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的“拟态环境”与看不清的“现实环境"
(2015-05-02 14:06:24)
标签:
拟态环境传播学现实环境杂谈 |
分类: 前哨观察 |
1: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是传播学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1922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在李普曼看来,拟态环境是由传播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插入的“信息环境”。它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是现实环境被传播媒介重新组合之后的产物。二是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分裂,而是建立在现实环境之上,融合于现实环境之中。
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影响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与此同时影响人的现实行为。他说在书中写道:“人们的行为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如果见诸行为,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为发生的真实环境中”.
“回过头来看,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做出反应。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动发生的真实环境中”
情况既是如此,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拟态环境来认识现实。李普曼说,“现实环境总体上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而无法直接去了解。……然而我们必须在那种环境(现实环境)中行动,就必须以一个简单的多的模式来重构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借助媒介获取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离不开的组成部分。
2:发展的“拟态环境”思想: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提出的“信息环境”,亦指拟态环境,认为“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再现的环境”。
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概念是拟态环境概念的延伸,也称作“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他指出,大众传播营造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差别很大,但由于人们长期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些行为作用于现实环境,使现实环境越来越被赋予“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拟态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使我们眼不亮,心钝了,不热衷于思考,习惯于接受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去伪存真,去虚求实,实事求是,何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