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宋诗病举隅(57):失形

(2019-06-11 18:41:54)
标签:

唐宋诗病举隅

失形

周拥军

文化

分类: 唐宋诗病举隅
唐宋诗病举隅(57):失形

诗人在创作中,为了对其所刻画的事物使人感受更深刻,形象更鲜明,往往要形容的技巧,形容是一种叙述方式,不是修辞手法,但形容常常和比喻、夸张联系在一起。比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有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此“寂寞”二字便是形容梅花沦落,孤独清冷,暗喻梅花独自芬芳,本性高洁。其中形容便与比喻紧紧联系在一起。另外,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有专门论述“形容”一节,谈的便是形容艺术形象的问题。基于这两点,我们将“失形”这一篇章放在“修辞篇”中来说明。

什么是失形?不似主体事物本来之形貌,即形容失体。凡是各种描述不符合被描述者之形象、之身份、之性情等,皆为失体者也。杜甫的名作《饮中八仙歌》就有形容失体之失,试看其中描写汝阳王李琎的几句: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此诗将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角度联系在一起,纯用素描的手法,写“酒中八仙人”的各自的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不过在写汝阳王李琎之时用了“口流涎”三字,此三字写酒色之徒尚还可以,形容醉仙之态,而且李琎又是王爷身份,显然不够得体。

形容人是如此,形容事与物也应如此,不可失体。形容之词不合形容之物,在名家之作中也不少见,譬如南宋诗人陈与义《雨》:

 

霏霏三日雨,蔼蔼一园青。

雾泽含元气,风花过洞庭。

地偏寒浩荡,春半客竛竮

多少人间事,天涯醉又醒。

 

此诗乃是咏仲春之雨。三日之寒雨,加之身在偏远之地,感觉寒气袭人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不过,颈联中“地偏寒浩荡”用“浩荡”形容仲春时节的“寒气”显然是夸张之甚,有形容失体之嫌。“浩荡”,广大旷远者也。一般多以形容气势而言,用以形容气候之寒已是不妥,更何况又是仲春之寒。

由此可见,导致形容失体的原因是形容词滥用。写好诗词,有一个最简单的小窍门,就是尽量不用形容词,情非得已要用形容词,也要将其作动词和名词用。形容词在诗中过多,对诗词意境的破坏性也很大。譬如施耐庵《水浒传》中对李师师的描写:

 

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

露来玉指纤纤软,行处金莲步步娇。

白玉生香花解语,千金良夜实难消。

 

这首诗就存在的形容过多,如:“芳容丽质”“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凤眼”“藏琥珀”“朱唇”“点樱桃”等等,几乎是全篇形容。使诗流于俗艳而无情趣。明·都穆在《南濠诗话》中云:“世人作诗以敏捷为奇,以连篇累册为富,非知诗者也。”可谓是一针见血也。

说到滥用形容词,顺便说一下“成语不可入诗”之说。此说是有其道理的,罽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并非诗者原创,如果过多滥用,则成了引用他人之计,全然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如果用成语,可将成语拆分,用于前后两句之中,不能拆分者,最好用在句中,万不可用在句首和句尾。例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成语用典:诸葛亮伐魏“北定中原”。)则是用在句中,此法可效之。南宋陈善《扪蝨新话》:“文章虽不要蹈袭古人一言一句,然自有脱胎换骨等法,所谓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如此则更佳也。

话转回来,有些被形容物之间差别比较微小,若诗者下笔检点疏漏,也会有形容失体之感,比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海”过多,让人以为是“春海花月夜”,故也有形容失体之失。又比如唐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

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纪晓岚在《瀛奎律髓刊误》中评价此诗时说:“‘叠浪’二句似海诗,不似洞庭。工部‘乾坤日夜浮’句,亦似海诗,赖‘吴楚’句清出洞庭耳。”他同时还批评了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似海诗,不似洞庭。”皆因形容过大,忽视了海与湖事物的微少差别,造成了形容失体之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