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城门开》这本书
(2025-10-14 14:41:57)
今早6点多出门,根据心情,很随意地选择了地坛公园。地坛也在我家附近,我去的时候乘坐两站巴士,回来乘坐一站巴士。回来在距家一站的安定门乘车,是为了去安定门外的一家最正宗的稻香村食品店,去买自己熟悉的“味道”。
北京现在大街小巷开了无数家“稻香村”连锁店,但多数都不正宗,只是打着“稻香村”的牌子而已。说它们不正宗,是因为当你走进这些店铺,几乎找不到一样东西是“稻香村”的传统食品。
前些年我去地坛公园锻炼之后,经常是不坐车走回家的。偶尔一次回家晚了,这家安定门外大街的“稻香村”已经开门营业,便走进去逛逛。发现那里玻璃橱柜里摆放的,很多都是我们小时候在北京吃过的东西。
除了点心和糖果之外,很诱人的是那些肉肠类和素什锦类的食物,居然还保留着多年未见的茶肠和素鸡之类的品种。后来有两次,在离京之前,专门跑去购买那些小时候的“味道”,带回南方去。其实这些食物都是不能存放的,只能少买一点,解解馋而已。
后来就不那么傻了,不会专门去购买那些食物带回南方了,但心里还是想念着。今天在地坛运动完,忽而就想念起那些“味道”,于是拔腿向食品店走去。到了门口,时针指向7点40分,距离开门还有20分钟,不像遗憾地离开,于是很有耐心地等它开门。
在门口踱步之余,发现旁边有个卖早点很火爆的窗口,于是前去给自己买了一杯现磨豆浆,坐到“稻香村”食品店门口,店家为顾客准备的座椅上,一边喝着豆浆,一边耐心地等待……结果豆浆还没喝完,7点50分,店家就提前把大门打开了。
提着自己喜爱的食物回家,今天可以重温小时候的“味道”了。不由得让我想起北岛的那本《城门开》。这本书对于当时从海外归来的人,大概都会有些同感,尤其是对我。
我非常喜欢诗人北岛《城门开》这本书,那是很多年前,北岛在流亡海外13年之后,第一次回到北京的感受。其中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他在书中描述的对曾经熟悉的家乡的有关光影、声音和气味的感受,其中提到了嗅觉和味觉引发的童年和青少年的记忆。
因为是10年前读过的书,细节都不记得了,摘抄一些我很认同的网上介绍和评论,来弥补一下自己的记忆:
这是“一部深情回望故土的小说化散文集。由著名诗人北岛创作,他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关于记忆与追寻的旅程。”
“故事背景,源于作者阔别北京十三年后重返故乡的陌生感,他试图以文字重建记忆中的城市,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北京。”
北岛“用他的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
“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带回的“大串联”的旅途……他重建了这座‘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城池,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还有人给予这本书很高的评价:
“北岛以散文形式对故乡北京的追忆与叙写,充满了生活的细节、丰富的意象和深切的情感。这是一部记忆之书,眷恋之书,是北岛对已逝岁月的拯救式重现,对物是人非的抗议,对时间和生命流逝的挽歌。”
“此书是北岛随笔集的精华,绝对是扛鼎之作,它承载的历史和信息如此丰富,寄托遥深,感慨无限,虽出之于散文笔法,却实在是一首个人视角、一唱三叹的挽歌谣曲:对一个城市,对一个时代,对已逝的生命。”
这本书刚刚出版,我就买来读了,真的很喜欢。
记得北岛在他一本书的前言提到,自己的堂妹赵琪对他说,比起他的诗歌来,她更喜欢他的散文(大意),其实我也是这么感觉的。还有,我也很喜欢北岛的小说《波动》,这大概是他写作生涯中,唯一一部小说,是为了纪念他为救人牺牲的妹妹而创作的。
今天说起追随小时候的味道,就又想起了《城门开》这本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