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书?(1)

标签:
育儿 |
分类: 爱女日记 |
吃了两天的药,允允基本不流鼻涕了。倒是妈妈,中秋过后感觉特别疲惫,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就是觉得身心俱乏,允爸说俺是典型的“名节后遗症”。
昨天又带允去听讲座了。允允一说出去总是无条件地赞成的。绕过小山去图书馆的路上,顺便拍几张PP。最近小丫头的笑容明显带着点“职业性的敷衍”,嘴角微微上翘,眼睛眯眯的,鼻子皱皱着,笑得一模一式,跟练习过了似的,有点假的说。拍了两张之后,小丫头说:“拍好了吧?现在开始别拍了啊!”嘿!连口气都跟明星似的呢!
到了图书馆小礼堂,和上次一模一样的景观,只是换一个讲师,讲桌也从台上搬到下面来了。估计是怕孩子们对讲师太好奇了爬上讲台去。可是讲座开始之后,虽然讲师在下面,一点也没有妨碍到孩子们爬到讲台上去的热情。允允也按耐不住,跟着孩子们去爬台阶,还好没有爬到讲台上面去,和另外一个相对比较“乖”的孩子一起坐在台阶上。
现在说说讲座内容。
要说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书,首先要说说看书的目的。我们为了什么看书呢?找资料、增长知识、兴趣,等等,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为了打发时间。那么孩子们呢?孩子们看书的主要目的纯粹就是因为兴趣、好奇,书里面有许多东西让他觉得新鲜,也有许多东西可以解答他对世界的疑惑,所以他喜欢看书,要看书。如果规定孩子们看过书之后都要写一篇读后感之类的,估计孩子们肯定不再喜欢看书了。因此,孩子对书的那种渴求感是最重要的。在每个年龄段,孩子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对自然,对自己的身体,对周围的环境,诸如此类。而这个时候能给他答案的书,无疑就是那个阶段孩子们最喜欢的书。
有个妈妈某天收拾东西,发现了一本儿子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拿给已长大成为中学生的儿子看,感慨地告诉他这曾经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有段时间几乎每日必读。儿子拿过来看看,说记不太清是什么内容了!那个妈妈每困惑,一本曾经那么喜欢的书究竟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什么都没有吗?儿子又说:虽然记不全书的内容,可是每次读这本书时情景,比如妈妈坐在哪,他坐在哪,妹妹又坐在哪,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或者是临睡前的灯光,妈妈读书时的表情、声音,家里窗帘的颜色,沙发的位置,一看到这本书,仿佛都又重现在眼前了一样。那位妈妈若有所悟,原来,一本孩子最爱的书,带给孩子的也许并不全是这本书本身的意义,而是孩子童年时代的一段甜美的回忆。对孩子来说,这个回忆远比这本书本身的意义要重要的多,也美丽得多。
那么什么样的书最适合孩子呢?孩子是没有什么选择权的,选择权在父母这里。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又该怎么为孩子们找他们喜欢的书呢?首先是那些经历过时间考验的,所谓名作、名曲。但是那些故事大都离我们的时代很远了,随着孩子的成长,疑问也就会越来越多,因此在读这些故事的同时,妈妈们最好做好解答的准备。好的故事、好的音乐要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听,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相信做父母的都有体会。另外,对孩子婴幼儿来说,简单明了的故事要比复杂的语言容易接受的多,特别是那种重复的句子,一遍遍地重复出现,对孩子来说,听起来是种莫大的乐趣。还有那些和孩子生活相关联的,听起来让他感觉这个故事好象就是在说他,那么他产生主动性及参与性,对书的兴趣当然也会增加起来。
讲师在中途还穿插着读了几本图画书,书都很有趣,可惜孩子们的注意力基本都不在书上,专心听的都是俺们这些当妈的。最后讲座结束的时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很为难地“提醒”妈妈们,虽然不许孩子们自由活动有些说不过去,不过小礼堂地面是有些坡度的,小一些的孩子们一跑起来容易摔倒,爬上讲台也非常不安全,如果出再意外就不好了,拜托妈妈们还是注意些的好。工作人员的语气已经非常客气了,让人心生内疚。听说日本的孩子在公共场所是最有秩序的,不知道人家是怎么管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