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过度增加癌变风险
(2013-08-31 11:38:36)
标签:
癌症ct检查乳腺癌健康 |
分类: 肿瘤,康复 |
新华网 报道:
不同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势,患者应配合医生寻求最佳方案。
“我非常同意上述报告的提法,虽然我国暂时还没有类似的研究数据出台,但是过度使用CT现象不容忽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教授如此表示。她指出,有两类人群尤为令人担心。“一类是癌症患者,不论是手术治疗还是放疗、化疗前后,为了诊断病灶和观察治疗效果,要经历多次CT扫描;还有一类是过分担心健康的人,以经常的全身CT检查换来对健康的安心。很多医生为追求看到CT更直观、清晰的照片,往往忽略了X线致癌的风险,而众所周知,致癌的三大因素就是物理、化学和遗传,X线就属于可能致癌的物理因素。”教授认为:超声波和MR(核磁共振成像)由于使用的是声波和磁场,比X线要安全很多。
她说,钼靶X线摄影是乳腺临床检查中的一种常见手段,就是将金属钼作为靶面,在X线的照射下产生波长较长、穿透力弱,能大部分被人体吸收的射线,对于像乳腺这样的人体软组织所发生的病变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乳腺检查。但是钼靶就是对于良性和恶性乳腺肿瘤可以区分开来,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年轻人乳房乳腺组织密度比较大,所以钼靶照相可能效果不佳,X线检查常不易发现病灶;而且此时的乳腺组织对放射线的损伤较敏感,故乳腺X线摄影不适于35岁以下的妇女。又因X线属于有害放射线,所以15岁以下发育期少女应禁用,孕期及准备怀孕的女性则应慎用。
此外,从2006年开始,卫生部发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不得再将X射线胸透列入少年儿童常规体检。为此,众多儿科专家击掌叫好:因为胸透确实可能引发孩子患癌、基因突变以及造血功能障碍。
然而,B超检查仍有一大令人担忧的“死穴”——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如对空腔器官病变等易漏诊,检查结果也明显受制于医师临床技能水平的发挥。“CT、MR、X线检查都是依赖设备出标准图片,医生只需要读片就可以了,但B超是人手拿探头探查,如果探不到准确的病灶位置,很可能漏诊、误诊。”教授说。
她介绍,由于人手操作相对缺乏客观基础,因此B超诊断“生手”与“熟手”之间的差别非常大,“误差率可达30%,如果是门诊疑难病,误差率甚至可达100%。”
另外,虽然目前各大医学院校基本都有医学影像学系,培养专业的放射、超声技术以及诊断人才,但是这些“专才”们往往欠缺临床知识。因此,现在越来越多呼声认为,本科生不应再设立影像学系,而应让医学学生先打好全科基础,然后在研究生阶段再攻读影像学专业。
对于肝癌来说,常规黑白超声和彩超扫查都非常适用于肝脏肿瘤的显像,发现率约89%,但对肿瘤良恶性质确诊率仅为60%左右,尤其是小肝癌极难鉴别。所以,绝大部分外科医生还是首选增强CT或MR作为诊断手段。但超声增强剂的使用让超声波也有了增强显像技术,可与CT、MR在同一平台上角力。
颅脑、肺部疾病诊断首选CT
教授介绍,除上述表浅器官和腹部实性脏器的肿瘤应该首选超声波检查外,颅脑、耳鼻咽喉部、骨骼和肺的肿瘤都应首选CT增强检查,“因为超声波的固有物理特性无法穿透骨板和气体。”
体会
肿瘤患者的CT检查每隔6个月做一次即可,如果能不做则尽量不做或少做,太频繁则如文中所说对人体伤害太大,还容易致癌,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肿瘤患者拿着很厚一摞片子来看病,其中许多CT片子都属于过度检查,我见过最短每隔10天做一次CT检查的患者,过度检查对病情百害而无一益,患者应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