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诚禅诗选》序

(2014-05-06 12:35:22)
标签:

李诚禅诗选

周拥军

文化

分类: 我的诗论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诗,诗的最高境界是禅。禅在我看来,无有形色,无有始终。说山不是山,说水不是水;说山还是山,说水还是水。正是这种无话言说的禅,给予诗者无限的自由和想象,可以让思想任意驰骋,不受拘束。譬如寒山诗云:“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我不居众人的住所,而居在重重叠叠的岩壁之上。通往岩壁的鸟肠小道,不见有人的踪迹。试问居住之处有些什么呢?唯有那白云抱着幽石,美不胜收。——禅馈赠给我们的境象,是无穷无尽的。

李诚兄曾皈依少林素喜大师门下,多年身在佛门,相由心生,颇有几分弥勒之像。李诚兄对佛学研究也是颇深,对各门佛经了如指掌,解说起来如数家珍,时有偈语,令人顿开茅塞。我曾在东莞樟木头观音山上听李诚兄现身说法,大讲佛学禅理。我对佛学是一无所知的,但听他讲佛法,却没有距离感和陌生感,他讲得鞭辟入里,剖析入微,而又深入浅出,搏得信众认可和掌声,也是在那一天,我领略了李诚兄的口才,确有毛遂之能,敢辩、巧辩、善辩,深通佛家的辩经之法。我曾在《柴桑笔记·忘年之好》记载:“少林德源居士,与余会于广州,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言行之间,常以兄弟谓之。时人问曰:‘大师年逾古稀,小子不过而立之年,何称之为兄弟?大师岂不为世人笑也。’德源答曰:‘圣人有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其谓兄弟一也;佛门广大,周子礼心向佛,与我皆为佛门弟子,其谓兄弟二也;以诗会友,不拘年岁,忘年之好,此谓兄弟三也。吾与周子相交,以心相换,以诚相待,何患世人笑哉!’” 德源乃李诚兄法号,李诚兄的“三兄之说”,足见其的善辩之才。

李诚兄身在佛门,习诗自然免除不了佛性,字有珠玑,禅意立显。李诚兄的禅诗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禅理诗,犹如佛教禅宗特有的示法诗、开悟诗等等。禅理诗是非常富于哲理和智慧,具有深刻的辨证思维。譬如《步印松法师〈山缘〉韵》:“采药攀绝峰,吟诗有回声。百草除痼疾,银针疗顽症。窗下修竹翠,门前牡丹红。弘法临墨池,怡情绘丹青。德高身自安,无我道乃荣。” 采药需要攀越绝顶,吟诗总有回声飘荡。道德高深的人心中自静,只有达到无我的境界才是彰显佛法,使之繁荣。字里行间,都蕴藏着禅理。细细琢磨,启人智慧。另一类是反映僧人和诗人修行悟道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等,表现的是一种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诗人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譬如《秋瞻达摩洞》:“萧萧寒意峭,绵绵细雨烟。幽幽古洞静,渺渺法音传。殷殷面壁情,朗朗石影现。浓浓西来意,凄凄只履还。”在萧瑟的深秋,细雨绵绵,透着料峭的寒意。而在幽静的古洞深处,无边的佛法却在这里传承。殷切地望着达摩祖师面壁留下的石影,我似乎体会了佛法的真意。全诗情随意走,一气呵成。尤其是对联绵词的运用,增强全诗的艺术特色。

有一点我是必须要说明的,李诚兄的禅诗是不讲平仄的。我知道寒山拾得的诗也不讲平仄,平仄对于我来说,也不在拘束之内。如果有人要说诗要注重平仄,我也不会反对,但若一味地强调,甚至凌驾诗之本身,则有些矫枉过正。《诗经》讲平仄吗?不讲!我们能否定《诗经》吗?不能!陶渊明讲平仄吗?陶渊明甚至连平仄是何物都不知晓,我们也不能否定他。国学大师文怀沙曾说中国有三个半诗人,一个是屈原、一个是陶渊明、一个司马迁,另半个诗人才是李白。足见陶渊明的地位。为什么说司马迁也算是一个诗人呢?鲁迅曾对其《史记》有过高度之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能不算一个诗人吗?说到韵,我又要必须强调。韵是诗词的根本,决不可动摇。韵不可乱押,最好是遵循韵书。李诚兄的诗,韵目是乱的,平韵仄韵一通押上,有点“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味道。这一点,希望李诚兄在以后的诗词创作中需要注意和改进。

我对于朋友一向如此,并以“诤友”谓之。一个朋友如不能够担当“诤直”二字,见面打一“哈哈”,就不可谓之朋友。我曾有一个善良的愿望,待我出诗集需要召开诗评会的时候,我便取名叫“批评会”,让朋友给我的诗词指出缺点和错误,我相信我将进步的更快。

是为序。

 

                     二○一四年五月六日于衡阳柴桑斋

 

           (作者系世界汉诗协会执行会长、世界汉诗杂志总编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