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能喝,但是我不喝

(2025-07-21 12:44:31)

心情日记之二六零八(2025.7.21

 

我能喝,但是我不喝台风“韦帕”走了……今晨六点,气象局除下了所有的风球。早晨5点多起来,三号风球还在悬挂,不过没有雨,就去海边健走了。家门口不远处,见到折断的树木,躺在路上,一片狼藉。海边没有被风浪损毁的石栏杆,看来破坏性也不算太大。

 

海岸线的风还是挺强的,所以非常凉快。地面上有一些被海水带到岸上的垃圾,清洁工人还没来得及打扫……

 

在楼下买了早餐回家,又在旁边的便利店的冰柜里“拿”了一支啤酒……最近突然很想喝冰镇啤酒,前两天就在美团外卖平台的超市选择了几支不同口味的啤酒,但是台风来了,没好意思下单让人家送到家里来。今早就没忍住,但为了克制,也只是购买了一瓶。

 

我从小就长着两个酒窝的,大家都说我一定特别能喝酒,我也认为我一定特别能喝酒。小时候也曾经爬到家中的柜子上,偷喝过几口放在上面的甜甜的桂花酒和葡萄酒……不过还好,一生都没爱上酒,大概是与后面从事的职业有关。

 

作为一名经常跑到各地去采访的新闻记者,应酬较多,饭局较多,常常会被热心的当地人劝酒。他们劝酒的本事都属一流,话术繁多,你只要端起眼前的酒杯,他们不把你灌醉绝不罢休。

 

于是,我就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就是逢劝酒的在场,以各种理由拒绝,滴酒不沾。这样虽然限制了他人劝酒,也限制了自己喝酒。

 

记得我还在内地做记者的很多年前的一个夏季,跟随一个记者团赴河西走廊采访,宣传当地经济发展,走到甘肃省张掖市的当晚,市长宴请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看那个架势,又是一个不醉不归的场合。那天我被安排在市长旁边的座位,因为我们这个加上司机只有11个人的各地报社组成的记者团,只有我一个女生,所以大家称我为“少数民族”。

 

在那个晚宴坐定之后,我就立即笑求市长保护,我说:“我不喝酒,您要保护好我这个‘少数民族’哦……”之后,市长真的很尽责,以保护少数民族的名义,把递过来的酒杯都替我挡住了……于是在当年劝酒风气盛行的大西北,我就真的被保护起来了。

 

记忆中,只有一次没有保住我的防线。那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几年,我在澳门一家报馆做日报记者的日子里发生的事。

 

那年夏季,我们一行八人,其中三位澳广视的记者及摄像,三大中文日报的报社记者,加上两位澳门新华分社的官员,组成的澳门新闻界赴新疆采访团,走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当地的人们在草原上的蒙古包设“宴”招待我们。

 

我们几个当记者的,都躲开领导们,在一旁吃手抓饭,结果又因为采访团里只有我和《华侨报》的吴小意两个女生,我们俩都被“照顾”到领导席应酬……

 

因为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喝酒的事就根本挡不住了。每一级当地领导都要来敬酒,村干部敬,乡干部敬,州干部敬……而且一敬就是三杯,我们两个女生,每人都喝了十来杯,可是白酒哦(当然是那种很小的很小的酒杯)……这件事后来传回了澳门,大家都知道我是能喝酒的,就是不喝而已。

 

那天晚餐后,我们的面包车在草原上迷了路,让大家下车走一会儿,我感觉自己走路总是要往一边拐,好奇怪……再回到车上以后,车子在草原上行进着,我就开始在黑暗中给大家唱歌,一首接一首的,唱了很多首歌……

 

我们后来在新疆的路途,经常是一下子就要走几百公里的路,应大家之邀,为了给他们解闷,我也经常在车上唱歌给采访团的其他记者和新华社的官员听……他们后来都说我唱得好,但似乎都不如那个晚上唱得好听……也许是喝了点酒,声音格外清亮吧?

 

现在,没有人逼着喝酒了,所以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也会举起酒杯,喝那么一点点红酒或是啤酒……一生都从未醉过。今天,我打算自斟自饮,喝一杯冰镇啤酒,这也是很少有的兴致。我能喝,但是我不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