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话,在书面语中,又称土语,即地方语言的意思,也就是方言。我觉得“土话”二字表述更为准确,譬如在桑植,有些话语,听起来,如听天书,但若写在纸上,仍是几个汉字而已,并不怎么稀奇。不过仔细考究起来,颇有趣味。
我在南岔中学读书时,有一位赵姓老师,教我们英语。别看他知晓外文,还做老师,仍是改不了一口地道的土话。他在口语中常带一个“歹”字。“歹”字在桑植土话是通用动词,诸如,“吃”“痾”“做”“搞”之语,均可由“歹”替之。一日,我碰到赵老师,亲切问他,吃早饭没?答,歹了。又问,要做什么去?又答,去厕所歹屎去。我忍俊不禁,赵老师方觉失言,一时成为谈资。
桑植土话,也有极形象生动的。譬如说,“四眼人”,三只眼,只二郎神有,四眼人,想必这世上是没有的。而在本土,是特指孕妇,因为她的肚子还有一双眼睛。“高客”,并不是指高贵的客人,而是指老鼠,大抵是老鼠们经常到房梁上嬉戏吧!另外,说人是个“尖脑壳”,也不是说这人脑袋尖,而是说这人吝啬。男的一旦有了这个绰号,找媳妇儿都难,是想,谁会愿意嫁给一个
“吝啬鬼”呢?相反,女的有了这个称谓,便有“顾家”之意。娶了这样的人为妻,算是有福气了——财不外流,是个当家的好手。
在桑植土话中,有一个及为尊贵的词汇——“大使”,可惜这个词译为土话,就暗色多了。是“大伙儿”“大家”之意,与一国派驻另一国的最高级外交代表“大使”这样的高官之位实在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还有一个令人难为情的词汇——“起草”,说这女人“起草”了,可不是让她写文章,起草公文,打草稿。而是骂她“发情”了,是个“骚货”。“起草”原指雌性兽类发情,对于雄性,大都称“赶脚”,一般家畜发情期,都喜欢赶主人的脚后跟,“赶脚”一词,可能由此而来。种猪,又称“脚猪”,实在是富有联想。
当然,土话中也包含着浓厚地方文化。如,民俗土话中的“抢头水”。每逢除夕子时,土家人便到村上的水井挑一担新年的水,并在井旁插上一炷香,这就是“抢头水”。抢头水想要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第一担井水,被视为“金水银水”全村人都“虎视眈眈”。土家人认为,第一个抢到头水的人,就象征着把年抢到了自己的家里,在新的一年里是最勤劳吃苦的人,也是能发家致富走鸿运的人。又如,“赶边边场”,这不是赶集的意思,而是指年轻人躲到树林里谈情说爱,对山歌。“阿妹送郎到桥头,桥头一树好石榴,如今石榴成熟了,妹哎,郎不来偷怕人偷。”这么火辣辣的表白,谁能够抵抗的了呢?还有一俗,称“送祝米”,“送祝米”实际上是出嫁的姑娘借生小孩为由,找娘家要东西。一般在第九天进行,又称“洗九”。毕竟这是一件喜庆的事,为此,娘家人要做甜酒,邀上亲朋好友,提着手信和礼物,前往女婿家道贺。嘎嘎(外婆)还要亲自背上摇篮、小被子送到婴儿房内。月子里的产妇,有很多禁忌,孕妇和来“好事”的妇女不能进内屋,说是怕“蹋奶子”。小孩“满月”后,小俩口则带小孩和礼物去娘家走亲,也叫“出窝”,以示对“送祝米”的回谢。
另则,桑植土话中还有一些俗语,也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对人的启发很大。譬如“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让人懂得孝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是让人懂得谦逊,不可到处夸耀。“秤砣虽小压千斤。”是让人懂得自身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一个人的力量。1998年,我中专毕业,找工作,不好找,高不成,低不就。婆婆鼓励我走出去,小小的桑植算什么,外面天地大得很,应到京城去。爷爷马上说了一句俗语,“蚂蝗听水响,蚊子听巴掌,主意还得听婆娘。”我虽不是爱“吃奉子菜”(“爱奉承”之意)的,但也懂得其激励之意。当即下定决心,努力进取,后来,我果然到了京城,并注册了一家文化公司,如今也算是略有小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