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詹杭伦教授解读第三届粤港澳台大学生诗词赛冠军诗
(2009-03-31 18:40:02)
标签:
古典诗词詹杭伦粤港澳台大学生冠军杂谈 |
分类: 我的收藏 |
冠军诗作解读
第三届粤港澳台大学生诗词大赛近日尘埃落定,赛果揭晓,诗组与词组的双料冠军由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本家詹君居灵夺得。我忝列大学诗词教师之位,有为诸生解难析疑之责,感佩之余,自有兴趣对冠军的诗歌作一番解读。先引作品如次:
去日堂堂何所适,春愁如海况秋深。
一枝犹向鹪鹩借,高庙每为狐鬼侵。
诚不吾欺长裕者,偏无人识饮冰心。
胸中沸血兼奇气,喷作江天万里吟。
我基本同意黄坤尧教授对此诗格调的总体评价:“格局宏大,意境奇崛,曲折幽深,神气迸发。”(见《粤港澳台大学生诗词大赛评述》,载《九鼎》2009年1-2期,页113)但解读此诗需要明了詹君写诗的一个基本理念,他不屑于抒发“众人之情”,而立足于抒写“个人之情”。詹君在《诗词写作与生命意志》一文中曾认可这样的讲法:“我认为不如将词划分为写众情之词与写个人之词两大类。……到了后来,词人开始意识到词也应像诗一样,是为了抒写个人之情,宣泄个体的生命意志,这才使得词有可能成为具有永恒文学价值的诗。”(《中华读书报》, 2007-5-6)因此,这首〈七律·咏怀〉只是一首抒写个人之情的作品,换言之,这诗其实正是詹居灵本人对一段生命历程的感怀。从这个角度来加以解读,这诗也许可以看成是表达了参加内地高考(相当于大学联考)之后,一位颇为失意的青年心声。
首联“去日堂堂何所适,春愁如海况秋深。”感慨青春流逝,高考不理想,五尺男儿前途迷茫,无所适从;愁绪如海,从春到秋,愈来愈深。首句的“堂堂”出自唐人薛能的诗《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髪欺人故故生。”次句的“愁”字,为全篇立下了抒情的基调。颔联“一枝犹向鹪鹩借,高庙每为狐鬼侵”,用典十分纯熟。据黄坤尧教授考证,上句之典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下句用典出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自注:“文昌阁俗曰高庙。”其活用典故的好处在于用“尤向”、“每为”四字勾勒,倍见力道。宋人作诗讲究用实字撑柱,虚字斡旋。所以,刘卫林教授谓此诗深得宋人「以文为诗」之法。不过,剖开此联典丽的用语,用白话直说,此联表达的意思不外乎是:我只能姑且寄身于一间并不怎么著名的小学校,而那些名牌高校多被一些狡黠者占据了。这样说白了,好像没有什么诗意,但真实的想法可能就是如此,一位失意的高考生愤世嫉俗的想法,可能也不过如此。颈联“诚不吾欺长裕者,偏无人识饮冰心”,诗意步入转折。上句“长裕”出自王弼注《周易·系辞》:“有所兴为,以益于物,故曰长裕。”意味自己虽然身处地位不高,仍然处之泰然,希望有所作为,以有益于世。下句“饮冰”语本《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成玄英疏:“诸梁晨朝受诏﹐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熏灼。”意味世上无人赏识自己的冰清玉洁之心,因而不免心中焦灼不安。此联在语法上用倒装句,在表意上见沉郁顿挫,体现出一种晚清诗人追求的别致格调。尾联将“胸中沸血兼奇气,喷作江天万里吟”,将颈联酝酿营造的一腔愤懑不平之气和盘托出,宣泄自己以诗词扬名天下的宏伟抱负;只是用词尚欠文雅,可改作“胸中沸血兼腾气,洒向江天万里吟”。
总之,作为一首抒写“个人之情”的作品,这首诗无疑是成功的,结构之严密完整与意脉之回旋激荡显现出作者掌握的律诗技法已臻纯熟境地,所以得到评审诸公的一致肯定,脱颖而出,力拔头筹。但就立意格调之高下而言,此诗恐怕还有进步的空间。正如“百度”网站“知道吧”一位网友对此诗的评价:“一首不怎么流行的音乐,一位不得意的人,看什么都不顺眼,就这么简单咯……。”这评价或许有点儿尖刻,但确实道出了实情。当然,我们不能对一位大学生要求过高,也不愿代他人规划前行之路。不过,就诗歌史考察,我愿意慎重指出:诗歌抒发“众人之情”与“个人之情”,二者并非判若水火,而是可以相互贯通的。比如杜甫就是在书写一己遭际、个人之情的同时,灌注了家国之感、众人之情。因而,期望我们这位詹氏家族的后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为个人争光的同时,为国争光,为世界争光。
冠军词作解读
第三届粤港澳台大学生诗词大赛词组冠军也由詹居灵夺得,仔细解读,发觉詹君对填词之法的确有所洞见,但恐怕也有所不见,试说解如次:
【青玉案】词牌的典故出自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青玉案就是青玉碗,盛酒之具,唐人诗多用之。如李白诗:“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杜甫诗:“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因此用作词牌。宋代词人贺铸和辛弃疾都有此调名作,大赛组委会规定所限谱式依据贺铸词或辛弃疾词,贺词上下阙四字句均对仗,且第二个四字句均入韵,辛词则否,参赛者可任依一式填词。詹居灵的参赛作品是依据贺铸词的。北宋词人贺铸,人称“贺梅子”,盖以其词下阕有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脍炙人口,因以为荣耀之标志。黄庭坚诗云“解道江南肠断句,世间唯有贺方回”,也指此词写尽断肠人的情感。根据《词谱》,贺词六十七字。前后两阕各六句,押五仄韵。第二句六字,作三字逗。第三句要力贯后三句,使全词构成和谐的整体。
我们先来看詹居灵词作上阕:
平芜暗减行云陌。但看取、青眉薄。梦里精魂红灼灼。开无人赏,谢无人愕,梦醒无人觉。
按:首二句表意稍显晦涩,但大致可以理解。在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上,天空飘着一朵孤独的云,天色慢慢变暗,这时,田间小路上走来一位用青黛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的姑娘。这里所描写的情景与贺铸原词似曾相识:“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不过,贺铸原词所写的是与一位姑娘的之间发生的情事,而詹词则将这位青眉姑娘虚化为自己梦中理想的化身,这就在模拟的基础上有了变化。詹词的精彩出在第三句“梦里精魂红灼灼”,在这句里,那位梦中姑娘的形象更化作一朵灼灼闪亮的红花,横空出世。但这朵花是孤独的,它开放之时无人欣赏,凋谢之时无人惊愕,甚至当梦醒之后,也无人觉察到这位孤独的少年内心深处的剧烈波动。
下片可看成这位少年梦醒时分的思索:
前生许尽今生诺。未到今生已斑驳。院冷衾寒烟漠漠。雨教轻听,酒教轻酌,泪眼教轻阁。
按:前二句谓曾经自己有豪迈壮阔的理想,但如今已零落殆尽。第三句写自己面临的环境“院冷衾寒烟漠漠”,周遭很冷,衣被单薄,景观迷茫。仅仅就本句来看,这句写得是不错的,能够让人联想起李白词“平林漠漠烟如织”的意境;但就全词的结构来看,此句写得不好,尤其是“烟漠漠”三字,表意太平庸,不能起到连接贯通以下三句的作用。我们看贺铸原词,无论是上阕的“锦瑟年华谁与度”,还是下阕的“试问闲愁知几许”,都用问句的形式,力贯下列三句。而詹词的此句却似乎与下三句无关,未能交代清楚以下的三句为何要连用三个“轻”字:“雨教轻听,酒教轻酌,泪眼教轻阁。”这不能不说是全词的败笔。无怪乎有网友评论道:“上阙愤懑,下阙惆怅。上阙壮则壮矣;下阙突然一转,变成红袖太息,有点让人诧异。”这位网友的感觉是对的,上阕所写孤独之感有清刚之气,下阕的轻轻听雨、轻轻酌酒、轻搁泪眼,不像大丈夫在品味孤独,而像红巾翠袖在孤单相思。不过,如果把“烟漠漠”三字改换成“浑忘却”,则下三句的“轻”字便有了将一切烦恼、一切不如意轻轻放下的含义,不失大丈夫贞刚潇洒的情怀。不知詹居灵君以为然否?
(联络信息:詹杭伦,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电话:(852)28591954,电子邮件:hlzhan@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