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5 周六 晴 [北京以及些许杂感]
(2010-05-15 21:41:32)
标签:
同学工作情感 |
分类: 绿茶日记 |
一早我就赶赴北京。
一路无书。
从建国门地铁口走出地面,我翻出短信来,仔细揣摩上面描述的地址,然后开始寻找。我根据太阳的位置先找到了“南”,然后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推理出东的方向,走出百十米觉得不对劲,于是打电话给F,结果他也不清楚,让我自己问路。
可乐的是,我一连问了四五个人,结果呢,都是外地人,也都不知道。
看来首都,三环以里,本地人没有外地人多。大热天在外面行走奔波的,大多都是外地人,也可以说都是外地目前还不太富裕的人,要不就开车了,也不至于地铁、公交、马路街道上健步如飞地行走。
最后还是经过我自己的琢磨和思考,从短信的字里行间找到了些许提示,终于在比约定的时间11:30稍微晚了10分钟时,我来到了目的地:吴越水乡饭店。
老远就看见,F和他的新媳妇站在酒店门口。
F是我的大学同学。
五一前他结婚了,回老家结的。现在,在北京再宴请一下大伙。
F见到我,在他媳妇面前给我们互相介绍了一番。
然后我便上楼了,不多会儿我就下来了,因为楼上的来人大多我都不认识。估计都是F在北京混这么多年,他的同事和朋友。从天津赶来的估计只有我一个。
12点的时候人终于基本来齐了。H姐也来了,一进门看见过,说了句:小样,你也来啦。当时我正跟一桌我不认识的人挤在一起。后来F给我们这些老同学又开了一桌。
单间里,聊来聊去,聊到了上学时的情景。另一位W,跟H姐一班,后来师大中文毕业后考上了清华法律系研究生,现在在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大律师。他们聊到了从前上学时的艰苦,一顿饭吃八毛钱,把我听的一愣一愣,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家庭还算可以,食堂吃饭不算最好也不算艰苦,每顿吃个两三块钱,我仅仅比他们晚了两届,生活条件就提高了那么多吗?听他们说吃四毛钱的一份菜四毛钱米饭,如听历史。说起了很多同学的趣事儿,谁谁谁考研了、出国了,谁谁谁孩儿他妈孩儿她爸了,谁谁谁混得不错,谁谁依然是愤青……
说起了F,谁都知道他以前在学校是有名的诗人,总是很犹豫很悲观,说自己渴望去一个纯净的理想世界,而现实如此冰冷绝望……现在看看,F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毕业来到北京之后,换了五六份工作,哪份工作都离文学很遥远,在学校的时候写了一本诗集,发给了大家每人一本,这几年却不再写诗,去年出了一本书《反金融战争》。我一提这本书,H姐立刻嚷嚷,好呀,出书了不送我!F立即解释,这不是写的,这是“攒”的,就是为了挣钱,很恶心的一本书,不好意思送人的。H姐笑着说:嘿嘿,现在呀,想的就是钱钱钱钱,管它呢,给钱就写。还有,也别管工作好不好听,给的钱多就干,嘿。
我听到这里,觉得深有同感。以前为了艺术为了理想为了兴趣,找一份听起来好听的工作,现在想想,其实自己不必那么虚荣。等到自己有一天放弃了虚荣,还有担心失业的不自信时,觉得其实虽然我们是受剥削的弱者,弱者也会有反抗的一天。F换了四五份工作,还在换着,H姐上班辞了后自己创业,然后又再次去上班,还在折腾中。W说自己上研究生时非常心急火燎,别人都工作了自己一把年纪还在学校象牙塔里呆着,觉得很不自在。但是现在人家熬出来之后,“起步价”就远远超出了别人。
聊了一下午,F敬完别的桌,最后也坐在我们包厢里,大家聊了半天。我也该回天津了。H姐开车来的,她贷款买车了,自己花钱买了个本,结果不敢开,还是她老公开。
我跟W去坐地铁,一路又聊着。在地铁通道里,急匆匆的脚步还有拥挤的人流,让我相信,北京这个城市,就在这人群中,藏着数不清看不见的人才,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也许站在墙角闭眼听歌的那个黄头发小伙子,不定哪天就是一个快男歌手,也许身后一边走一边打电话的姑娘就是淘宝的百万年薪老板……我在地铁站里随着潮水般的人流行走时,一时间顾不上想别的事情,一切只剩下:争分夺秒,先前进再思考,保护好自己,能抢好位置就抢别客气……也许,这就是北京留给我的印象。
北京的同学已经结婚,已经稳定成熟。大家聊聊学校的天真时,还是那么怀念。大家聚会时聊得毫不隐瞒,大家分开时,也没有丝毫的伤感。
因为我上了地铁,10分钟即到北京南站,5分钟就买完了票,再用25分钟就回到了天津。没多久,我回到家打开QQ时,呵呵呵,就又跟大伙碰见了。感谢国家,感谢科技啊,呵呵,此处不是反语。
来去匆匆,没有合影,记此流水账一篇,留得日后翻看。