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尚祥:李白《静夜思》流行文本的舛误
标签:
董尚祥李白静夜思文化 |
分类: 我的收藏 |
http://www.shuobao.com/cimg1/10114/200821615537437.jpg
翻阅《全唐诗》,发现《李白卷》中的《静夜思》与流行的文字不同。其诗云: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流行的版本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第三句是“举头望明月”。这是怎麽回事?我于是又打开《李太白全集》,其文字与《全唐诗》相同。显然,这不是文字的偶然舛误,是一种既定的版本。于是引起了我追根溯源的兴趣。我又找出《万首唐人绝句》,全诗与《全唐诗》《李太白全集》又不同,诗云: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第一句与《全唐诗》《李太白全集》相同,而第三句与流行的文字相同。再看清王士祯的《唐人万首绝句选》,却是另一番景象: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究竟那一种文本是原作而相对准确的呢?
《全唐诗》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公元1706)年,以明胡震亨《唐音统签》清初季振宜《唐诗》为底本,参取内府所藏明吴琯《唐诗纪》等唐人总集、别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成,是有清一代的最早的版本,具有权威性。而《李太白全集》是由清代学者王琦,汇集了宋杨齐贤《李翰林集》、元肖士贇《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和明胡震亨的《李诗通》而成,是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备的版本,自清雍乾至今,具有广泛的影响。因此,这两个版本的文字应该是可信的。
应该说,由南宋洪迈编次,明赵宦光、黄习远重编的《万首唐人绝句》成书较早,也应是可信的本子。但因种种原因仍然“讹舛总杂”(清王士祯语),偶有失误是难免的。然而,就是这个批评《万首唐人绝句》“讹舛总杂”的王士祯,他在编选《唐人万首绝句选》时,像他所批评的那样仍然把“床前看月光”,作为“床前明月光”出书。可见,他也有疏漏。到了清乾隆朝御选的《唐宋诗醇》,又误把“举头望山月”,像《万首唐人绝句》那样当做“举头望明月”出书了。自此以后,《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等选本,都综合了以前的改动出书,成为现在广泛流行的文本: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从内容看,“床前看月光”要比“床前明月光”确切。后者是一种肯定的语气,与“疑是地上霜”不谐。只有先是看见了,而生疑,才是自然的事。又因系“山月”,月低,必为山所遮掩,只有月上山头,才能看见,而要看到高过山头的月亮,就非“举头”不可了。可见,李白的这首小诗,也是字字有着落的。“山月”与“床前”,点明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山中的气候较为寒冷,怀疑月色为霜色,联想自然,贴切。由“山月”又联想到故乡,也是很自然的事。我们可以想象,李白羁旅他乡,故乡肯定就在山的那边。山,在感情上给人一种阻隔感,诗人看到“山月”,心自然飞到山的那边;但是,又不可得,只有闷闷不乐地低头思念了。这里,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心情与思乡、乡愁之情在诗的字里行间形象而深刻地流露出来了。
因此,可以认为,《全唐诗》与《李太白全集》 所载李白的《静夜思》全文是比较正确的,现在流行的文本是经过长时间的多次辗转传抄、窜改而形成的,与原作有一定的差异。
如此看来,颇有争议的诗中的“床”,当不是卧室里的床,应是坐具,当时放在室外,或是井上的围栏。这样,诗人“望山月”才“举头”呢,如果在室内,“举头”何用?如果在坐具前不“举头”,“山月”怎能看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