主念道士先念“香水偈”及“十献诀”。 念毕,开始唱【十献】,共十段,每唱一段,到坛桌前将盛放花岩的小盆摆在盆内的二支竹管上搁着,然后将花岩取出,点燃后又放回盆内燃烧,并拔动小盆,使之打转。如此来回十次,最后谢神。前六段唱绍兴乱弹【三五七】,后四段唱调腔。仪式毕,斋主要送“好看钱”(即“红包”)给道士班。
下午奏过【齐锣鼓】后,做以下三堂法事:
一为召魂沐浴。意谓将亡魂召到坛上,经过沐浴,除其阴气、尸秽,最后炼成仙体。
二为拜血湖忏。血湖忏全称为《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言做产死及诸血死之众,必坠血湖之狱。唯志心朝礼三清圣众,虔诚礼拜血湖宝忏,太乙救苦天尊即放九色祥光,遍照诸狱,赦宥罪魂,普施一切产厄并血湖罪魂,脱离苦趣,得睹阳光,往生乐国。
三为拜佛过仙桥。搭“仙桥”一座,长子手捧亡人牌位,主念道士执大旌,带领长子及众人走过仙桥。
晚上,敲过【头场】并唱一句小戏之后,共做三堂法事:
一为破地狱。设“东方风雷地狱”、“南方火翳地狱”、“西方金刚地狱”、“北方寒冰地狱”、“中方刀山地狱”五狱。高功率道众及亡人子孙一一破之。若是“花破地狱”,则需加演《目连救母》戏文一出。所谓“花”指化妆演出之意。
二为散花解结。牌位前放置水果、茶食等供品,上洒有各式剪花。主念道士面对牌位唱念《散花解结科仪》,唱腔为绍兴乱弹【三五七】及调腔。旨在为亡灵解冤释结,早登道岸。
三为叹骷髅。坛面与“散花解结”同,主念道士面对牌位唱念“叹骷髅”,先唱庄子扇坟戏田氏的故事,继叹世间万物皆空,末云:“四景已过,散花已周,解结已完,骷髅叹尽,将亡灵送往天堂”。
第三天上午凡三堂法事:
一为做功课。早餐前,道士班诵念净口、净身等神咒及玉皇、青华宝诰等。
二为大发符。召请三界符官传递牒文,奉请三界神圣降临坛所。内中颇多咒语。
三为拜十王忏。主要是诵念《大十王忏》上卷或《九幽忏》一至四卷。
中午行午斋仪(详前)。
下午敲过【斋头鼓】后,做二堂法事:
一为出生行道。备小幡一对,小水桶一只,内放活鲤鱼一条。先随主念道士敲锣击鼓到当方土地(地谷)神庙祭祀,后到村旁江河或池塘将活鲤鱼放生,并将码张等焚化,以示亡魂超生。
二为拜十王忏。诵念《大十王忏》中卷或《九幽忏》五至八卷。
晚上除插演小戏外,凡三堂法事:
一为烧炼图。言亡魂初离幽暗,未脱五浊性识,须经炼度,方得清净。分水炼、火炼。水炼,以天河之水荡瑕疵;火炼,以丹天之火除去阴秽,合称“水火炼度”,亦称“太极炼度”。
二为拜十王忏。诵念《大十王忏》下卷或《九幽忏》八至十卷。。
三为赐食。焚香召请一切无主孤魂、穷魂来临法会,受甘露之斛食,享天府之妙膳,悔过省非,三皈九戒,还形复性,黄华炼质,黑簿除名,修成正果,超升仙界。
第四天上午,仅一堂法事,名“大进表”。先是虔诚恭请三界高真降临筵上,谨备名香、宝烛、斋馐、币财以伸供养,伏望高真俯垂歆献;继是申发祈恩颁赦文疏,对三界万灵座下披宣,伏乞超度万类;最后是“亡魂蒙赦宥,幽爽尽出离”,道场完满成功。
下午,举行盛大规模的翻九楼仪式,旨在欢送一切亡魂上九天,过仙桥,登仙界(详后)。
晚上,前半夜道士班开脸演出《三仙访友》、《龙凤呈祥》等所谓“阳戏”,后半夜则演出“阴戏”《孟姜女》。
演出前,道士们必须沐浴,换衣,念“净身咒”,并拜过张天师像方可上台。演出中,要保持严肃,不许开玩笑,凡饰演无常、判官、男吊、女吊等,一旦开脸之后,就不许开口。剧中出现很多鬼神,观之常令人胆战心惊,因而观者虽众,秩序却良好,有人如中途要退场,也不得呼叫,据说一叫鬼就跟着他走,所以人们大都待戏演毕方散。戏散场后,接做“谢位”、“诰忏”两堂短小法事以保斋主平安,整个道场告终。
综观整个洪楼道场,与孟姜戏的故事紧密相关。孟姜哭倒长城后,秦始皇见其貌美,欲纳为妃子,孟姜将计就计提出三个条件,其中就有要秦始皇披麻戴孝并搭洪楼为其夫范杞良做超度道场的条件。上述洪楼炼度道场正是它的延续和发展,故戏中有道场,道场中有戏;道士即演员,演员即道士,二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长期并存。
二、
《孟姜女》作为仪式剧,与一般戏剧不同之处还在于:它以超度为宗旨,以娱神为目的,可以完全不顾票房价值,不顾观众多少乃至有无,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演法演完全剧即可。因此,它必须为超度道场服务,绝不可游离于仪式之外。这一特点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道士为演员
整个超度仪式是由道士班包揽的,《孟姜女》作为它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表演者自然也就由道士班承担了。正因为如此,故群众有时称他们是道士班,有时又叫他们是孟姜班,这是因为前者以仪式称,后者则以演戏称故也。道士们在仪式坛上以主念、副念或高功、都讲、监斋、侍经、侍香、侍灯分职务;在演出《孟姜女》时则以生、旦、净、末、丑分角色。由于道士均属男性,此剧又是演给神看的,故剧中孟姜等女角皆由男性饰演。小坞村孟姜班的著名演员,早期有高功徐嘉进及其儿子徐炳锐。父子俩生、旦、净、末兼演,嘉进尤擅旦脚,以饰演孟姜女驰名;炳锐则尤擅生脚,以饰演范杞良见称。二人唱、做俱佳,且兼务后场,弹、拔、吹、拉皆善。嘉进还是一位声腔改革家,在他之前《孟姜女》是专唱调腔的,多以人声帮唱,群众嫌欠热闹,他就带领儿子炳锐在绍兴城里向乱弹班著名艺人和贵师傅学唱乱弹。从此,该剧因调腔兼乱弹而更受观众欢迎。炳锐则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对全剧的字、句、曲牌逐一推敲,一板一眼也不忽视,努力提高演技;同时钻研绘画、剪纸,并练就一手好书法,不久终于接替其父出任主念之职,并担任孟姜班班主。后来其子徐荣斋又继承他的业绩,成为一位出色的主念和范杞良的扮演者。近年比较著名的演员有董秀阳、姜岳仙等。他们早年均为徐炳锐门下。董秀阳生于一九一九年,为小坞村的比邻石浦村人,道士世家,幼年因家境贫困勉强读了四年私塾,其实读的是忏书,于他后来从道很有帮助。为继父志,十三岁到小坞村拜孟姜班班主徐炳锐为师,结炳锐之子徐荣斋为师兄。从师七年,背下徐家所有的科仪本,并熟练掌握各种法事的程序及做法,二十岁开始出任主念,独掌道坛。于演戏方面亦极赋天才,在《孟姜女》中尤以饰演秦始皇,兼演孟庭火而为人称道。同时,他又兼务后场,以吹“目连号头”(俗称“先锋”)夺魁。现年七十八岁,仍任主念,经常领衔主坛,颇受斋主敬重。姜岳仙生于一九一四年,为小坞村比邻庙基湾村人。其父姜如村系本村坐唱十番班的正吹,岳仙受其影响,从小习乐器,尤好吹“梅花”(唢呐)。他十岁上学,十二岁读忏,此年,其姨公、高功道士竺成福见其天赋聪慧,送他四十四本道教科仪本,叫他好好学习。十三岁正式从师于小江村高功道士罗文章,先后主持过六十场法事才算满师。满师后于二十岁加入小坞村孟姜班,归属徐炳锐门下至今。以擅演范杞良闻名遐迩。此外,擅演孟姜女的尚有董才生(客师)、董金华等;擅演范君瑞的尚有方炳华(俗称阿华)等;擅演姜斌的尚未有董金元等;擅演范夫人的尚有徐炳生等。
(二)以道坛为舞台
《孟姜女》的舞台一般在道坛门口的空地上,这里亦被称为外坛,三界符官台及天地桌通常亦设在此处。舞台大多由八仙桌及门板铺搭而成,规模较小。若是村落式的洪楼炼度道场,则借用庙台或于旷野搭大舞台演出,观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无论是小舞台、大舞台或借用庙台,其台的正面都必须朝向内坛三清圣像,三清及众神像前的香火不能断,据说,香火一断,神圣就走了,亡魂就无法超度,戏就白演了。故斋主们一边看戏,一边要不时地向三清等众神跪拜、上香、插烛。戏台的后台立有张天师牌位或挂天师像,供演员叩拜;戏台正前方停放安有亡人灵位的灵轿,表示亡魂正在接受超度。总之,内坛举斋醮超度丧家亡魂,外坛演孟姜披麻戴孝超度其夫,从而使道坛与戏台连成一片,使法事和戏文互相交融,正所谓“内坛法事外台戏”,二者成为有机的结合体。其目的却只有一个,都是为了荐度亡魂早升天堂。有时,《孟姜女》演毕之后,“谢位”、“诰忏”两堂最后的法事就在戏台上进行,此刻,戏台又代替了道坛。
(三)剧情与法事相吻合
《孟姜女》以超度为宗旨,其主要标志还在于剧情与法事相统一,从而达到为超度仪式服务之目的。三天四夜的洪楼炼度法事是用道教演示超度仪式,而四个多小时的孟姜戏则是用戏剧的形式表演超度情景,殊途同归,其实二者是一致的。且看《孟姜女》的演出是如何围绕超度仪式而逐步展开的:
演出前,先将安放亡魂牌位的灵轿抬至戏台对面的神案前,使之面向戏台,一边看戏一边接受超度。
开锣第一场就演上界正乙天师在云头观见浙江绍兴府△△县△△乡△△里△△村△△保△△姓家下正在举办三日四夜洪楼功德道场,超度△△灵魂。由于该亡灵在阳间作恶多端,超度时难过阴阳二关、刀火二山,而丧家孝眷十分诚心,他们速具表文奏达天庭,玉帝闻奏敕旨命天师下凡监察。天师遵命差庐山九郎仙师引过阴阳二关、刀火二山,直至超升仙界。
接着,演秦始皇无道,奸相赵高弄权,他们不顾百姓涂炭,大兴土木,东填大海,南修五岭,西造阿房,北筑长城。忠臣兵部大堂范君瑞反对上述四端,被斩首于午门外。范夫人闻讯大哭,命儿范杞良去府门外请高僧高道建道场超度其父。于是举办四十九天大道场,请三十六位高僧拜皇忏,四十九个道士翻九楼,二十四个尼姑施食。
最后,赵高为斩草除根,下令将范家满门抄斩。杞良闻讯逃出,途中因祸得福,与孟姜结为夫妇。然好景不长,正当改名范已根上京赴考途中,被赵高校尉捉拿,并押赴长城服役,终被斩首埋入长城之中。其冤魂托梦于孟姜,孟姜在神乌的引路下千里寻夫到长城,寻不着夫君,却把长城哭塌。秦始皇无耻,见其貌美欲点为宫妃,孟姜藉计欲秦始皇先为其夫举办超度仪式,于是搭三丈三尺九层洪楼,建君臣同拜九楼的特大超度道场。
总之,综观全剧,正是以上述三大超度道场为线索而贯穿始终的。戏的末出仍以超度作结,演正乙天师命仙妃差白鹤度△△府君、安人亡魂(实则是范杞良与孟姜女夫妇的亡魂)“同上天宫”。可见,全剧的情节与法事的内容相吻合,只是彼此以不同的形式演示超度仪式罢了。
三、
长期以来,绍兴民间凡建洪楼超度道场,最后一天的下午必有翻九楼之举,当夜则演《孟姜女》,演《孟姜女》总是与翻九楼相衔接,故有上述所谓“日翻九楼,夜演孟姜”之称。其实,原先翻九楼乃是《孟姜女》戏的一个情节,《孟姜女》第三十八出〈倒城〉即演孟姜寻夫不着,哭倒长城,正欲自尽之时,上界九牛力士大仙面授其计以报其夫之仇。时秦始皇视察长城,见其貌美,欲选为宫妃,孟姜以大仙之计提出三个条件:一要秦始皇披麻戴孝,二要将赵高斩首示众,三要搭三丈三尺九层洪楼超度其夫范杞良早升仙界。秦始皇一一照办。孟姜登上九楼,见仇已报,乃痛骂始皇昏君后以身殉夫,跳楼身亡。从前戏演至此,就开始作翻九楼表演,后因夜间翻九楼屡屡出危险,才改为白天进行,且把舞台移至外坛,
九楼也越搭越高,翻楼仪式也日趋复杂,规模越来越大。
“九楼”系俗称,道士班内则是称“洪楼”的,分九层、十三层两种。九层者用四十九张桌子叠成:底层九红成一字横排,以后每上一层减少一张,至第九层,开始为一张,四条桌脚朝上,后再吊上一张,桌脚朝下,与朝上的四条桌脚一一相对。下三层用八仙桌,四至九层则用普通的板桌,每桌四脚都用粗草纸垫底以防滑。以上凡四十六张,加三张叠成两层与九楼相连作“竖画角”仪式用。十三层者则用九九八十一张桌子叠成,叠法与九层同。只是第十二层的桌脚朝上,第十三层的桌脚朝下,一仰一复,一一相对。翻楼仪式如下:
翻楼前,道士们均穿上红色道袍,以木鱼、响铃为节,口诵“安土忏”及“金光咒”,手提神剑,围绕九楼急走三圈,以示驱赶一切恶鬼。然后,主念道士登上第二层桌子做“竖画角”仪式。画角为木制,状如牛角,测平衡用。其仪式是:先在第三层桌子上摆三牲礼,主念在第二层诵念《赞大筵科》(又名《请圣》),奉请三界众圣到坛相助,然后把画角的上端倒竖在事先放置在第三层桌上的小汤碗底的正中,让画角的底部朝上,并在底部二个倒八字形的小孔上插上两只筷子,再将二把各装半壶酒的酒壶分别挂地两只筷子上,使其保持平衡,然后再向桌面拍打三下,看画角是否倒下,如不倒就算成功了;如倒下,则再念《赞大筵科》并重新竖画角,直至不倒为止。成功之后,主念举起双手,表示翻楼开始,同时他跳下地,将酒壶交给斋主,由斋主把壶内的酒沿九楼四周洒一圈,然后跪在地上三拜九楼,竖画角仪毕。显然,这一仪式乃是测试九楼是否平衡之意。
接着,开始翻楼。翻者二人,均为专攻此道的特技人员。他们上身穿紧身小袖口的武打衣,下身穿红色半长裤,头扎红布。二人在地下做过“左右开弓”动作后,即分别飞步从两边跳上第一层。然后以“倒竖晴蜒”式再从两边倒翻至第二层。此刻,有一位壮士跳上第一层并扶住第二层桌档以保护安全,俗称“压操”。接着,仍以“倒竖晴蜒”式继续上翻,压操者亦尾随之,直至顶层。若是九层者,则一人先在第九层朝天的四条桌脚上表演“金鸡独立”、“倒竖晴蜒”、“太公钓鱼”等杂技,另一个压住桌档,以防翘起。待下面又吊上一张桌子,使其桌脚朝下,与原先朝天摆的那张桌子桌脚对桌脚相叠,使之一仰一覆时,二人才同时跳上桌面,表演“刀劈四门”、“手纺棉纱”等动作。若是十三层者,则二人同时从两边倒翻至顶层,先在桌面上表演“倒竖晴蜒”,然后一人作仰天睡觉状,另一人在他的腹部、手掌、脚掌等处表演“倒竖晴蜒”。接着,躺着的那人起身在另一个人的头顶表演“倒竖晴蜒”,后又从头顶滑至肩胛上,仍作倒竖晴蜒状。接着,两人又同时表演“梳头”、“照镜”、“纺棉纱”、“搓鞋线”、“纳鞋底”、“缠小脚”、“钓鱼”等动作。演毕,一人先下翻至第十二层,坐停,双手拉住上一层的左右桌档,另一人则扑倒在顶层的桌面下,头、脚均翘起,表演旋转“换磨”的动作,起身后又表演“倒竖晴蜒”、“刀劈四门”等。这时,压操者递上一份超度亡灵的疏文,请立在顶层的翻楼者宣读。读毕,当场焚化。二人同时下翻至地面。道士领度亡魂入圣回坛。继唱小戏一出,下午的法事告毕。
翻九楼的当晚,道士班开荤,照例吃十碗荤菜。前半夜演《忠孝传》、《金玉缘》、《龙凤呈祥》等吉利戏,下半夜演《孟姜女》。
翻九楼有许多禁忌和规定。如翻楼的时辰要请阴阳先生择定;翻楼前一个月开始斋主家必须净厨,即把厨房内的灶头、水缸、桌凳、菜厨等揩洗干净;全家吃素一个月,一切荤菜不准入内;道士班上门要先贴榜文,并在门口挂天灯二盏;翻楼时,要先将亡人灵位安置在灵轿内抬至九楼前接受超度;翻楼毕,又必须将灵轿舁至当晚演出《孟姜女》的戏台对面,并在那里设神案立神牌,继续接受超度。
翻楼者一般不称道士,但长期跟随道士班做道场,以翻九楼为生。翻楼需有很高的技艺,且很危险,故其工资要比普通道士高得多,从前道士一天为一斗三升米,而翻楼才半天为六至九斗米。翻楼前,斋主要与翻楼者签订合同,除规定工资历数额及支付办法等项外,还规定一切事故由翻楼者自负,只有跌死了,斋主才出一副棺木钱。翻楼前,孟姜班都有要为翻楼者诵念一卷“护身咒”以保其安全,万一跌下,则被视作翻楼者自己不诚心造成的。翻九楼著名的艺人从前推绍兴小舜岙的永茂、有福二人,前者是后者的娘舅,后一度失传。近年,随着宗教及敬神活动的复兴,这种表演亦再度出现了。一九八六年夏季,上虞县盖山村一位一百零三岁的老太太亡故,满堂子孙请道士为其做超度道场,其中就有翻九楼之举。一九九三年农历九月十二日,东阳市虎鹿镇夏岩村回龙庙主神蔡相公开光仪式中亦有此举。
有关《孟姜女》的演出情况已见上述,需作补充交代的是,该剧结束前有一出叫〈出仙鹤〉的表演颇具特色,即孟姜痛骂秦始皇昏君之后跳楼自尽时是乘仙鹤而去的,此仙鹤亦为道士所饰,事先藏在台下,孟姜在台沿表演跳楼时,往台下一跃,正好骑坐在“仙鹤”的肩膀上,随展翅的白鹤飞出剧场。同去的尚有安放亡人灵位及金童、玉女的灵轿,至丧家的灵堂,主念读“大牌”(亡人经历),焚“炼图”,以示亡魂亦随仙鹤升天。此外,两位翻九楼者在《孟》剧中要分别扮演“男吊”和“鬼王”,这是因为这两个角色都必须有较高的技艺之故,如“男吊”要表演“七十二吊”,纯系高空特技,非他们莫属。
浙江的孟姜戏,长期依附道教,成为道教超度仪式的组成部分,只要这种仪式存在,就有演出的机会。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备受苦难的老百姓总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来世,因而超度仪式是长年不断的,故自宋以降,为这种仪式服务的孟姜戏就一直活跃于各种法事道坛。直至一九五0年以后,超度仪式一度作为封建迷信予以破除,才逐渐消亡。
注释:
(1)罗萍《绍剧发展史》说:“《孟姜女》是孟姜班的专演剧作,其他绍兴乱弹的各支戏班,都不演《孟姜女》。”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2)小姓又称隋民、贱民,旧时在政治上处于最低层的特殊社会阶层,他们没有土地,从事理发、抬轿等服务行业,最多是演戏和当道士。相传他们原为蒙古人的后裔,元亡后而沦为小姓的。
(3)以下未注明收藏者均为姜岳先生所藏。
(4)主念在绍兴道士班即主持道士,在法事中是担任高功之职的。分主念、副念。
(5)花岩又称“方岩”,是用一张黄色的元书纸(俗称煤头纸)折成如石制压写字纸用的条石,上贴一张红纸,写上“奉请三界符官”等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