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国学热的思考28——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1-04-07 07:00:16)
标签:

国学热

大任

同侪

寒梅

刘德

中国

杂谈

分类: 信马且由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在中国算是耳熟能详的一句励志“俗语”,说的是人要磨练自己、锤炼自己、锻炼自己,这样才能做大事有大能为。它算是给人的成才指出一条荆棘丛生的大路。

 

但年孟子就有一番著名的陈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算是磨剑寒梅的另一种表述。这里面孟子明确提出了种种艰苦的根本目的,那就是“增益其所不能”,增益其所不能,是纯然就人事而言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所谓苦、劳、饿、空乏乃至拂乱,从表现上看,与印度的苦行、西欧的自虐想仿佛,但印度的苦行是为了消磨人欲使人接近神,最终感动神,从神赐中获得力量,印度教最有威力的大神湿婆就是苦行派的代表,西欧中世纪的自虐则是一种自我谴责,以这种谴责祈求上帝宽恕人的罪孽,他们倒不敢奢望更大的能力,只求无过足矣,当时人们最常用的自虐手段就是鞭笞。无论是印度还是西欧,这种苦行都是人和神之间的事务。唯有中国的磨剑寒梅之苦,是人和人之间的事务,甚至也不妨说,是人和自己之间的事务,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迂回地取悦神,而周折地求人间福祉,它只是直截了当地通过人间磨砺,获得比同侪更强的能力,从而在与同侪的关系中获得更大的自由,这种磨砺把人与人之间的相对自由变得更为简单与直接,它不需要任何超人的媒介,只须超越自身,以期超越同侪。

 

说到人和人的关系,说起来并不那么温馨。一个人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泛身拂乱行,就是为了获得前所不具的能力,获得这些能力,就是为了比别人更强。比别人更强,才能担负天降大任。在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中,天并不是给每个人都降大任的,它只给那些能力更强的人降大任。当然,这是一种目的论,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是能力强的人更可能担当起天降之任,所以看上去像是天只给能力更强的人降大任一样。

 

担当起天降大任,就有比别人更大的机遇,更广的空间,更多的可能性,事实上,也就比别人有更多的自由余地。所以这种磨砺本来就是一种发展空间的竞争。更多的情况下,它不关乎生存,只关乎发展。但也有为发展而危及生存的情形,算是以生存余地换发展空间吧。这也算是一种严酷的人间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情,收缩生存余地,换取发展空间,以期在将来的竞争中胜出。这种观念,作为一种谋略,渗透到中国传统的各个方面。它算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思维方式,它代表着一种人本主义的严酷竞争精神。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笑话,说两个人在森林里旅行,突然碰到一头熊,其中一个人手忙脚乱地换上钉子跑鞋。另一个人劝他:还是快跑吧,就算换上跑鞋,也不一定能跑过熊。换鞋的人却另有高见:“我不必跑过熊,只要能跑过你就够了。”这是一个外国笑话,却很说明问题。磨剑寒梅之苦,就是为了要穿上钉子跑鞋,而穿上跑鞋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神明,只是为了比同伴跑得更快,占领制高点,获得主动权。

 

 

这种传统,在文人中并不突出,因为文人通常有各种各样的伎俩把水搅浑,把一时是非变成一团浆糊,把一时高下变成寸短尺长。滥用辩证文过饰非,因此文人能真正受磨剑寒梅之苦的,为数很少,大多都是口舌之便巧智之比,精明处独有规模笃实处了无着落。反倒是中国传统的武文化中,这种磨砺之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扬。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古来皆然。文无第一,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说文博,难以概全,无力贯通,总有所长所短之别,且没有统一标准,算是百花齐放,不得一律;一方面说的是文人黠,只要不把巴掌抽到他脸上,他就总有话拿来支吾,随意黑白欺心枉道,借着文无定法自饰自伐。相比之下,习武之人,就没文人这么幸运了,动手便是高下,转眼能见输赢,什么说辞都无济于事,藏奸耍滑,助人害己,因此,只能在这魔剑寒梅的磨砺之苦中存身,这也是中国武学传统的一大特色,若说它最大的功绩,倒还不在技击门派之助,而在于这种笃实刚健的思想方法之实践传续。今天,武学已经从技击沦于观赏,但我们仍可从中见到磨砺之传统的真切痕迹。

 

略习武者亦深知,习武之苦,非常可比。此必胜之苦,只是为了能在交手之际,制人而不制于人,在两个人的较量中,争取自由空间,置敌于被动,为此必须吃得人中苦,磨练得越苦,胜率越大,这是半分含糊不得的。这种磨练,至于极处,以强根固本为务,不躁不竞,不气不争,一如闭门造成,一日功成本固,门开之处,万象焕然一新,正如《西游记》中道猴王从三星洞回花果山所谓:“去时凡骨凡胎重,回日身轻体亦轻。”其大功大用,更非寻常。这种闭门造车,便有似于孟子所谓苦、劳、饿、空乏、拂乱之属,行之都是私事,人莫可闻,成时海阔天空,人无可蔽。

 

明代著名枪术大师吴殳所著《手臂录》,曾记载乃师石敬岩向刘德长学枪的情形,很说明问题。石敬岩少年时学双刀,很有一套,随少林僧人洪纪学枪棒,也很有规模。后来随洪纪云游,在真定巧遇刘德长,洪纪与刘德长试招,甫一交手,洪的兵器便被刘打脱手。洪、石二人大为心折,便拜在刘德长门下学枪。刘德长告诉二人:“二子根本无功,枝干皆虚也,当息心泯志,不学破法,不与人角技,下死功夫于根本者二年,则可受我法。自今日请辞,至期相见。”二人辞别刘德长,苦练基本功,两年后又去找刘德长,刘德长一试,很高兴,告诉二人:“吾教二子枪法已竟,无多求也。二子所学,博极诸家,惟不知有根本,不知加工,故遇吾而败。今根既实,则旧法皆吾法也,复何教为?”以后二人与以前的老对手试招,果然大不可同日而语,对手兵器应手皆飞。

 

对试招角技而言,打飞对手的兵器,便能得到最大的自由,届时生杀予夺皆由己出。而这最大的自由,便是从“息心泯志,不学破法,不与人角技,下死功夫于根本者”得来的。惟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寒苦的人,才能成就这样的自由。后来石敬岩也是用这种方法教导吴殳,每天只练习戳,练到一日能戳五百次,便练习革,待戳革都精熟之后,再练习戳革连环,等到大枪成了气候,回头一看,也是戳革连环数百,已然当者皆靡。惟戳革连环,足以横行一世。正是对磨砺之功的有力注脚。它启示了枯燥、严酷却速效的通向自由之路,这种自由,在与人角技中得到检验,算是真正可行的便捷之路。它的根本就在于磨砺,它的本质就是修炼。修炼,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风格吧。

 

 

磨砺修炼,堪称中国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传统之一,它通过砥砺自身,提升自身,达到秀出同侪达于大成的境地,算是人从有限条件中提炼相对自由的不二法门。但这种方法,在武文化中也已经鲜见,被急功近利的花拳绣腿侵染,在其他领域就更是传者盖寡了。写在这里,也无非是想提醒大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精神而且宽博,那些一提起传统文化就只有惶惶然拘于几本书的人,是很难见其大要的。即如吴殳《手臂录》中这番记载,就是对学为己成德在己的最好诠释,这种生动直观切实中肯的诠释,在五经中是轻易看不到的。而它才代表着中国文化一种高尚的传统,那传统被主流文化标榜,在亚文化中流传,影响着近代之前中国人的素朴观念,它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严酷的自由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